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英屬期間,為何境內曾有塊「中國飛地」?

2023-01-06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香港英屬期間,為何境內曾有塊「中國飛地」?

近代中國遭受了百餘年的屈辱,香港也曾淪為英國殖民地,從1841年英軍占領香港島,到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這150多年間,中國政府對香港都沒有主權可言。

但在英國殖民下的香港中,卻還存在過一塊中國保有主權的飛地,這塊飛地更是與眾不同,它雖被中國從清朝到共和國歷屆政府都聲稱擁有主權,竟長期是一塊無政府的「三不管地帶」,它就是世界聞名的九龍寨城

九龍寨城全貌航拍

九龍寨城名氣大,面積卻只有區區0.026平方公里,其「全盛時期」竟足有5萬人擠在這座亂搭亂建而形成的「賽博朋克城」裡面,人均面積還不到1平方米。不僅是當時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區,也是亞洲最大的貧民窟

九龍寨城在香港的位置

繁華的香港里存在這樣一個巨大貧民窟,實在是難以想像的事情。

而這種局面的形成,歸根結底還是由於九龍寨城長期處於中國擁有主權卻無法管理的「飛地」地位,英國和香港殖民當局則因為九龍寨城並非自己管轄範圍,使其淪為了三不管地區而導致的。

九龍寨城是如何建立的?港英政府為何容忍這塊中國飛地存在?它又是怎麼成為「三不管」地帶的?

一、寨城成飛地

普遍觀念中的九龍寨城是一座鋼筋水泥城堡,而它的歷史其實比看上去更加古老。

早在宋代,今香港九龍灣沿岸就設置了鹽場官富場,並修建了軍事據點「官富寨」駐軍保護,是南海之濱的一處邊防哨所。

明代為了抵禦倭寇海盜,在今香港地區修建了大鵬守御千戶所城池,大鵬城的九龍寨炮台就是九龍寨城的前身。

圖中官富巡司就是這裡的行政機關

時過境遷,明亡清興,鹽場因清代內遷居民被廢棄,而大鵬城遺留的炮台、城牆仍存。1842年,中英簽訂《南京條約》終結了鴉片戰爭,被英軍占領的香港島也被正式割讓給英國。

清政府為了防範英國,遂於1846年議定以大鵬城九龍寨炮台為基礎,建立九龍寨城,以加強香港島對岸九龍的防務。

香港島、九龍、新界的位置

1847年,九龍寨城擴建完成,廣東省新安縣在此設立衙門,由新安縣大鵬協左營駐防,大鵬協副將進駐衙門,寨城兵力共795名,寨城成為了清朝監視英國的前線陣地。

清朝九龍寨城還原沙盤

雖然1860年《北京條約》割讓了九龍司地方一區,但只割讓了九龍界限街以南的地區,而九龍寨城在其北側,衙門和清軍仍正常駐紮在此,繼續守護了九龍界限街以北的祖國領土三十餘年。

然而1898年,英國的侵略魔爪終於還是伸到了這裡,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使九龍界限街以北的新界被劃為英國租借地,九龍寨城也在這一範圍內。

三次割讓

清朝不想放棄苦心經營的寨城據點,更不可能拱手將之讓給英國。

儘管清朝是在英國壓力下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但英國此舉只是為了維持列強在華」均勢「,並非為了對付中國,且總理大臣李鴻章據理力爭,九龍寨城最終在條約中被中國保留主權及治權,成為了中國在英占香港中的「飛地」。

英國割占的香港全圖,其中「九龍」就是屬中國的九龍寨城

由於新界範圍比英國之前割去的香港島和九龍司地方大上許多,英國經過調查,在1899年4月才開始接收新界。

英國的行動引發了新界居民的不滿,遂引發了「新界六日戰」這場英軍和新界各氏族之間的小規模衝突。

衝突很快就被英國政府平息,而英國人認為這是讓清朝從九龍寨城撤退的好機會,藉口新界居民的反抗是廣東新安縣官員策劃,違反條約,出兵強行趕走了寨城官員和駐紮的數百名清軍,原有700名常住人口的寨城一度被清空,幾乎成為無人區。

清總理衙門反應迅速,發電報給英國外交部嚴正抗議,要求英國從寨城撤退,交還寨城主權。但英國置若罔聞,還在溫莎城堡秘密通過了一份《九龍城樞密院令》,稱「在租期內,九龍城為女王陛下殖民地香港的重要組成部分」。

英國溫莎城堡,維多利亞女王在此通過樞密院令

清廷並未放棄外交上的繼續鬥爭,1900年,李鴻章就任兩廣總督,途徑香港與英國港督進行交涉,重申清朝絕不放棄寨城主權和治權,英國違反了條約章程。

在清朝的外交壓力下,英國也不得不放棄了九龍寨城這塊「到嘴的肉」,從寨城撤軍。

《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條約原件,其中明確規定」現在九龍城內駐紮之中國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至九龍向通新安陸路,中國官民照常行走「,然而英國實際上破壞了該條款的執行

雖然英國仍認為九龍寨城屬於英國殖民地範圍,但也無法再控制九龍寨城。而清朝儘管爭取回了寨城主權,在滅亡之前再也沒能再次派遣駐軍和官員恢復治權。

由於九龍寨城和香港不能出入互通,中國政府的力量也無法通過英國殖民範圍重新回到九龍寨城,因此寨城雖然名義上是中國飛地,這一來卻陷入了無政府管理的境地。

九龍寨城早期居民生活照片

辛亥革命後清帝退位,民國政府更加難以騰出手來對九龍寨城行使主權,使九龍寨城這塊仍屬中國的「無政府飛地」在英國殖民的香港中更顯得孤單。

而港英政府雖然礙於中國政府反對不能再占領寨城,但也在蠶食寨城土地。

1925年,香港修建啟德機場,九龍寨城本來臨九龍灣西北海岸,其沿海區域被強行劃為機場用地,寨城完全收縮回內陸地區。

九龍寨城早期居民生活照片

二、三不管地帶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悍然入侵英國殖民下的香港,中英軍民儘管奮力抵抗,卻也難以抵擋絕對優勢的日寇,香港進入了黑暗的日占時期,九龍寨城也未能倖免。

最初的寨城衙門,原本能夠連接九龍灣,後沿海區域被啟德機場占去

寨城本有完整的中式城牆,日軍為擴建旁邊的啟德機場將之全部拆毀,寨城從此變得「四面漏風」,再無遮蔽。

在日本投降,香港重光後,沒有城牆又沒有政府的寨城湧入了大批看中這片「法外之地」的犯罪分子、流浪漢和難民。

無政府的寨城成為了犯罪天堂,流浪漢樂園

寨城的主權理論上還在中國國民政府手中,作為二戰戰勝國,中國收回了列強曾在中國攫取的絕大多數殖民地和租界,並要求收回香港,恢復九龍寨城治權。

但英國卻以條約永久割讓香港島及九龍司地方為由,拒不歸還香港,寨城飛地也無法再次設治。

開羅會議中美英三巨頭,中英在會議中因香港問題爭執不下

國民政府秉持一貫態度,堅持九龍寨城主權不動搖,1947年底,寨城居民自發成立,寶安縣(民國後新安縣改稱寶安縣)政府支持的寨城自治機構「寶安縣九龍城居民福利會」抵擋住了試圖入侵「整頓」的港英政府。

港英政府不甘失敗,次年年初派軍警強行進入寨城,拆毀民房,拘捕居民代表,引發中英爭奪九龍寨城主權的「九龍事件」。

「九龍事件」激起了廣州居民憤慨,引發了兩次廣州反英遊行。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指示外交部對英國嚴正抗議,強調中國對九龍寨城擁有主權治權,時任寶安縣長王啟俊更是直接親臨寨城巡視,宣示中國主權。

中國政府和寨城居民的強硬抵抗使得港英政府最終退卻,讓英國勢力再難跨入寨城。

然而中國政局的變化也導致中國政府始終無法恢復對九龍寨城的有效控制,這塊飛地實際上還是由當地居民組織自治的。寨城成為了「英國無權管轄,中國無力管轄,香港無法管轄」的「三不管」地區。

香港維多利亞港附近地圖,其中「Chinese Town」(中國城)為九龍寨城

寨城如此特殊的地位對港英政府來說是頭疼的事情,但對很多人來說沒那麼糟糕。

無家可歸的難民總能在寨城裡面找到一塊棲身之地;香港禁止的狗肉館在這裡開了張;很多圖寨城房租便宜且不受監管的商家也來此開店設廠;不被香港承認資格的中國醫生、牙醫也能在寨城開辦診所,服務寨城裡需要就醫的貧民們。

寨城中的無照牙醫診所,不僅是貧民的救星,設備實際上反而更先進

黑社會更是將這裡當作了天堂,警察進不來,三合會就在這裡占山為王,成為了寨城的實際話事人。

他們的黃賭毒產業也在寨城裡「蓬勃開展」了起來,三合會營運的妓院、煙館、賭場在寨城裡比比皆是。1952年香港警察報告顯示,這裡有154個毒窩、11個妓院和7個賭場,那時香港90%的海洛因產自這裡。

雖然寨城黑幫橫行,犯罪不斷,令外面的警察和市民畏懼,但寨城內卻保持了一種獨特的社會秩序。

三合會住在城東,普通居民住在城西,城西居民自發設立的「寶安縣九龍城居民福利會」成為了普通居民的一個自治小政府,黑幫居民互不干擾,也能相安無事。

對一般人而言,寨城內外出入基本不受限制,人們生活、工作、上學都可以自由來往,香港當局管不到寨城,而只要不得罪寨城黑幫和居民,寨城更是敞開懷抱,來去自由。

很多居民雖然生活在這裡,但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好好上學,日後能夠搬離寨城過更體面的生活。

寨城中的肉類工廠,儘管衛生得不到保障,但勝在廉價

許多內地人由於偷渡、赤貧等原因被排斥在香港殖民地的社會秩序之外,九龍寨城這塊「三不管」的中國飛地也成為了他們的一條後路,二戰後九龍寨城的人口因外來人口增多開始了爆炸式增長。

1940年時寨城還只有2000常住人口,十年後就暴漲到了5000人,而人口增長在寨城存在的歲月里還在不斷持續。

新遷來的人口有逃避香港或大陸法律制裁的黑幫和罪犯,也有生活無著而搬入寨城的香港人,更有從大陸非法偷渡而來的難民,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寨城湧入的華南移民尤其眾多。

居民區樓下就是各類商家和他們的招牌

新來的居民需要住所,因此寨城的房屋開始瘋狂亂搭亂建,這也讓寨城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積越發狹小,生存環境日益惡劣,寨城在50年代初只有兩個廁所,有一個還是旱廁。

髒水橫流、垃圾成山、老鼠遍地就是寨城生活環境的真實寫照。而且,港英政府管理不了寨城,自然也不給寨城居民提供香港居民享有的水電等公共資源。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寨城居民從香港路燈私接電線偷電使用,用水除了自挖水井外,還有八條自來水管可以輪流接水——當然,這些水管都是三合會「管理」的,居民每次用水都需要給黑幫交錢。

寨城黑暗狹窄的街巷,空中密布私接的電線

儘管寨城居民的生活充滿了種種困頓,但不管怎麼說,寨城為每一個來到這裡的居民都提供了一個能夠安身立命的棲身之處。對於愛國的居民們來說,這裡更是香港唯一不受英國殖民統治的區域。

三、賽博朋克城

20世紀60年代初,香港政府徙置事務處計劃拆遷九龍寨城,遷移居民至徙置區,再次遭到中國政府因主權問題的抗議而作罷。

港英政府雖然迫於外交壓力不能明目張胆地拔去九龍寨城這個釘在香港的硬釘子,但寨城犯罪活動的猖獗也確實大大影響了香港社會治安。

1973-1974年,港英政府重拳出擊,派遣3000名警察突襲九龍寨城。當時寨城人口已達1萬人,原本平面的寨城結構也早已因人口激增引發的瘋狂擴建變為立體「碉堡」,內部結構錯綜複雜,三合會勢力盤根錯節。

對此地缺乏了解的香港皇家警察雖然打擊了犯罪勢力,拆毀了部分建築,但也損失慘重。

高大的寨城幾乎遮蔽了日光,更顯雜亂昏暗

鑒於損失巨大,且無法占領寨城,此後港英方面再沒有組織大規模進入寨城的行動。

在這之後依舊有大批人口流入寨城,寨城結構也在繼續「無序瘋長」,鋼筋水泥房屋在沒有規劃的情況下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層層疊加,反而比之前節節增高,直到高到了14層,達到了啟德機場飛機起降高度而不能再建才作罷。

啟德機場的飛機擦著寨城樓頂飛過,飛機轟鳴聲也是寨城的日常

到了20世紀80年代,寨城迎來了「全盛時期」,人口達到了3萬餘人,寨城也成為了無數違建高樓摩肩接踵,街道狹窄如走廊,霓虹燈光五光十色的一座巨型「賽博朋克城」,大部分地方甚至終日不見日光。

這座充斥著黑暗秘密的迷城也深深吸引了每一個有幸目睹它的文學家藝術家們,只因它瀰漫著一股不存在其他任何地方的無政府反權威氣息,彰顯了一種頹廢又充滿活力的後現代風格。

但這種幻想都市一般的存在終究也要迎來結局。1984年,中英雙方經過磋商,發表了《中英聯合聲明》,拆除九龍寨城就是雙方一致達成的共識之一,這項工作必須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前完成,寨城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

《中英聯合聲明》的達成

香港回歸已成既定事實,寨城這個事實上的三不管地區對於城市建設和社會治安的負面影響已經大大超過了它作為中國飛地的意義,英國政府和港英當局更是早有拆除意願,沒有了主權爭議,拆除寨城只是時間問題。

對這個決定,當地居民和許多關注九龍寨城的人卻並不情願。居民安土重遷,哪怕這裡環境惡劣也不願意離開,而著迷於寨城魅力的人們更是為之嘆息,美國漫畫家特洛伊·博伊爾甚至表示:「我寧願他們拆掉的是金字塔!」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學者、探險家紛至沓來,只為最後一睹其風采。

拒拆的居民和香港警察對峙

1993年,寨城拆除工作開始,港英政府斥27億港幣巨資,出動5000名警力,羈押了近萬人以開展工作。

當然,在拆除之前,當局也考慮到了寨城的特殊歷史藝術價值,特許巨星成龍在此拍攝電影《重案組》,允許11個日本探險家組成的隊伍入內勘探,繪製地圖。探險家們繪製的專業地圖,成為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日本探險隊繪製的寨城剖面圖之一

1994年,拆除工作完成,昔日輝煌一時,人口曾達到5萬的14層龐然巨物九龍寨城成為了歷史,自治政權隨之解散,居民大多在政府安置下遷居他處,少數自行買房居住。

一年後原址上興建了九龍寨城公園,曾經昏暗污穢卻光怪陸離的奇觀變成了風景秀麗而平平無奇的公園,沒人能說清楚這是否是好事。

如今的九龍寨城公園

三年之後的寨城公園隨著香港一同回歸祖國,這片曾經的中國飛地上誕生的世界奇觀雖已不可重現,但珍貴的歷史資料和多年來數不清的藝術作品仍然能帶我們穿越時空,以不同的方式感受那時的九龍寨城。

國產獨立遊戲《港詭實錄》中還原了昏暗陰森的寨城街道

關於九龍寨城的電影,僅以《九龍寨城》為名者就足有三個,其他關於寨城的作品更是數不勝數。

周星馳《功夫》中「豬籠寨城」場景就致敬了九龍寨城;作家亦舒也曾以九龍寨城為靈感創作《我們不是天使》;日本漫畫《攻殼機動隊》更是以幻想的筆觸呈現了一個更加「賽博朋克」的寨城;遊戲《使命召喚:黑色行動》則帶領玩家在九龍寨城進行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特種作戰,而《港詭實錄》重現了人們口口相傳的九龍寨城恐怖都市傳說……

被譽為日漫神作的《攻殼機動隊》

實體的九龍寨城被拆除了,而它留下的靈魂卻生生不息。恐怕任誰也想不到,這個曾有著多重身份的小小寨城,留給人們的卻是難以磨滅的歷史印記和取之不盡的文化源泉。

作者|流離風中葉

資深歷史愛好者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