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在趙老二多次「死亡微操」下,少年英雄李繼遷整合党項族,雄踞「西北五州」,數次大敗宋軍,完全割據西北,自立為王,雖然名義上還是宋朝的藩屬,但是宋朝實際上失去了西北,雙方也開始了長達百年斷斷續續的宋夏戰爭!
三川口之戰
裡應外合,今晚吃雞
為麻痹敵人,防止宋軍支援金明寨,李元昊親自寫了很多「十分曖昧」的議和書信給在延州的宋朝西北最高軍政長官范雍,還派人給他送去金銀財寶和美女,說希望議和,重新恢復藩屬,還說了一大堆對范雍讚美之詞,范雍十分認同,他上當了。
為快速拿下金明寨,李元昊先是偽造宋軍守將李士彬的降書,企圖與反間計殺掉對手,可是被識破,之後又多次親自寫信勸降宋軍守將李士彬,但是都被拒絕。
李元昊要速戰速決,他沒有多少時間,宋軍主力再過些時日就要到了,拖不得,立即派出大批士兵,偽裝成難民和逃兵,來到金明寨詐降,「單純善良」的宋軍將領李士彬上當受騙。當晚,李元昊突然夜襲李士彬,寨里的內應也同時殺出,打開寨門,李士彬兵敗被俘。
時間不等人,拿下金明寨後,李元昊立刻下令,「人銜枚馬裹蹄,急行軍,直插延州」,第二天早上,李元昊兵圍延州,《宋史》記載了當時的場面:「夏人大寨在城北五十里五龍川口,其後隊直接魚家莊,莊去州二十里,較其眾約十餘萬」。
圍城打援,落地成盒
延州被圍,最高軍政長官范雍想要投降,卻被周圍人阻止,只能坐等援兵,李元昊來到延州城下,發現城牆高大,易守難攻,短時間內無法拿下,但是若以延州為誘餌,引誘敵軍增援,伏擊敵人的援兵,到時候外援斷絕,此城可下。
李元昊故意留出破綻,放宋軍使者出去求援,之後又派人偽裝成宋軍潰兵,前去催促增援,宋軍再次上當,劉平、石元孫、郭遵、万俟政等緊急集合「步騎萬餘人」,前往增援,在三川口被李元昊伏擊,全軍覆沒。
吃掉宋軍援兵後,李元昊回師延州,準備攻城,可是這時天公不作美,大雪紛飛,地上的積雪有數寸厚,軍隊又沒有足夠的棉衣棉褲,無法禦寒,只能暫時先圍城。
這給了宋軍機會,延州城內,宋將許德懷召集數百名壯士,組成敢死隊,出城夜襲西夏軍,中軍大營被攻破,幸好李元昊當時在軍中巡邏,不在中軍大營,撿回一條命,不然就去見他爸爸和爺爺了。
壞消息接踵而至,《宋史》記載:「宋軍州都教練使折繼閔、柔遠寨主張岊,襲破浪黃、黨兒二族,斬軍主敖保,並代鈐轄王仲寶,以兵入賀蘭谷,擊敗蕃將羅逋於長雞嶺。」
宋軍「圍魏救趙」,這是直接抄他李元昊的老家啊!沒辦法只能撤軍,但是李元昊還是派出多隻小部隊深入宋境,騷擾、掠奪。
李元昊快到手的鴨子飛了,不過兩相比較,宋軍的損失更大,陣亡數萬,而西夏的損失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西夏也以此獲得了生存與發展的空間,更獲得了對宋作戰的主動權。
好水川之戰
還沒等他反應過來,李元昊又來了。
戰和不定,多謝惠顧
在宋仁宗「選擇困難症」發作時,李元昊決定趁他病要他命,發兵十萬進攻宋朝,這次李元昊是奔著教訓韓琦來的,為發揮西夏騎兵的優勢,決定採用設伏圍殲的戰法,將主力埋伏於好水川口,又派遣多隻部隊至懷遠城一帶誘宋軍入伏。
韓琦聽說李元昊來了,迅速集結兵力,命令任福率兵五萬,繞道迂迴至西夏軍後方,伺機破敵。如果沒有可乘之機,就據險設伏,等待西夏軍回軍時,截擊之。
任福與桑懌率領數千騎兵部隊先行出發,朱觀、武英等將領帶領步兵跟進,可是騎兵部隊沒走多遠,就聽說張義堡以南有宋軍與西夏軍交鋒,於是趕去增援。
合圍宋軍,大吉大利
李元昊得到消息,高興得拍手叫好,立即下令佯敗,引誘宋軍追擊,任福傻傻地尾隨追擊,追至好水川,還派人通知朱觀、武英率領的步兵部隊,相約明天再川口會和,夾擊西夏軍。
任福、桑懌帶領騎兵部隊搜索前進,發現道路旁放置數個銀泥盒,就好奇地將盒打開,只見百餘只帶哨的家鴿從裡頭飛出,這是李元昊特別的合擊信號。
西夏騎兵突然從前後出現,對宋軍發起衝擊,兩側的西夏步兵也突然出現排開陣型,夾擊宋軍,宋軍死傷甚眾,任福、桑懌等戰死,宋軍步兵也遭到伏擊。
好水川之戰,宋軍除千餘士兵突圍成功,其餘全軍覆沒,戰死萬餘,其餘或被俘、或投降,五萬軍隊,真的是被李元昊的乾乾淨淨。他打探到宋軍的增援部隊要來了,也明白見好就收,班師回朝了。
李元昊還特地讓自己的宰相張元賦詩一首,寫下來送給宋仁宗:「夏竦何其聳,韓琦未有奇,滿川龍虎走,猶自談兵機」,宋仁宗直接把詩給撕了。
戰後,韓琦與范仲淹被貶,宰相呂夷簡更是連連驚呼「一戰不及一戰,可駭也!」宋仁宗被氣得好幾天睡不著,只能打砸物品來發泄,好長一段時間,沒人敢見宋仁宗。
定川寨之戰
順風順水,還是不行
李元昊雖然年紀輕輕,但早就是戰場老手,這一次又是誘敵深入,聚而殲之,在定川寨殲滅宋軍萬餘,又是一次漂亮的圍殲戰。李元昊獲勝後,繼續揮師南下,連戰連捷,直抵渭州,縱橫數百里,焚民舍、毀城寨,所到之處,宋軍聞風喪膽,不敢出戰,只能依靠壁壘自守。
經過與宋朝的多次交手,李元昊明白在戰術層面他完全不怕宋朝,可是雙方的體量實在相差太大,宋朝在戰略動員的能力遠遠超過西夏,這是實打實的東西,不是靠奇謀妙計和一兩場勝利可以改變的,最終決定與宋朝議和,罷兵休戰。
花錢買臉,湊合著過去
所謂的「慶曆和議」說白了就是花錢買和平,打又打不過。
總結:
當時宋朝開國已經開國八十餘年,承平日久,早已沒有宋太祖趙匡胤那時的蓬勃朝氣,軍備廢弛,滿朝上下都在混吃等死,反觀西夏,少年雄主,建國開業,這是一個政權最有活力的時期,老人家能和壯小伙比嗎?
軍事體制有問題,主要負責人還是宋太宗趙光義,趙老二怕武將造反,就搞了個「將從中御」的制度,打仗時皇帝「死亡微操」還對兵權進行制度上的分散,大家互相牽制就沒能力造反,一支部隊幾個統帥,又怎麼可能打得好仗。
重文輕武,缺乏培養優秀將帥,文官只會誇誇其談,武將沒有地位,又不敢盡全力,這個貫穿這個宋朝的問題,鍋還得趙老二來背,趙老二弒兄篡位,得位不正,所以「虛內守外」。應該說「爺爺趙老二的鍋,孫子宋仁宗來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92a8d33f1b40b7c1de625f272f61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