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互花米草治理區域生態修復技術指南(試行)》看生態修復成效評估 | 方法借鑑

2023-12-18   中國綠髮會

原標題:從《互花米草治理區域生態修復技術指南(試行)》看生態修復成效評估 | 方法借鑑

·互花米草·

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是全球危害最嚴重的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也是我國最為突出的海洋入侵物種之一。目前,互花米草幾乎遍布我國沿海各省。互花米草在促淤造陸、保灘護岸、抵禦風暴潮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其繁殖力強、擴散速度快,對我國部分區域的原生濱海濕地植被、重要生物棲息地等造成了破壞,引起了局部地區航道、港口水域和防洪泄洪通道的淤積,對沿海人民生產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為了推動落實《互花米草防治專項行動計劃(2022—2025年)》相關部署,指導各地按照「宜林則林、宜灘則灘、宜漁則漁」的原則,對互花米草治理區域開展生態修復,防止互花米草再次入侵,自然資源部近日印發了《互花米草治理區域生態修復技術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

該指南提供了互花米草治理區域生態修復的工作流程、本底調查、影響分析、修複目標確定、生態修復方案設計與實施、生態修復成效評估與適應性管理等技術要求和方法。本文重點介紹和分析《指南》中關於生態修復成效評估的相關內容,以期為相關工作開展提供借鑑。

《指南》把生態修復成效評估工作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一、生態修複目標實現情況的評估。根據設定的生態修複目標,通過對比表征目標的相關指標在評估時的狀態值和目標值開展生態修複目標實現情況的評估。生態修複目標實現程度的評估詳見《指南》附錄B。主要是以生態修複目標值為參照,按照公示(1)計算各個評估指標的目標實現程度,通過對比評估指標的監測值與目標值,計算評估指標對應修複目標的實現程度,具體如下:

二、生態系統狀況的改善和功能提升成效的評估。通過將評估指標的狀態值與生態修復前的水平對比,開展生態系統狀況的改善和功能提升成效的評估。基於生態系統恢復的基本過程和一般規律,《指南》給出了相應工作適宜開展的時間。具體為在修復工程完成後的3~5年內,重點開展濕地植被、動物群落、生境條件以及區域利用方式和國土空間功能的修復成效評估;在生態修復工程完成5年後,宜增加其他濕地生態功能提升效果的評估。

參考資料:

https://m.mnr.gov.cn/gk/tzgg/202312/t20231212_2813532.html

PS.及時跟蹤學習行業標準規範,是緊跟行業發展、開拓新業務的有效手段;有選擇性地吸收新知識,是做出創新性工作的基礎;綜合技術部將以開放的心態,在學習中不斷蓄積力量,踏實走好每一步。

文/趙玉萍 審/Sophia,藍天 編/angel

長按加入{月捐人計劃}

閱讀是一種智慧,轉載是一種動力,分享是一種美德

喜歡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