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取經隊伍由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以及坐騎白龍馬組隊而成,他們義無反顧、團結一心,歷經了14年的風霜雪雨,攻克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取得了5048部經書。
縱觀全篇《西遊記》,作者吳承恩耗費最多筆墨的人物角色當屬主角孫悟空了,其次是取經隊長唐僧。相對於孫悟空、唐僧,吳承恩留給豬八戒、沙僧的筆墨較少。
尤其是沙僧,他相當於一個「打醬油」的角色,可你若細讀了原著的話,仍會發現沙僧身上藏有諸多謎團,而讀者們也往往忽視了沙僧的真實戰力。
一、沙僧的真實戰力
沙僧前身乃玉帝身邊的捲簾大將,其編制相當於現代社會的「金牌保鏢」。既然是金牌保鏢,沙僧的身手理應非同小可,否則沒有點實力,又怎會常伴玉帝左右,替玉帝保駕護航?
遺憾的是,沙僧在某屆蟠桃會上不慎打碎了一個琉璃盞,繼而惹怒了玉帝,終被玉帝貶下凡間,在流沙河裡墮落為妖、吃人度日。
然而,沙僧在取經路上並沒有什麼過於出彩的表現。好比在三打白骨精之後,孫悟空被黑白不分的唐僧攆出了取經隊伍,豬八戒自告奮勇地接過了「大師兄」的位子。
可取經隊伍沒了孫悟空寸步難行,唐僧的隊伍剛走到寶象國就遭遇了黃袍怪。黃袍怪只是天庭的二十八星宿之一,可沙僧、豬八戒強強聯手仍不敵黃袍怪,最後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黃袍怪抓走了唐僧,取經隊伍也差一點土崩瓦解。
這樣看來,沙僧的法術神通不值一提,連一個小小的黃袍怪都打不贏。但一些眼尖的讀者卻發現了沙僧似乎在放水,只因在「真假孫悟空」這一難里,沙僧卻展現了他不亞於孫悟空的法術神通。
原來孫悟空因為二心攪擾,其邪念衍生出了另一個孫悟空喚作六耳獼猴。兩個孫悟空的樣貌、法術、神兵都如出一轍,讓眾人難以分辨。
隨後六耳獼猴棒打唐僧搶走了取經隊伍的通關文牒。沙僧得知此事後飛到了花果山,試圖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地讓六耳獼猴回心轉意。哪知六耳獼猴回了花果山之後喊了幾個猴精過來,讓他們變成沙僧、八戒的樣子,以便接過唐僧等人的位子,繼續朝靈山邁進。
眼見「孫悟空」動了自己的奶酪,沙僧凶相畢露,他操起降妖寶杖猛地朝六耳獼猴的腦門打去,一邊打,嘴裡還一邊罵著「打死你個潑猴」!
書中是這麼寫的,那行者惱了,掄金箍棒,帥眾猴,把沙僧圍了。沙僧東沖西撞,打出路口,縱雲霧逃生道:「這潑猴如此憊懶,我告菩薩去來!」
你看,六耳獼猴率領花果山眾猴居然困不住沙僧,還讓沙僧東沖西撞殺開了一條血路。我們還知道,六耳獼猴和孫悟空的法術神通相差無幾,正如諦聽所說的那樣:「妖精神通,與孫大聖無二。」
通過沙僧的表現,我們可以得出他的真實戰力並不在孫悟空之下,這也驗證了前面提到的猜想,即沙僧若沒有真材實料,如何能成為玉帝身邊的「金牌保鏢」?
不過問題也跟著接踵而至,既然沙僧如此神通廣大,為何他在取經路上捉襟見肘,全程只打死了一個妖怪?
二、打死一個妖怪
喜歡翻閱《西遊記》的朋友會發現,沙僧取經路上的確相當怪異,每逢孫悟空降妖伏魔之時,沙僧都願意留下來保護唐僧順便看管馬匹行李。
然而在花果山的時候,沙僧暴怒之下卻打死了一隻猴精。前文提到,沙僧見一隻猴精變成自己的樣子勃然大怒,他一杖就打死了那只會變化之術的猴精,這也是沙僧取經路上打死的唯一一隻妖怪。
筆者認為,沙僧能將那隻猴精一擊必殺,證明他的法術的確不容小覷,可該如何解讀沙僧打妖怪不賣力的怪異舉動?
三、結論
1、沙僧混在官場多年,懂得了審時度勢,他早就發現了西天取經的秘密,那就是讓唐僧順利度過九九八十一難。也只有湊齊九九八十一難,取經眾人方能功德圓滿。
既是如此,沙僧若大顯身手打傷、打死了扮演妖怪的「群眾演員」,不是自找麻煩、吃力不討好麼?
2、有的讀者認為,沙僧當年只是打碎了一個琉璃盞就被貶下凡,這只是沙僧和玉帝一唱一和的「苦肉計」。
「苦肉計」的目的很簡單,就是讓沙僧成功打進取經隊伍充當眼線,為玉帝了解佛教東進計劃提供信息資源。
當然,直到《西遊記》落下劇終的帷幕,吳承恩依舊沒有詳細闡述沙僧身上的種種謎團。讀者們只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和喜好,展開豐富又合理的想像,從而補足殘缺的劇情。
吳承恩這種「留白式」的寫作手法,當真妙不可言,難怪《西遊記》能躋身中國四大名著,時至今日仍是風靡不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