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屏風文化:古代匠人的巧思和審美意趣

2022-08-22     歷史百家匯

原標題:中國屏風文化:古代匠人的巧思和審美意趣

文震亨曾在《長物志》里提及:屏風之制最古。屏風歷來是我國室內的主要器具之一。

古代稱之為「扆」,亦寫作「依」,即設在戶牖之間的屏風。

《辭海》上載有「黼扆」「斧扆」「斧依」,都是一個意思,指的是屏風,因上有斧形花紋,故名。

屏風對於中國人來說,是民族圖騰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表現形式。

在我國,屏風的使用雖然已有幾千年的歷史,但留存的實物甚少。

1972年湖南省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屏風,可說是現在見到的我國最早最完整的屏風實物。

這是一具彩繪漆插屏,木胎,長方形,通高62厘米。屏板長72厘米,寬58厘米,厚2.5厘米。

屏板下安有兩個承托的足座。此屏風是為隨葬而製作的冥器。

馬王堆漆屏正面

屏面髹漆,一面紅漆地上滿繪淺綠色油彩,中心繪一谷紋圓璧,周圍繪幾何形方連紋,邊緣髹黑漆地,朱繪菱形圖案。

另一面髹黑漆地,以紅、綠、灰三色油彩繪雲紋和龍紋。

但見一條游龍飛舞於長空之中,昂首張口,騰雲遣霧,體態輕盈矯健,形象神奇生動,富有想像力和藝術魅力。

清乾隆 盧葵生款剔紅郭子儀賀壽圖屏風 展開高213.7厘米 長375.9厘米

屏風起源很早,它的使用在西周初期就已開始。

起初,我們先祖的家具陳設是非常簡潔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漸豐富起來,而審美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於是,家具中的屏風製作也應運而生了。

最早大多放在床後或床側,後逐漸由固定的發展為活動的,式樣和功能也不斷出現了各種變化。

屏風的誕生,開始是專門設計於皇帝寶座的後面。它以木為框,上裱絳帛,畫了斧鉞,成了帝王權力的象徵。

《史記》中也記載:「天子當屏而立」。經過一段漫長時間的發展,屏風開始普及到民間,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成了古人室內裝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書·陳萬年傳》記載,西漢時期,善於謅媚的御史大夫陳萬年病臥床上,教訓兒子陳咸直到深夜,「咸睡,頭觸屏風」。

屏風最初主要是為了擋風和遮蔽之用,但隨著屏風的普遍使用,品種也不斷增多。

清乾隆 紫檀邊座鏨胎琺琅四友圖寶座屏風

到春秋戰國時期,屏風的使用已相當廣泛,出現了精巧的座屏,到了漢代屏風的使用更加普遍,尤其是漆屏風,它屬於考究的家具,只有富貴人家才能擁有享用。

西漢時期,漆器的出現,代表了社會進步的一個方面,據西漢桓寬的《鹽鐵論·散不足》記載:「一杯棬(quān)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

由此可見製作一件漆屏風要花費相當多的人力,說明了漆器的珍貴,同時也反映了軑(dài)侯家的豪華生活。

《西京雜記》中也有記載:「漢文帝為太子時,立思賢苑以招賓客。苑中有堂隍六所,客館皆廣廡(wǔ)高軒,屏風帷帳甚麗。」

西漢宮廷里的屏風種類就更多,有精美華麗的雲母屏風、玻璃屏風、雜玉龜甲屏風等等。

1965年,在山西省大同市石家寨一座北魏貴族的夫婦合葬墓里,出土了兩件國寶級別的木板漆畫。

經考證,墓主人是北魏琅琊康王司馬金龍,所以這兩件漆畫被命名為司馬金龍木板漆畫。

這兩件木板漆畫均長約80厘米,寬約20厘米,厚約2.5厘米,上下、兩側均有榫卯,屬於一個巨大漆屏風的一部分。

不難想見在1500年前,曾經完好的漆屏風是多麼的壯觀美麗。

而東晉以來,我們熟悉的書畫屏開始出現,許多著名書畫家借屏風繪以書法和繪畫,此時的屏風不僅只是作屏障之用,而且還是一種具有裝飾作用的工藝品。

到了隋唐五代時期,書畫屏風開始盛行,最有名的還屬唐太宗的《戒奢屏》。

清嘉慶 御製粉彩道仙人物圖瓷板十二開屏風

唐太宗李世民執政之初,吸取了隋煬帝貪暴奢侈而亡國的教訓,認真推行了一套節儉戒奢的國策,從而為「貞觀之治」打下了良好基礎。

但隨著政權的鞏固,李世民逐漸暴露出追求奢侈享受的苗頭。

這些都被忠臣魏徵看在眼中,急在心中。貞觀十三年,魏徵寫了一份《十漸不克終疏》的奏章,勸告李世民執行節儉的政策要善始善終,決不能半途而廢。

清 盧葵生制黃花梨剔紅嵌寶八屏風

接到奏章後,李世民越看越感到言之有理,於是下旨將魏徵的那份奏章寫於自己室內的屏風上,以「朝夕瞻仰」,時時提醒自己要善始善終。

正因為魏徵敢於提反面意見,唐太宗又虛心納諫而且聞過即改,君臣同心創造了「貞觀之治」。

後人於是將寫有這份奏章的屏風做「戒奢屏」。

《戒奢屏》雖未存世,但同屬皇帝正式親手參與其中的屏風實物就有乾隆皇帝御筆《穿楊說》御屏。

古人在屏風上繪畫題詩的形式各異,而以山水畫為最早,在敦煌壁畫中就出現了屏風,裡面有山水的形象。

最為著名的還是五代的名畫《韓熙載夜宴圖》,畫中繪有多處大幅的屏風,而屏風當中繪有山水的圖案,起到分割畫面的效果。

而後,屏風畫的題材非常廣泛,包括山水、人物、花鳥、博古、書法等等。

屏風的製作形式多種多樣,主要有立式屏風、摺疊式屏風等。

後來出現了純粹作為擺設的插屏,它嬌小玲瓏,饒有趣味。古時,王侯貴族的屏風製作非常講究,用了雲母、水晶、琉璃等材料,在鑲嵌工藝上,用了象牙、玉石、琺琅、翡翠、金銀等貴重物品,可謂極盡奢華。

然而,民間的屏風製作大都崇尚實用樸素,大有陳設素屏者,自魏晉以來,此風大盛。

唐代詩人白居易曾作《素屏謠》曰:「當世豈無李陽冰篆文,張旭之筆跡,邊鸞之花鳥,張藻之松石,吾不令加一點一畫於其上,欲爾保真而全白。」

表明了其對素屏的崇尚之意。民間的素屏與帝胄之家的華屏相比,真是別具一格而韻味悠閒。

《紅樓夢》中所描述的清代官宦皇族的生活場景,影射著世人極欲窺視的清宮秘史,從生活起居到飲食風俗,事無巨細,面面俱到。其中有十九回的三十多處描寫過屏風。

例如《紅樓夢》第七十一回描寫到,在賈母八十壽辰那天,皇親國戚、親朋故舊都送來賀禮。這些賀禮大都是金銀器皿、寶石鑽翠之類。壽誕過去兩日,賈母問王熙鳳:「前兒這些人家送禮來的共有幾家有圍屏?」可見當時屏風在一個大戶人家中的重要性。

其實,自明代以後人們不僅使用圍屏,更是又衍生出了掛屏等各類屏風,已超出了屏風的實用性,成為純粹的裝飾品。

清代屏風的種類更為齊全,製作手法愈加多樣。

通過外官進獻、內務府採辦或招募各地優秀工匠進宮製作等方式,屏風源源不斷地彙集於皇宮大內。

清康熙 褐漆彩繪樓閣園游圖十二開屏風

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屏風文化不僅傳入周邊的日本、朝鮮,歐洲許多國家都有屏風或類似的東西。

款彩奢華的風格與法國上層崇尚高貴華麗的審美情趣不謀而合,法國工匠將屏風上的漆層剝下,貼嵌在新制的家具上,從路易十四時期的家具直到現在,我們都能見到鑲嵌有中國款彩漆片的法國家具。

自清晚期始,法國又流行將中國的屏風或櫃門截下,做成桌、幾等面的做法。

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件件原本被人們熟知熟用的事物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然而屏風算是一個幸運兒。

當今真正的圍屏使用雖已罕見,但不少當今家具設計中各式屏風是必不可少的,這也可以說是一種對古人精神的沿襲和傳承。

而我們還有實物、圖像和詩句留存,更能使我們從器物和文獻理解感知古人的生活方式,追思欣賞其中蘊含的匠人巧思和審美意趣。

屏風從未在中華大地蕭條,中華傳統精神必將愈加繁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6db8bd2652e82440e6e912bd8d3ecf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