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據北京媒體《北京青年報》消息,2024賽季中國各級俱樂部將放開一線隊以及梯隊的冠名。而一旦這則消息成真,那麼推行3年有餘的俱樂部中性名改革也將畫上句號。而這也將印證了我們此前,對足協調查問卷用意的猜測。
2020年時任中國足協主席的陳戍源,在當年接受媒體採訪時,直言不諱的表示中性名是打造百年俱樂部的基礎。而在那年年底,中國足協也正式下發了各級職業聯賽施行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變更的通知,此後僅僅幾個月的時間裡,中國的俱樂部幾乎都進行了更名。對此,陳戍源當時接受採訪時表示,中性名改革已經推行了6年,沒必要再等6年,他表示,中性名改革不會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不過,從目前各方消息來看,中性名政策很可能會被叫停,而企業的名字也將會很快出現在部分俱樂部的名字中。對於這一變化,媒體人也是紛紛在社交媒體上留下了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有媒體人表示,當初中性名是完全不顧中國和國外現示,瞎鼓搗的產物,什麼是職業體育?你還沒賺錢,還沒賺錢渠道,先砍收入?在中國足球大幅度免費的情況下,不顧現實砍俱樂部任何收入的做法,都是大蠢政。也有媒體人表示,還是比較贊同開放冠名的,雖然以目前的經濟形態和中國足球的形象地位,即使放開了,短時間內也不會迅速達到俱樂部生存危機的目的,但有收入總比沒有收入強。
球迷方面對於這項政策也是議論紛紛,其中部分球迷持支持意見,認為當務之急還是先增加俱樂部收入、穩定俱樂部財政,只有俱樂部能夠活下去了才能考慮更長遠的發展。也有球迷表示,一個聯賽,假如不能讓冠名商賺錢的話,那以後誰還會冠名,而沒有冠名的支持,俱樂部至少會損失一大部分資金收入。
當然,也有球迷認為取消不妥。他們認為,既然已經走了中性名這條路,就不要再開倒車了,俱樂部的收入分大塊,轉播、贊助和比賽,所謂的中性名只是贊助的一部分,解名不了根本問題,從長遠來看,中性名一定是利大於弊。甚至有球迷表示,冠名會不會又產生泡沫呢?而且冠名無非就是飲鴆止渴,再度讓中國俱樂部成為其他行業的附屬品,並不能真正把足球做成產業。而且昔日冠名下,中國足球也並沒有變多好,所以不要迷信什麼改名字,因為改名字也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從中國足球更好發展這個角度考慮,你覺得我們到底該不該放開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