從鹽鐵會議看西漢後期儒法發展

2019-09-22     南園傳媒

漢武帝雄才大略,在位期間實施積極推行平準,均輸等經濟措施。統一貨幣,鑄造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等戰略物資,使當時社會比較穩定,百姓富裕起來。在文景之治的基礎上,生產發展迅速,漢朝的物質基礎大為增強。為漢武帝後期南征北討戰打下了夯實的經濟基礎。

先平定南方閩越國的動亂,使福建及附近的沿海地區進入中央王朝的一部分。後以軍事手段代替有屈辱性的和親政策來徹底解決北方的匈奴威脅,派遣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的出擊匈奴,收復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把當時漢朝的疆域由長城沿線推到漠北。在對匈奴的戰爭同時,恩威並施使西域諸國相繼臣服,設置使者校尉正式將西域納入中國版圖。漢武帝通過大量移民在西北邊郡屯田,這對反擊匈奴戰爭,經營西域起了重大作用,軍屯制度更是影響深遠,經久不衰。北破匈奴,西定西域,南滅南越,東滅衛氏朝鮮,奠定了漢地範圍。從古代的交通條件和行政能力制度,也到達了拓張限。漢武帝在位期間征戰連連,國庫空虛國力疲憊,濫用民力,民眾不堪壓迫,各地暴亂此起彼伏。

商人出身的桑弘羊,擅長理財,言利。

軍事上由於戰線太長及後勤不利也屢受挫敗。漢武帝深感對外拓展難以維持,很是心灰意冷,於公元前89年下《輪台詔》否決了桑弘羊關於升級戰爭的主張。在《輪台詔》內漢武帝承認了自己的過失,強調「當今務在禁苛政,止擅賦,力本民」,要把施政重心轉移到重視生產,減輕民眾負擔,恢復民力上來,並表示自己不願意再煩擾天下,標誌著治國路線由尚攻調整為守文。因而漢武帝晚年社會動盪不堪的局面得到了改善,出現了社會安定的轉機,使幾十年後的昭宣中興成為可能,使讓國運再延續百年之久。

漢武帝極盛時期疆域

但也有學者認為司馬光誇大了輪台詔的意義,塑造漢武帝晚年形象的轉變是司馬光由於個人的政治目的。一些學者認為輪台詔只是西域用兵失敗後的局部調整,是漢武帝的權宜之計,局部收縮並不是全局性方針轉變。辛德勇先生認為司馬光「製造漢武帝」是由於其反對王安石變法,希望君王大臣「不折騰」,與民休息。學者對於《輪台詔》的觀點不盡相同,但對於漢宣帝前81年召開的鹽鐵會議的觀點相當接近。鹽鐵會議是關於經濟政策,對面方針,治國理念義利之爭的一次大總結。

公元前87年漢武帝病重,指定霍光,桑弘羊,金日磾,上官桀共同輔佐幼主。昭帝即位後有兩種不同的政策並行:一種是以霍光為首的,主張推舉賢良,詢問民情,免除田租,否定鹽鐵官營。另一種是以桑弘羊為首,主張再開屯田,加強官營政策,增強國力,富國強兵。公元前81年二月的一天,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長安還很冷。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他們的屬員,還有去年剛剛選舉出來的六十餘位賢良文學一大早趕往大漢王庭,參加由13歲的漢昭帝下詔召集的經濟會議,就武帝時期的鹽鐵專賣政策進行全面的辯論和總結。漢帝國從未就此次辯論發布過任何官方文件,《漢書-食貨志》中的記載非常簡單,不足百字。僅扼要總結了辯論雙方的核心觀點。這場辯論的具體內容能夠流傳至今,得益於一位叫做桓寬的廬江太守,鹽鐵會議的大約十年後,這位研習《春秋公羊傳》的學者「欲以究治亂,成一家之法」的儒者根據會議資料及參加此次會議的同鄉朱子伯的追述,整理出了洋洋數萬言的《鹽鐵論》,他本人傾向賢良文學的觀點,採用春秋筆法描寫桑弘羊及屬員們的窘態,或默然不對,或勃然變色,多有貶抑之辭。恐怕桓寬本人也不會想到他記錄下了中國曆轉折的分水嶺。

鹽鐵會議中激烈交鋒

西漢初黃老思想盛行,漢武帝表面尊崇儒家,實際上並不施行儒家的措施,而是傾向於法家。但儒家的流行已是大勢所趨,到漢昭帝時儒生儘管還沒有深入文官隊伍,但其社會影響力已經極為強大,在鹽鐵會議上,主要代表儒家思想的賢良文學明顯深受董仲舒這一代儒宗的影響。王利器先生在《鹽鐵論譯註》里寫道「參加這次會議的六十位賢良,文學他們都是祖述仲尼的儒生,除了心不離周公,口不離孔孟之外,還宣揚當時推明孔氏的董仲舒的學術思想,而董仲舒是鹽鐵皆歸於民的始作俑者,他向漢武帝攻擊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於是古。」宣揚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的儒家說教,反對與民爭利,認為「皆不得兼小利,與民相爭」。儒家所謂的與民爭利的民並非平民,就是新崛起的大地主,大商人。儒家主張的小農經濟與復古思潮必然導致影響社會階層平衡的門閥崛起。到東漢儒士族門閥集團崛起,儒生對社會政治經濟資源的控制成為一種常態,延續達一千年之久。

鹽鐵會議上,桑弘羊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國家運轉和對外征伐需要巨額的財政開支,光靠農業稅根本不夠,而且農業生產靠天吃飯,非常不穩定,如果不實行官山海,擅鹽鐵,請問錢從哪來?第二一旦遇到大戰,饑荒等緊急事務,如果沒有常平倉和均輸制,國庫空空如也如何應對?第三中央如果不在財政方面對地方形成壓倒性優勢,一旦地方起兵怎麼辦?儒生們頓時啞口無言。儒生擅長形上學,卻難以解決具體的問題。實際上不止西漢,中國曆朝歷代都面臨著錢從哪來的問題,王朝剛剛建立時由於戰爭剛剛結束,民生凋敝,只有輕徭薄賦,恢復民生。一段時間後國力恢復,後繼的皇帝開始生活揮霍,並對外用兵,財政承受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只有搜刮農民,然後國力衰退,邊疆的領土開始失去,然後亡國。鹽鐵會議由於社會思潮的大勢所趨以及賢良文學由於得到霍光的支持桑弘羊失敗。

陝西興平的霍光墓,離劉徹茂陵僅四公里。霍光死後不久被清算,族誅。

一年後漢武帝時期的「軍師」桑弘羊,與霍光爭權失敗被捲入燕王劉旦與上官桀父子的謀反事件中,慘遭滅族,提出的問題沒解決,但提問題的人被解決了。鹽鐵會議是古代政治經濟理念的最大拐點,會議後曾經作用巨大的均輸制被廢除,鹽鐵官和常平倉也相繼被廢。漢宣帝以刑民之學繩下,官吏苦之,太子劉奭建議任用儒生,寬柔治國,漢宣帝正色道「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儒教,用周政乎!況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實,不知所守,何足委任!」太子劉奭不改,漢宣帝乃嘆曰「亂我家者,太子也」。

漢元帝即位後想通過儒學治國,但是他暗弱無能,耽於儒術,惑於姦邪,賞罰不分,漢宣帝留給他的霸王道也被廢了,外戚宦官專權越走越遠,朝政混亂不堪,土地兼并也愈演愈烈,徹底葬送了昭宣中興的大好局面,從漢元帝開始每況愈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QJUY20BJleJMoPM-0-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