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少年與諾貝爾獎得主「同桌」,探討人工智慧、基因編輯等問題

2024-10-27     上觀新聞

未來,人類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會如何發展?基因編輯和修飾技術會不會用於胎兒?今天在上海臨港舉行的2024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科學T大會桌布論壇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青少年代表與諾貝爾獎、菲爾茲獎、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獎等國際科學大獎得主相聚一堂,「同桌」討論生命的起源、物質的循環利用、人類的未來這三個問題。

敏捷的思維、流利的英語,中國青少年在外國科學家面前展現了風采;外國科學家提出的觀點和問題,則給中國青少年帶來啟發,讓他們進一步思考人工智慧、基因技術等前沿科技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人工智慧不是「潛在敵人」

在探討「人類的未來」這個問題的圓桌上,諾貝爾化學獎得主、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副主席麥可·萊維特在白色桌布上寫下了「Diversity(多樣性)」一詞。他對在座的中學生說:「多樣性是人類社會的一大特徵,在多樣性中實現公平和平等是非常困難的。人工智慧的興起,為我們實現這個夢想提供了新的技術條件。」

麥可·萊維特與中學生討論人工智慧未來發展問題。來源: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

把「人類的未來」問題引導到人工智慧這個科學問題後,萊維特表示,在很多領域,GPT等大語言模型已經比人更聰明,所以人工智慧和人是平等的,兩者可以相互學習、共同成長:一方面,研發團隊用人類積累的海量信息訓練大模型,讓它們越來越聰明;另一方面,人通過不斷地向大模型提問,學習新的知識和技能。

在這位從事計算生物學研究的諾獎得主看來,未來,人工智慧將是人類的朋友,而不是潛在的敵人。隨著人工智慧系統的普及,它們有望縮小人與人之間的知識差距,助力提升人類社會的平等性。

深圳零一學院學生古宗霖告訴記者:「萊維特教授對人工智慧的未來發展持積極態度,我認同他的觀點。」在圓桌討論中,小古表示,大語言模型堪稱活的百科全書,但在解答數理化等理科題目時,經常出錯,所以今後要提高大模型的邏輯推理能力,這樣才能讓它們成為合格的科研AI助手。

諾獎得主為高中生「解惑」

在討論「生命的起源」問題的圓桌上,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喬治·斯穆特與萊維特一樣,也把宏大的問題引導到一個更具體的問題上:「基因是生命遺傳的基本單位,基因編輯和修飾技術正在快速發展。今後你們或你們的太太懷孕後,會給胎兒做基因檢測嗎?」

喬治·斯穆特與中學生同桌交流。來源:世界頂尖科學家協會

這個問題立即打開了在座中學生的話匣。「基因檢測對於預防出生缺陷是有用的,但如果基因檢測技術未來可以覆蓋與遺傳病無關的領域,比如相貌、天賦,那我不會給胎兒做這類檢測,也不會用基因技術去改變胎兒的基因。」湖南師大附中學生舒琪媛說,「我會尊重孩子本來的模樣,把選擇權交給長大後的他,而不是替他做決定。」

經過一番討論,同學們得出一個共識:用基因編輯和修飾技術改變胎兒的基因,存在很大的倫理風險。

對於孩子們的表現,斯穆特似乎很滿意。他告訴這些中國學生,他的家族裡有多位研究生命科學和生物醫藥的科學家,他對這個領域也很感興趣,但在科研道路上還是選擇了天體物理學,成為「宇宙胚胎學之父」。

「斯穆特是我的偶像,今天能見到他太開心了!」舒琪媛告訴記者。圓桌討論時,她問了斯穆特一個縈繞在心裡很久的問題:以科研為職業會有什麼收穫?因為她覺得做科研很辛苦,收入也未必很高。斯穆特的回答是,科研是好奇心驅動、探索未知的工作,所以充滿樂趣,可以說樂趣是做科學家的最大收穫。「與這個收穫相比,收入和諾貝爾獎獎金是次要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6b5c43bd6c2409df03d0625cae1b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