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時節
清明節一般會在
每年的4月4日到4月6日之間
既是節氣,又是傳統節日
踏青、掃墓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
親朋好友們相聚在這一天
幸福中也有緬懷和思念
本期書單既有歡樂的春遊時光
也有對死亡的思考
我們一起在繪本中體悟生命的意義吧
本期推薦
清
明
踏 青——赴一場春日盛宴
《奶奶的青團》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畫書大系:放風箏》
掃 墓——對死亡的思考
《回鄉下》
《二十四節氣旅行繪本:清明·游宏村》
《外婆住在香水村》
《獾的禮物》
《也許死亡就像毛毛蟲變成蝴蝶》
踏青
赴一場春日盛宴
01
保冬妮 / 著 周建明 / 繪
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清明是中國人祭祖踏春的日子。故事從清明節來臨講起,孩子們和奶奶一起采艾草,做青團,江南的雨、江南的建築、江南的風情,構成了江南清明節特有的味道。
農耕中國的節日習俗給予一個民族心靈的慰籍遠遠大於節日本身,快樂中總有緬懷和思念,這或許是多情的中國的人對於人際關係最美好的寄託,也是對逝去的親友的紀念。青團是一種鄉愁,也是童年美好的象徵與懷念。
02
保冬妮 / 文 曹艷紅 / 圖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畫書大系》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力圖通過文學性的創作,藉助圖畫書的表現方式,將「非遺」項目獨具魅力的藝術形式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呈現給中國乃至世界的兒童,讓他們在輕鬆愉悅的閱讀中能夠了解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在民俗、文化、藝術等方面多姿多彩的智慧和創意,從而產生對中華文化的親切感和認同感。
這部作品主要以京派風箏為特色,把胡同里和諧、寬厚、平凡的百姓生活躍然紙上。通過媽媽爸爸和我一起做風箏、放風箏,抖出了風箏的前世今生。色彩艷麗,情節生動,具有十足的感染力,為讀者展示了奇妙多彩的風箏藝術。
掃墓
對死亡的思考
01
彎彎 / 文 / 圖
出版社: 中國和平出版社
這部圖畫書從一個孩子的視角,寫了她跟著父母回鄉下的故事。在顛簸的道路上擔驚受怕,在田邊、路邊採摘美麗的野花,在鄉間逗狗追鵝看豬,當然,更重要的,似乎是與家人——堂哥、堂姐們的相聚。
作品巧妙地設置懸念,直到最後所有人一起上山,我們才知道這一切的目的其實是……有懸念的故事裡傳遞著作者對於民俗文化,對於家族,對於團圓與思念的諸多思考。
02
保冬妮 / 著 王俊卿 / 繪
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故事地點在安徽,貝兒和家人去宏村看煙雨古鎮,去黃山看雲霧松林,一路鄉村美味吃不盡。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清明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密碼,是自古以來重要的祭祀和掃墓的日子。
清明前後往往細雨霏霏、和風拂拂,正是種植莊稼的大好時節。貝兒和爺爺也在下山時看到了掃墓的鄉親。
03
方素珍 / 著 [德]索尼婭·達諾夫斯基 / 繪
出版社: 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
住在香水村的外婆病了,小樂和媽媽去看外婆,三代人一起曬太陽、喝下午茶、回憶從前的時光。後來,外婆離開香水村,搬到天上去了。媽媽常常對著天空發獃,或是掉眼淚。小樂用童真與稚拙,和時間老人一起,一點一點化解媽媽的心痛和思念。
比如,小樂和媽媽一起散步,看到夕陽,小樂說,是外婆在天上煎蛋呢;天下雨,小樂說,是外婆在天上洗衣服呢。小樂忽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情,叮囑媽媽:「媽媽,你不要去和外婆喝下午茶呀!你和我在這裡喝,好不好?」
04
[英] 蘇珊·華萊 / 文 / 圖
譯者: 楊玲玲 / 彭懿
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出品方:信誼圖畫書
《獾的禮物》是一本用來告別的圖畫書。故事通過動物們懷念逝去的獾,來撫平心中的悲傷,也在思念的分享中紀念獾留給他們的美好回憶。作者行文溫婉, 插畫淡雅,是相當成功的作品。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難免有直接或間接面對親人或寵物死亡的時候,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對、處理當時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圖畫書在這個時候就是一個很好的輔助工具。大人可以和孩子通過閱讀和引1導,疏解有形或無形的悲傷,也學習珍惜曾經有過的美好日子。
05
[荷蘭] 皮姆·范·赫斯特 / 文
[荷蘭] 麗莎·布蘭登伯格 / 圖
譯者:李一慢
出版社: 中譯出版社
出品方:小噹噹童書館
故事從公園裡的一條毛毛蟲開始,通過發生在祖孫兩人之間的一場生動開放的對話,探討了生命和死亡的哲學課題。
對話涉及了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比如「你害怕死亡嗎?」「臨死之前你還想做什麼?」也探討了更深入的哲學問題,比如「為什麼我們會死?」「死後會怎樣?」等等。
春雨綿綿 潤物無聲
在清明節這個傳統節日裡
緬懷先人 珍惜當下
相聚因離別而更顯珍貴
而記憶可以讓萬物永存世間
花不怕枯萎
只要我們記得它的燦爛
編輯/徐文慧 審核/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