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一月底建立【每月閱讀一本書計劃】這個讀書學習型組織後,在這半年裡,我通過書友的分享了解到160多本書,另外,我自己看了100多本書,這樣算起來,在這半年裡累計學習300多本書。
當我開始計算這個數字後,我是有些驚訝的,回到1月份,我從未想過自己能夠看100本書,在未來的6個月里,只是通過自己閱讀。
01
我也更未料到我會通過書友這半年的分享,能夠快速了解到160多本書。
這些未料,當然帶有驚喜的成分,也讓我現在對待看書一事上,發出了諸多變化。
雖然在剛開始未料到這些現象,但是當我開始後,我就已經發現這個讀書學習型組織的方向沒有問題。
從二月份開始,我們當月的整體分享量是40多本,我在二月就發現大家的分享是如此精彩,這也讓我觸發更為深度運營【每月閱讀一本書計劃】的諸多行動。
02
其實在二月份時,我也不知道之後具體該怎樣做,只是以為讀書應該去認真閱讀一本書,應該深度閱讀一本書,不僅僅需要閱讀一本書,還需要將這本書的筆記以及所想寫下來,在群里與大家分享,講解這本書。
我的想法很簡單,當你能把這本書梳理明白,想明白,你就會更加懂得這本書。
正是 這個 理念,在2月份時聚集了近百人開始參與。
但在具體的分享上,依然沒有一個很清晰的分享方式,尤其這個分享的程度是輕是重也並未可知。
而行動後,未可知開始變得清晰。
我在二月份,並沒有想好要讀哪一本書,看到有書友要讀《請停止無效努力》,正好也是我要讀的一本書,於是定為這本書。
《請停止無效努力》這本書我看前後了3遍,做了兩次筆記,疊代內容5個版本,畫了1張思維導圖,前後費時頗久,更是連續寫下13篇關於這本書的文字。
也許正因為我對《請停止無效努力》這本書的深層次閱讀與分享,帶動了大家的熱情,也使得整體的分享方式略微有些重,但是分享後的效果確是極其好。
正因為分享的有深度,才會在閱讀時有更多的準備,也會在書寫這些內容時會再反覆琢磨,才會誕生一份好的分享內容。
就這樣,我看到越來越多的精彩分享,這其中味覺的精彩分享最多,還有清清,元秀,沉冰,等風來,Cookie等諸多夥伴的優質分享。
而我會將這些分享一一收集,整理,在收集整理的過程里,又會更多的再看一遍,又一遍,所以相對來說,應當是看這些分享最多的一人。
更是將其中精彩的內容一一整理,發到公眾號里。
03
而在分享的過程里,鑒於一種方向性的指引,基本會要求分享者在分享時參考這九個模塊內容
1,分享的書名
2,發出筆記或者思維導圖
3,原文的大致內容(用自己的語言介紹下)
4,看完這本書的感想
5, 給這本書打分(滿分10分的話)
6,對這本書的評價
7,對這本書的吐槽
8,這本書會對你有什麼實際的指導意義(比如看完時間管理後,自己會計劃怎麼使用時間)
9,其他
這九個模塊內容,可以作為一種參考,使得分享者在分享時儘量涉及這些因素。
這個模塊內容,不僅涉及了讀書筆記,還涉及到對這一本書的整體思考。既可以使得分享者能夠有更多的視角,也可以使得被分享者快速了解到這本書的梗概與其中的思考成分。
04
就這樣,我們從一月底開始聚合到一起,一直持續的在這裡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這種成長,反過來也在影響著我,尤其影響到我對讀書這一事情的更多態度和認知。
我在這裡,找到了自己的讀書方式,也改變了我過往對看書一事的諸多認知。
我開始愈發的更為喜歡紙質書了,我近來買了近五百本書,加上原有的,有五百多本。
而我在這幾個月內,開始主要集中在紙質書,這也使得我在看書的速度上,要比電子書更快一些,也更集中一些,也更有收穫一些。
畢竟,當你手握一本書,給人的感受是與電子書決然不同的,再在這本書上塗抹一番,這本書就更帶有個人色彩,再加上一些文字筆記,就更有利於自己回顧與記憶了。
做讀書計劃至今,雖然投入的精力很大,但是回顧這些,依然是欣喜。
在這裡,我不僅看到了我的變化,我也看到一些夥伴的改變,這也是促使我維持至今的動力所在。
我的變化之一,就是居然自己看了100多本書在今年,並且認真看了書友160多本書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