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員被貼上標籤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不言而喻,容易被觀眾記住,壞處是演員很難再走出形象的窠臼,易被定型。
王馥荔因出演《金光大道》,被稱為「天下第一嫂」,叫了幾十年,今天已成奶奶了,人們看到王馥荔第一反應還是「嫂子」。
其實王馥荔出演《金光大道》剛成婚不久,才經歷了一場狂風暴雨式的愛情。
王馥荔1949年出生在徐州,家境優渥,父親是琴師司京胡,懂京劇的知道京胡在京劇中的重要性,一把京胡可以把京劇所有唱段頂下來,京劇的大角都配有御用京胡師,技術含量很高,收入當然也不會差。
受父親的影響,王馥荔很小就愛上了京劇。12歲時考入江蘇省戲曲學校,先工花旦後學青衣。
王馥荔天生開朗,不能唱戲了,王馥荔看得開,讓種棉花就種棉花,是一個沒有煩心事能隨遇而安的人。王馥荔的積極表現得到農場「貧下中農」的一致認可。
少女時代的王馥荔嘴角總掛著微笑,愛笑的女孩運氣不會差,江蘇省京劇團排「革命樣板戲」缺人,京劇人才在當時缺口很大,上海京劇院要調李炳淑,安徽堅決不放,工作一直做到主席那裡。這是題外話。
戲曲學校向江蘇京劇團舉薦了王馥荔,說小丫頭功底不錯,就是家庭成分不好,分配到農場勞動。京劇團派人外調,農場貧下中農齊口稱讚王馥荔,那年月貧下中農的態度比組織部更管用,王馥荔進了江蘇省京劇團。
王馥荔高興得不要不要的,在團里安分守己地做著配角。運氣又一次眷顧了她。飾演阿慶嫂的女演員嗓子突然失聲,學過青衣的王馥荔被臨時推了上去,結果您能想到,王馥荔贏得滿堂彩,從女配角晉升女一號,在京劇團站穩了腳跟。
京劇是講究傳承的,人出身梨園世家,聽過的京劇過門比你聽過的兒歌都多,機會來了脫穎而出是自然規則下的事。
老耿後來看了王馥荔在春晚表演的京劇,大失所望,完全沒有梨園子弟的氣象,「嫂子」不練功應該很多年了吧,完全墮落成票友的水平。
王群愛上了活潑漂亮王馥荔,戲裡戲外對王馥荔百般照顧,王馥荔接受了這份情感。
王群的單位堅決反對,當時解放軍是神聖無比的,一個解放軍怎麼能娶一個剝削階級的女兒呢?部隊領導跟王群攤牌,娶王馥荔就脫軍裝!
那年代一身軍裝是最好的身份證,王群揮淚告別軍營。
王馥荔十分感動,相信王群是她可以相伴一生的男人。
1978年,王馥荔生下了兒子王驍。連續接拍《天雲山傳奇》《咱們的牛百歲》《日出》,王馥荔成了當紅明星。
王驍高中畢業後先去俄羅斯留學,後在加拿大從事三維動畫工作。深受家庭影響的王驍六年後從加拿大回國扎入國內演藝圈。
王驍不是科班出身,但家庭的薰陶和遺傳天賦給他彌補了不足。《白鹿原》《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些電視劇都擔任角色。王驍在電視劇《三叉戟》中飾演的刑警隊長,老耿覺得演出老刑警的內斂。
王驍為觀眾熟知,還是熱播劇《巡迴檢查組》飾演了沈廣順。巧得很,《巡迴檢查組》還有一位星二代,張光北的女兒,媒體常拿二人作同緯度比較,王驍是正方。
王馥荔偶爾還出現在影視舞台上,但更多時間是和王群一起坐在電視機前看兒子的表演,一起給些專業的正面或負面的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