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最近,一個65歲的素人阿姨——李冬菊,被網友罵上熱搜。
21年前,丈夫出軌,她凈身出戶,離婚後重度抑鬱,一度住進精神病院。後來在獨自騎行十幾個國家的過程中,慢慢自愈。
21年後,聽聞前夫生病、被人拋棄,她毅然決定回家照顧。
有人不解,有人謾罵,這些年究竟經歷了什麼,讓李冬菊忘記傷痛、既往不咎?
離婚與抑鬱
1958年,河南鄭州,李冬菊降生。
這個城市,是她最熟悉的故土,也是她前半生自我囚禁的牢籠。
高考失利,幾分之差與大學失之交臂。
畢業後,她被下放到農場工作,後又調去紡織機械廠。
家裡、單位......每天兩點一線。生活簡單固定,平淡安穩。
與大多數傳統女性一樣,李冬菊選擇結婚生子,不過是人生的必然。
那時,紡織廠三班倒,工作強度高,丈夫又頻繁出差,她一個人帶孩子,身體實在吃不消。
她也覺得自己應該拿出更多精力照顧家庭,做好丈夫的「大後方」。於是,她主動申請調往汽車製造廠,做起清閒的倉庫保管員。
90年代國企下崗潮,李冬菊丟了工作。
但她並不擔心自己的生活來源,因為丈夫已經是企業的中層管理。
她還能依靠他過衣食無憂的生活。
彼時,李冬菊做起青年志願者,還經常義務給失戀、離婚的人做心理輔導。
可下崗第四年,李冬菊的天塌了。
她突然接到一通,丈夫的出軌對象打來的電話。
她不敢相信,自己的枕邊人,竟會出軌辦公室年輕女員工。
狗血又俗套。
丈夫趁機提離婚,條件是把錢帶走,房子留給她。
李冬菊氣壞了:人沒了,還要錢和房子幹嘛。
頭腦一熱,她選擇凈身出戶。
她本以為婚姻還有挽救的餘地,因為出軌對象也有家庭,更覺得在一起多年的「初戀」不會如此狠心。
萬萬沒想到,丈夫轉頭就和新歡領了證。
44歲的李冬菊,一時間人財兩空。
她茫然——
兩人好好的,怎麼說離就離,有啥問題不能解決呢?
她憤恨——
我怎麼能這麼傻,錢和房子全都不要?
她執念——
前夫長得帥,體貼又細心,像白馬王子一樣,睫毛又長又卷。
她無助——
每天只能睡兩三個小時,動不動就大哭。而緩解壓力的唯一方式,就是不斷向身邊人「吐苦水」,久而久之,大家都開始躲著她。
離婚後的7年,李冬菊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墜入了無邊的黑暗中。
兒子察覺出不對勁:「那會兒她看人的眼神都是直的」。
去醫院檢查,確診重度抑鬱。
她開始大把吃藥。
藥物副作用很大,雖然能睡覺了,卻常常頭暈心悸。
有一次,她不受控地摔倒在地上,磕鬆了牙。
她怕了,便擅自停藥,卻回到之前崩潰的狀態。
複診結果:必須住院,終身服藥。
"那時候我走在十字路口,通行的車輛向我鳴笛,我一點兒反應都沒有,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哪兒。"
心靈的死亡是終極的絕望。
李冬菊以為,自己再也不會好了。
求生與重生
「生活從來都是泥沙俱下,鮮花與荊棘並存。」
絕處也意味著重生。
52歲,李冬菊偶然看見大街上疾行而過的騎行車隊。
「過去的我膽小怕事,沒有主見,依賴性比較強,從小到大沒有獨自出過鄭州。」
她的心一下被觸動了:「好帥氣,好神氣。」
被壓抑的生命力,仿佛找到了向上攀爬的出口。
她開始萌生成為一名「騎行者」的渴望。
於是,她給自己置辦了最簡單、最便宜的裝備——
一副頭盔和一輛100多塊的自行車。
起初,她只是在家周圍過過癮。
連在院子澆花都捨不得摘掉頭盔,鄰居大姐瞧見都覺得滑稽好笑。
後來,兒子實在看不下去了,便送給她一輛1100塊的吉安特摺疊山地車。
雖然車子十分低檔,但對於下崗的李冬菊來說已經彌足珍貴。
更重要的是,就此她的夢想終於能夠照進現實。
2013年,她決定去西藏,卻被存摺上僅有的170塊擋住腳步。
為了攢旅行經費,她開始打零工,做家政。同時,也學著上網查攻略,做筆記。
終於,她攢夠七八千塊。
時機到了,她決定上路。
但讓李冬菊沒想到的是,「騎行圈」也有鄙視鏈。因為裝備不上「檔次」,她屢遭騎行隊伍拒絕。
於是,她把目光投向網際網路,與一男一女兩位網友,約好共同騎行東南亞。
與蘇敏阿姨不同。
李冬菊不是為了「出逃」,而是想要「求生」。
2014年11月8號,第一站,越南。
她內心充滿了好奇,覺得一切都是新鮮、神秘的。
「好不容易出去了,看看到底外面是什麼樣,裝的全是美好的夢想。」
可是因為年紀大,騎得慢,再加上與年輕人消費習慣不同,僅同行一周, 就被隊友指著說:「你滾吧」。
被丟下後,她手足無措,急得大哭。
不會當地語言,老人機也無法導航,錢也快花完了。
「真的很難很難,家人本來不贊成,不好意思回去。」
無奈之下,她打電話求助網名為「旅行者」的在越華僑。
約好晚上8點在車站見面,結果她的車晚點了幾個小時,對方在車站等到半夜1點,見面後非但沒有責怪她,還熱情邀請她到家裡住。
一有空閒,網友就騎摩托帶她兜風,領略當地風土人情,品嘗各種特色小吃,幾天後將她安全送回國內。
雖然只有短短10天,嘗到甜頭的李冬菊,一下對騎行上了癮。
錢沒了,她跑去麗江,一邊做義工換食宿,一邊做保潔攢路費。
2015年,她一人一狗一車再次出發。
吸取上次的教訓,她換了智慧型手機,學會了移動上網,不再寄希望於找「隊友」,而是先從國內開始獨自騎行。
從鄭州到北極村,從西藏到三亞,從青海到新疆,從武漢到上海......
這一年,她走遍中國二十多座大大小小的城市。
「地圖是一種奇特的占有,如果只是持有而邁不開腳步,那也只是一堆沒有溫度和意義的符號;
如果只是為了占有而邁開腳步,卻沒有打開心靈,那也不過是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去看別人活膩的地方。」
2016年,李冬菊再次萌發出國騎行的心。
語言靠手機翻譯,導航靠谷歌地圖,住宿靠搭帳篷,經費靠3000塊退休工資。
其他的,她沒有太多準備。
「我純粹是享受騎行的過程,而不是打卡旅遊景點,風景在路上。」
接下來——
斯里蘭卡、俄羅斯、柬埔寨、泰國、塞爾維亞、波赫、黑山、克羅埃西亞、摩納哥、法國、澳大利亞、紐西蘭......
她的足跡遍及12國,3大洲。
旅途中,自然少不了困難與危險——
郊外找不到商店,她只能喝雨水、吃野果;
遭遇暴雨颱風,她便蜷縮在帳篷里祈禱;
柬埔寨,她不小心住進安有攝像頭的黑店,只能連夜冒雨逃走;
紐西蘭,她遇到手持利刃的小偷,戰戰兢兢怕被歹徒發現......
當然,這一路她收穫更多的是來自陌生人的善意。
在泰國,她遇到一位中國遊客,對方看到她獨自騎行,就將自己的旅行計劃全部改變,陪伴她走完整個旅程;
剛到澳洲,飛機託運損壞了車,她修車搞得滿身油污,自覺邋遢不堪,一位女士主動上前擁抱她:你覺得自己髒,人家反倒覺得你是有故事的人。
在紐西蘭,她住進沙發客家裡,房主又幫她修車,又帶她看風景,泡溫泉,吃燒烤。
讓她印象最深的,是在澳大利亞騎行時正遇森林火災,每天40多度的高溫。當她騎到筋疲力盡時,一輛吉普車停在她面前,不僅把帶她到安全地帶,還拿了很多水果給她吃。
「明明是她在幫助我,卻一直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直到把我送到有人的地方,她才離去。」
對李冬菊來說,騎行是一種學習。
它教會人用嬰兒的眼睛去看世界,看不同的社會形態,讓人變得更寬容,更懂得去愛、去珍惜,去回饋人與人之間的善意。
有一次,她把一個醉酒摔傷的女孩送到醫院,這讓她感覺到,幫助別人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
在澳大利亞,她發現森林小火苗後及時報警,成功預防一場「山火」。被小男孩發到網上,成了當地的「救火英雄」。
「後來很多人會主動跟我打招呼,感覺我就像明星一樣。天熱中暑,有的車特意載我送出幾百公里,還誇我真棒。」
有對白人夫婦,專門等在她騎行必經路口,只為給她一根充電線。
說起這些,她既開心,又自豪。
她漸漸感受到,被人尊重的溫暖與美好。
旅行,讓她以另外一種身份開始新生活,進行新嘗試,並重新生長出一個嶄新、有力量的自我。
2019年,因為疫情,她暫時結束騎行生活。
這時,她猛然發現,在國外騎行的這3年,她連藥都沒帶,抑鬱症早已離她遠去。
她不禁感慨:
「心靈的致命仇敵,乃是時間的磨蝕。時間可撫平一切,也可改變一切。
在人生的旅途中,只有熬過那些無人問津的日子,才配得上詩和遠方。」
慈悲與自由
4年前,她還是被大家所羨慕的,活出了自我的中年女性。
今年,她因選擇回去照顧身患腦血栓的前夫,被罵上熱搜。
針對大家的質疑,她坦言自己曾經恨過,覺得自己一輩子都毀了。
但這些年的騎行經歷,讓她想通了很多。
在她看來,能復婚就不要再婚。人都有犯錯的時候,何況現在他得了癌症,需要人照顧。就算離了婚,他還是親人。
她說自己不僅對他沒恨了,而是對任何人都沒恨了。
是這個廣大的世界安慰了她。
如今的李冬菊,早已不再是那個怨天尤人的祥林嫂。
她已經生長出了,從「小我」到「大我」的慈悲。
有句話說,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對於李冬菊來說,已經沒有什麼是放不下的。
「騎行的經驗告訴我,這只是自己眾多選擇中的一個。」
現在,她的網名是「心靜止水」。
在各種奇遇的經歷後,她的心境早已變得平和。
在她眼裡,前夫二字,不過是一個世俗身份。
「我認為人就應該是善良的,沒什麼可記恨的。對我而言,人生還有幾個十年?重要的就是活在當下,有機會多去幫助別人。」
她選擇放下心中鬱結,順其自然地去應對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可以不被理解,但至少值得被尊重。
正如她當年,一意孤行騎行世界一樣。
當前方的路變得寬闊之後,她不會再把自己的思想困在狹小的角落,讓自己鑽進牛角尖。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平視並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
祝願更多的人,都能和自己的過去和解,勇敢去追求治癒自己的人生之路,無論早晚。
參考資料:
@九派新聞《65歲阿姨離婚後8年騎行12國》
抖音帳號:@李冬菊(騎行世界)
@大象新聞人物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