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本該是雷雨多發的季節,也是很多江河湖泊的汛期,但今年來,在連日高溫、降雨量少的影響下,全國多地發布了乾旱預警,許多地方的水位下降。
比如原本以水力發電著稱的四川,往年電都用不完,還輸送到其他省份。可今年受水位嚴重下降影響,夏季用電緊張,甚至不少企業為了居民能正常用上電,甘願停工減產。
長江流域受到的影響也十分大,不少地區水位下降,露出灘涂,上面的魚兒直接被曬成小魚乾。
往年的7-8月份,是我國多數地區的雨季,也是長江的汛期,但今年的氣候實在是太反常了,出現了汛期反枯的現象。
其實不僅僅是我國,整個北半球遭受高溫熱浪,導致許多地方變得十分乾旱。比如荷蘭,原本這個季節應該是防汛的,而如今變成了抗旱,更是進入了缺水的狀態。
同樣是以水電著稱的挪威,往年電多到用不完,還出口到歐洲其他國家。可今年受乾旱影響,發電量銳減,甚至發出警告說不排除明年春季限電的可能。由此可見,整個北半球都面臨著乾旱的狀態。
鄱陽湖驚現「大地之樹」
受乾旱影響,鄱陽湖的水位也迅速下降,提前進入了低枯水期。今年的鄱陽湖水位有多低呢?根據關鍵水位點「星子站」的數據來看,水位僅有9.99米,往年這個時候,水位能夠達到15米多。
一下子就刷新了兩項記錄,一是71年以來最早進入低枯水期的記錄,二是自1951年來記錄的最低水位。
鄱陽湖水面面積較6月已縮小了75%,原本應該碧波蕩漾的湖面,在航拍的畫面下,呈現出了一副綠油油的景象,灘涂青草瘋長。
水位下降,也讓鄱陽湖呈現出了往年看不到的景象,航拍鄱陽湖進賢段水域灘涂時,從畫面上來看,在湖水、灘涂的奇妙組合下,呈現出了巨型的「大地之樹」奇觀。
從樹冠到枝丫都栩栩如生,無不令人驚嘆大自然的神奇。不過「大地之樹」雖然漂亮,但卻並不啥好現象,有人說這並不是風景,而是大地母親暴露在外的血管。
鄱陽湖的地位非常高,它的水位高低不僅直接影響到兩岸的居民,也會對候鳥等野生動物產生直接影響。
夏候鳥的「饕餮場」
鄱陽湖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泊,也是長江流域最重要的湖泊之一,在調節長江水位、涵養水源、改善當地氣候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鄱陽湖水位漲落區是面積廣大的湖灘草洲,棲息著數量眾多的珍禽水鳥,尤其是各種鶴類的數量,占到了世界總數的95%以上,因此這裡也被稱為「白鶴王國」,水鳥的天堂。
夏季,包括白鷺、蒼鷺、黑水雞等在內的多達30幾萬隻夏候鳥,會在這裡繁衍生息。
鄱陽湖水位下降,灘涂裸露,一些魚蝦因為沒有隨水位一起退去,就被遺留在了灘涂、低洼地帶上,這些魚蝦,為這些水鳥提供了豐富的食物。
往年這些水鳥雖然也都在鄱陽湖覓食,但基本上都是正常的取食,而今年受乾旱影響,鄱陽湖直接成了水鳥們的饕餮場,水鳥們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吃到肚子鼓起。
儘管30幾萬隻水鳥日日瘋狂進食,但更多的魚蝦是被直接暴露在灘涂上,因太陽暴曬而亡,直接成了一條條小魚乾。
越冬候鳥「心慌慌」
正所謂有人歡喜有人憂,對於夏候鳥來說,水位下降有利於它們覓食,自然是開心的,但對於冬候鳥來說,卻是一個災難。
按正常情況來說,到了秋冬季節,鄱陽湖水位慢慢下降,灘涂漸漸裸露,水中的魚蝦螺蚌就會成為水鳥們的美餐。另外,一些水草植物也會隨著水位慢慢下降而分層次發芽、生長,接著為大雁等取食植物性質食物的鳥兒提供美餐。
可鄱陽湖提前進入枯水期,夏候鳥們是吃飽了,可等到冬候鳥們到來時,不僅魚蝦大量減少,灘涂上的植物也早就長大變老了,沒啥嫩芽給大雁們吃。
此外,經歷長時間的暴曬,原本軟爛的灘涂,乾裂變硬,也不利於水鳥們覓食。
冬候鳥到來之後,發現鄱陽湖的生態環境已經不適合越冬了,於是就會有一些候鳥飛往他處,尋找合適的場所越冬;也會有一些候鳥因為食物匱乏而活不過這個冬季;還有一些候鳥會將目光定向周圍的農田、水塘,取食農作物、養殖魚等等,給周圍農民造成損失。
總之,長時間的乾旱,會打破鄱陽湖原有的生態平衡,從而引發一系列的生態事件。
為了應對這種情況,人們往往會選擇投喂,即在冬候鳥到來時,購買一些魚蝦、玉米等食物,採取人工投食的方式,彌補自然採食上的不足。
對於林棲型的野生的動物來說,森林覆蓋率減少,就意味著棲息地縮減,對於水生動物來說,水位下降,水面縮小,也是如此。
作為長江中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國內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裡面也生活著許許多多水生物種。比如珍貴的長江江豚,就大約有700頭生活在鄱陽湖水域內。
與一些魚類相比,江豚算是一種體型較大的水生動物,成年之後能長到100-220公斤。它們對水域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很高的要求,水位下降嚴重,湖面縮小,很有可能會導致一些江豚擱淺。
鄱陽湖驚現巨型「大地之樹」,看起來雖然漂亮,令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它在這個季節的出現,並不是啥好兆頭,意味著鄱陽湖提前進入了枯水期,對當地自然生態,對人們的生活都會產生較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