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墨雨雲間》到《黑色月光》《春花焰》,復仇題材已成為爽劇新潮流

2024-10-18     搜狐娛樂

搜狐娛樂專稿(胖部/文)

復仇劇正在成為製作新潮流。

今年暑期《墨雨雲間》的成功出圈,已經推動了更多女性復仇內容的立項;而近期的港劇《黑色月光》則是源於去年《黑暗榮耀》的成功,憑藉選題也獲得不少關注。

復仇劇內容天然具備的爽感,讓其正在成為行業認知內的某種「作弊器」。

甚至從目前的創作傾向看,這類在長劇領域算是新熱點的內容,正在形成某種敘事套路。

但反過來看,《黑色月光》播出後未能重現該班底前作《新聞女王》的熱度,復仇題材給劇集帶來的增益,真的有那麼大價值嗎?

新風向

說復仇劇在此前的劇集市場不多見,或許有觀眾會感到疑惑。畢竟從《甄嬛傳》熹妃回宮,到《回家的誘惑》品如回家,再到《延禧攻略》魏瓔珞為復仇進宮,國劇里不乏經典的復仇橋段。

但事實上,如今所謂的復仇劇,即以復仇為全劇主線、以主角完成復仇的各種手段為主要情節的,之前確實不算多見。

影視策劃李玥對搜狐娛樂指出:「哪怕在五年前,劇集市場都還保持著一個準則就是主角的純潔性。」

「這一方面是源於行業創作傳統的『道德守恆』,主人公如果有違反道德的舉動,那麼在後續就會有懲罰,所以要有HE的話主角就不能挑戰觀眾認知,也存在內容導向問題;另一方面是源於大眾認知,因為主角應該是好人,而傳統認知里的好人不應該是用心機、想害人的。」

而目前的變化,一方面伴隨著市場成熟的認知提升,觀眾認同「好人不該被人拿槍指著」,逐漸改變了傳統「小白花」式的人物塑造。

另一方面,網生文學、影視作品時代,對觀眾情緒的迎合也放大了「爽」的元素,「報仇不隔夜」也成為一種基於爽感的創作共識。

「當然在這種創作中,作品也依然要保持某種守恆,首先是對於主角,要強調其復仇動機的正當性,而且這種動機是需要有共情力的;其次是反派自身的不正義性,最終的下場一定是『自作孽不可活』,是自取滅亡,主角只需要順水推舟而不是真的出手『害人』。」李玥指出。

而從網絡小說到微短劇,復仇能夠成為一種日趨同質化、套路化的創作,本身也印證了復仇題材本身的某些優越性。

以微短劇為例,今年的爆款比如檸萌影業和九州共同出品的《深宅進階錄》,宅斗復仇劇情和之後的《墨雨雲間》有一定的相似性,上線24小時充值破千萬;現代題材的港風微短劇《誤情》,同樣是大女主歸來不斷打臉舊日仇人的情節。

製片人欣怡認為:「無論長劇還是短劇,復仇劇的特點都是極具情緒爆點,以舊日經歷的『虐』,對比今日復仇的『爽』,兩種情緒體驗都非常極致。而對於今天的觀眾來說,情緒價值是觀看影視內容的最大需求。」

同時,對於當下的劇集產業,復仇題材本身也具有較強的融合性。

「今年的《墨雨雲間》其實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復仇敘事框架,反派不斷製造障礙,而主角不斷反轉打臉,這種強反轉、強節奏恰恰是當下劇集所追求的。像《墨雨雲間》能把長劇拉到了微短劇的節奏,復仇題材的選擇也是關鍵。」

欣怡還指出,對流量藝人為主的偶像劇製作生態,復仇劇也更能釋放演員表現力:「角色的性格越突出、越極致,刻畫難度其實反而更低。你看復仇劇里,身負大恨、金句頻出的女主,白月光男主,瘋批的反派女配,一般還有個囂張二世祖,很容易幫年輕藝人製造演技話題。」

作為長視頻平台基本盤的偶像劇,目前的影響力已經不斷下滑,行業性的求新、求變已經成為必然。而復仇題材目前所表現出的優勢,似乎能夠成為短期內刺激市場的「作弊器」。

尤其在《墨雨雲間》之後,類似復仇劇的製作正在成為一種新風向。

探索

那麼,復仇題材真的會成為長劇集的興奮劑嗎?

事實上,對於今年的劇集市場來說,類型題材對劇集還有提振作用,但已經越來越低。觀眾最終還是會結合劇集實際的製作效果,以及帶動的口碑反饋來決定是否觀劇。

而從製作角度看,復仇劇其實也有著不低的門檻。

李玥指出:「長劇與短劇的不同在於,短劇只需要情緒,甚至不需要情節合理性和人物,但長劇不行,因為時長決定了內容本身需要沉浸感,而具有人物魅力的主人公是必要的,需要讓觀眾有足夠的共情感和代入感。」

比如《墨雨雲間》,雖然在情節邏輯上有漏洞,但主角的成功刻畫,對吸引觀眾追看有很大幫助,薛芳菲的強大不僅在於智謀,更在於經歷磨難之後的內心獨立與抗爭,讓觀眾相信其與掌握權勢的男主的「雙強」,人物關係的拉扯成為關鍵加分項。

而後期李夢飾演的瘋批反派婉寧公主,更對整部劇起到了極強的話題帶動作用,在開頭極致的自私與肆意之後,角色找到了更深層的悲劇根源與複雜人性,讓奇情劇情具有了合理性,獲得了廣泛共情。

「復仇劇里的反派魅力,和刻畫主角一樣重要,因為你都要找到人物行為的合理性,以及讓他們獲得觀眾的喜愛,這樣的對立關係才成立,才有戲劇衝突。這需要編劇的功底,也需要演員能演得出來。」李玥稱。

從這個角度或許可以理解,為什麼《黑色月光》似乎沒能帶動太高的討論熱情。

其實劇集延續了《新聞女王》的不少製作特點,比如同樣以行業為噱頭,同樣突出強勢女主角,也都是強節奏、「全員惡人」,而且該劇在復仇劇突出的敘事節奏上也可圈可點,保持著高頻率的反轉和情緒輸出。

但從復仇劇的角度看,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更多地在突出敘事的功能性,或許相應地缺少一些共情感。

女主角余滿月似乎永遠是一副強悍的外表,沒有人能真正分享其復仇的艱難與喜悅;反派則整體面目模糊,升智還是降智只看敘事需求,更缺乏足夠的行為動機。

「長劇集的優勢,一是時長帶來的陪伴感和沉浸感,二是魅力人物實現的代入和共情感,三是敘事深度形成的價值探討空間。」

欣怡表示,「做復仇劇,肯定要學微短劇的優點,但長劇集的要求是不會變的,內容創作的規律也是不變的。畢竟兩集的時長就趕上人家整部微短劇了,憑什麼讓觀眾每天來追看你的內容?光靠節奏是不夠的。」

復仇劇的加持,並不能讓一部爛劇變好,但卻能夠讓基礎線以上的作品被更多地看到和討論。事實上,這已經難能可貴了。

「如今的劇集市場,最大的問題或許就是大家沒有興趣看新劇,行業的基本盤在流失;所以如果復仇題材能幫助更多劇被看到,那麼它就是有價值的。」欣怡認為。

套路

在近期開播的《春花焰》中,同樣嵌套了一個復仇劇情——女主角眉林為了報青州大火毀家之仇,刺殺當年大火的元兇、男主慕容璟和,但事實上慕容並非真正下令放火之人,甚至刺殺都是他自己一手安排的局。

這種復仇元素的使用,也表現出創作者們的某種認知,如今的市場對強情緒敘事是有偏好的。

欣怡也指出:「前些年寫實感、日常感的敘事,比如一些現實題材,會讓觀眾有討論的熱情,期待在劇中看到自己的生活;但這兩年,我們會感覺強戲劇化、更具『造夢』屬性的內容,會更容易獲得熱度。」

「這或許也是一種逃避現實?」欣怡笑稱。

爽劇成為主流,曾經「過時」的虐劇也在回歸。這也成為復仇劇升溫的重要背景。後續劉詩詩、竇驍主演的《掌心》,楊紫、彭冠英的《簪中錄》,陳都靈、辛雲來主演的《貴女》,和李蘭迪、敖瑞鵬的《朝雪錄》等一系列大女主復仇劇即將排隊「上桌」。

但也應該看到,復仇劇的增產背後,正在形成新的敘事套路。

李玥指出:「現在的復仇劇大概形成了幾種套路,比如一是復仇+探案的故事,女主被滅門之後查明真相;二是復仇+宅斗,女主歸來讓當年害了自己的人付出代價。」

「在這個過程中首先會集結志同道合者,尤其是男主;其次是被發現之後反派就反覆下套,女主反覆解套打臉,劇情上通過層層反轉提升節奏;還有就是突出大女主人設,會有一些狠話金句的名場面等等。」

一種新風向迅速轉化為新套路,這背後所折射出的行業問題,或許恰恰是劇集市場需要革新的問題本身。

欣怡表示:「行業長期以來的問題就是,用產品思維去做內容,認為是有套路、有方法論可循的,對爆款題材一擁而上進行複製。但其實恰恰是這樣的思維,是如今的行業要規避的,題材的價值是會在前期帶動關注,但要讓觀眾真的坐下來看下去,只能靠內容。」

「復仇劇應該是解題思路,而不是最終的答案。」

對於影視行業來說,單一題材的突圍不會是救命稻草,在市場回歸理性、內容價值凸顯的當下,把故事講好、把人物做紮實,讓用心做內容成為行業共識,才是最終的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5c48f77ce5a0ff6869b091f6614b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