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西安周邊最值得去的老街!北方罕見「水街」,時光在此停滯

2023-05-22     小漁的行旅日記

原標題:這才是西安周邊最值得去的老街!北方罕見「水街」,時光在此停滯

這是小漁的行旅日記,走走停停,和我一起看陝西。

淳樸自然的老街像一個盒子,把那些有關歲月和歷史的痕跡收藏起來、保留下來,講給那些無意闖入的遊人聆聽。在陝西黃河岸邊的水坡巷,我便仿佛闖進了一個時空密盒,裡面寫滿了盛大繁華、也寫滿了沉默落寞,行經之處,皆是悠長歲月里的痕跡。

水坡巷,潼關古城唯一保存下來的一條老巷子

上世紀五十年代,因為修建三門峽水庫,處於渭河下游的老潼關被劃入淹沒區,整個縣城南遷到了10公里外的「吳村」。只有老潼關南門附近的水坡巷因為地勢較高、不在當時設定的水位線上才幸運地得以留存。

想要尋訪歷史上那座曾經聲名赫赫的潼關古城,如今,也只有在水坡巷方能找到一抹蛛絲馬跡了。

史料記載,明清時期的老潼關城裡有50多條街巷,其中以東西南北4條大街為骨架,小巷縱橫交錯。水坡巷是南大街上的一條巷子,位於老城南城門附近。

遊覽完潼關古城景區(PS.現在的潼關古城其實是一個在原址上復原的景區),我們步行前往水坡巷。巷子距離景區正門也就幾百米,巷口有一座城樓門,穿過窄窄的單券門洞,便走進了這條老巷子。

沿著巷子走上不遠,就能看到一棵「歪脖子」槐樹橫在路中央。我瞅了眼右手邊的門牌:水坡巷7號,於是知道這棵樹就是傳說中的乾隆手植槐樹。

水坡巷7號的沈氏民居是一座明代四合院,也是巷子裡的「大戶人家」,發生過不少人文故事。據說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後,曾短暫居住於此,還給主人留下一幅「龍飛鳳舞,風到月來」的字,表達其當時順其自然的心境。

而史傳清朝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也曾經來到過沈氏民居,並親手栽下了這棵槐樹。抗戰時期,這棵龍槐遭受炮擊所損,導致樹身彎曲橫著延伸,成為一道景觀。

過了龍槐,會經過一間小廟,其內除供奉著土地公公外,還有一口唐代保留至今的古井。據說乾隆爺也喝過這口井中的水,贊其「清冽甘甜,真乃靈水也」。如今這口古井也是一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剛入巷口時,我們覺得這就是一條普通的巷子。越走越發現「異常」之處,怎麼走著走著,我們就走到了溝底?兩側的房屋高高在上,還時不時遇到座石橋橫跨兩岸。

後來我們才搞清楚,原來這是水坡巷的獨特之處——它是一條北方地區罕見的「山地水街」

水坡巷全長800多米,呈東高西低的走勢,我們從西巷口進來,一路走的是上坡。據說順著斜坡一直走,就可以走到麒麟山和印台山腳下。

整個坡巷道路中間低,兩邊高,每當下大雨時,高處的雨水就會順坡流下,所以中間這條主街道既是交通道路,又是雨天的排水溝渠。民居建在兩側的高台之上,家家戶戶還修建有出水口,水流最終會隨著排水溝渠一起流入黃河。這正是「一河兩街」的山地水街的形制,而「水坡巷」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高低起伏的地勢,也給水坡巷增添了幾分錯落有致的美景。我們時而走在溝底仰望石橋古樹,時而站在高處俯瞰院落人家,處處都是風景。

據說潼關保衛戰時,老潼關的一些政府機關相繼遷入了水坡巷。我並沒有找到舊址,只發現了一個「潼關縣文物保護管理所」。

如今的水坡巷,還是一條原生態的老街巷,沒有經過任何商業化的洗禮。老街住的主要是上了年紀的老人,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駐守在這條時間的長河裡。更多的院子是鎖著門的,已經人去屋空。

作為潼關古城最後的老街,水坡巷見證了老潼關的輝煌與歷史,也目睹了它的落寞與消失。如果你來到潼關,記得來看看它。

最後說一些旅遊實用信息,想來的朋友可以參考

水坡巷沒有門票。這裡距離潼關古城景區只有幾百米,大家來玩可以直接導航「潼關古城」,到達古城前會先經過這條巷子,留心一下就會看到。

想了解更多冷門又好玩的旅遊地,歡迎大家關注小漁的行旅日記。和小漁一起發現世界更多美景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83321be3b7c8c9abbcf72e8411ee4f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