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個「瘋女人」熱搜第一。
起因是一對情侶去麵館吃飯,
等了半個小時,
上來以後面坨了,
還有魚腥味。
女士覺得面不好吃,
想找老闆反饋了一下,
男士覺得老婆的做法丟人轉頭就走了。
最讓我接受不了的地方來了。
女士在車上挽著手機生著悶氣沒吱聲,
男的故意拿著手機懟臉拍,
成功激怒自己老婆後得意洋洋地放網上。
鏡頭前,
女士一邊帶著哭腔一邊憤怒地說:
「我生氣的不是等太久,面不好吃,
而是我只是想跟老闆反饋一下,
你居然嫌我丟人!」
這個世界上最恐怖的事情無非是:
你在哭,
你的愛人看著哭到崩潰的你掏出手機。
現在的網友沒有以前好忽悠了。
視頻發酵後,
有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事情沒那麼簡單。
男方為什麼意識到女方情緒不對勁的時候,
將另一半最私人化的情緒公之於眾?
答案是,
他需要用女人的「瘋狂」來反襯自己的理性。
一旦女人成為「瘋子」那麼輿論場就到了自己手上。
比如之前鬧得沸沸揚揚的余秀華和她的前任。
在一場「直播吵架」中,
男方把鏡頭對向歇斯底里的余秀華,
當著眾人的面,
大曝一個女詩人各種生活窘態。
這個病態的現象,
被稱為「反應性虐待」。
最出名的是TIKTOK上流傳的一個視頻。
一個男子舉著手機,
冷靜地拍著被鎖在門外伴侶發瘋的全過程。
視頻里,女子砸門尖叫幾次想衝進來,
而男子面無表情地拍下這一切,
甚至嘴角還閃過一絲嘲諷的笑意。
在男的以為視頻發到網上會收到一大波同情時,
眼尖的網友們馬上意識到,
男方可能是有自戀型人格障礙(PND),
只在乎自己,不在乎另一半的感受。
這類似於一種耍猴的心態,
一邊得心應手地操控對方的情緒,
一邊讓女方徹底崩潰變成「瘋女人」,
什麼都不用做,
就能在一瞬間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
這個製造「瘋女人」的習慣基本貫穿古今中外。
在女性意識還沒那麼覺醒的時候,
女生的所有情緒,
包括激素影響造成的「產後抑鬱」,
統統都被裝進「歇斯底里」這個詞里,
也更加強化了女性比男性「更情緒化」的刻板印象。
實際上,很少人會去探究女人為何會瘋?
我之前發過一篇《再見愛人》里宋寧峰和張婉婷的文章,
講過類似的話題,有個評論是這麼說的:
「每一個歇斯底里的女人背後都有一個逃避的男人,
這樣的男人最怕的是衝突,
為了逃避可以做任何事情,除了溝通。」
「逃避」這個詞概括得實在是很妙。
兩性關係里的「瘋女人」往往是雙方合力的結果。
《無問西東》里許伯常對妻子劉淑芬,
從不多說一句話,
永遠是一副面無表情的樣子。
這種冷漠和無視,最終壓垮了劉淑芬,
她耗盡所有希望,最後絕望地跳井而亡。
可是電影里,
這麼一個可憐的人卻被塑造成「瘋女人」,
在這個殼下,
她所有的嫉妒、痛苦、發泄情緒都被視為不正常的,
受害的明明是她,
但人人都覺得受害者是她們身邊的人。
在這種「反面教材」下,
越來越多的女的在兩性關係中,
就算被忽略、
被傷害、
被打壓、
被侮辱
也只能忍氣吞聲,
喪失了「崩潰」和爆發的資格。
例如當女人在被龐大的家務和育兒勞動壓得喘不過氣,
當眾發脾氣時,
某些父親還會對著一旁的孩子說:
「別理你媽,她瘋了。」
這種變態的壓抑還會傳遞到孩子身上,
前陣子我發了一篇文章,
講一個媽媽半夜三點因為孩子不睡覺,
陪孩子逛街逛到天亮,
期間孩子崩潰後,
媽媽得意地拿起手機懟著臉拍,
讓她謹記這個時刻。
不去理解、不去共情,
用「理性」在一旁看著孩子發瘋,
這不也是一種「反應性虐待」嗎?
最後我想說:
不要讓你愛的人成為一座孤島。
一位網友分享了自己爸媽的愛情故事,
讓人動容。
她說因為疫情原因,
媽媽被派去醫院做支援,
和爸爸分隔兩地,
她被兩人喂飽了「狗糧」。
世界上最讓人暢快的事莫過於——
情緒有人在乎,
感受有人懂得,
感情有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