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 上面 「葉氏宗親」加入葉氏大家庭
新興縣有一條有名的將軍村——水湄村,
作為一條於近代以葉姓為主的古村,
我們嘗試找些老圖片但一時末果。
而新興縣老縣長兒子,
多年前一篇回憶抗戰初他回鄉讀書文章,
讓我們從作者文字中感受當時水湄村。
這是 中科院科學家葉佩弦先生的文章,
他是新中國首任外貿部部長葉季壯的侄兒。
葉佩弦(中)2015年返鄉時與鄉親在明德小學「伯芹紀念樓」前合影
美麗的故鄉
葉佩弦
我的故鄉在廣東省新興縣水湄村,那是一個山明水秀的地方。不大不小的兩條河流從三面環繞,另一面是開闊的高地,名叫船崗。因此,水湄村就像在水中一條船的船艙。
村裡沒有水井,聽說也不許打井,否則「船」就要漏了。村民們全靠這清澈的河流養育著,飲水、燒飯、洗衣。河道靠村一側的堤壩,像是一條長長的林蔭道,兩邊長著茂密高聳的竹林,很是幽靜。記得小時候,當在外地求學的姐姐們回來時,我們不時在晚飯後漫步其間,在那炎熱的酷暑天,是極好的享受。陣陣的涼風,波濤起伏的河水,伴隨著鳥語竹香,真是使人心曠神怡。不過也不敢滯留太晚,據說入夜會有水鬼出沒,這自然是迷信之說。但每當雨季到來,洪水泛濫之時,洶湧的河水確實吞沒過避之不及的不幸者。河邊是潔凈的沙灘,夏天在河中游水玩耍,浸濕了的衣服鋪在其上一會兒便干。
船崗是一塊相對平坦的高地。一端約走十公里通向新興縣城,另一端五公里便可到達重鎮集成。到縣城本有公路,但因當時為防犯日寇,在其上挖了許多大坑而無法通車。
集成附近是著名的佛教聖地龍山寺和六祖的出生地,小時經常隨家人去參拜或在老師帶領下和同學們一起去野營,不過那都是抗日戰爭時期的事了。在那個時期,船崗曾是一個相當繁榮的集市,「集市」當地人稱為「圩」,每月逄五逢十附近方圓數十里的民眾都來趕集,叫做「趁圩」。即使在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商品仍是琳琅滿目,從日用百貨到文具紙張,從大米雜糧、各種山貨水果到生鮮魚肉,在那時稱得上應有盡有。最吸引我們孩童的自然是當時有限的糖果小吃,不過由於家規較嚴我很少去品嘗。即使在平日,船崗圩也還有橫直兩條街的一些店鋪和攤販營業,記得有理髮店、布匹店、日用雜貨店和賣肉賣魚的攤位。緊靠集市便是我的母校,當地著名的私立明德小學。
明德小學首屆學生畢業時師生合影(二排右八為葉潔芸)
抗戰8年的大部分時間都由我父親葉潔芸任董事長和校長,主持校務。從學校向集成方向遠望,便見當地有名的筆架山,在晴朗的日子,總能看到在一片遊走的雪白雲霧中,高高聳立著數個高低有序的山峰。由小學向河邊走去,橫著一座小山崗,爬上去便可瀏覽河谷的全貌。
水湄村在當時是一個比較富裕的大村,住有不少大戶人家。除了高低不等連成一片一片的磚瓦房或土坯房外,還有不少大小不等的果園、菜地和池塘。大的果園都靠河邊,我印象中就有三個,除有大片竹林之外大都種有木瓜、香焦、荔枝、龍眼、菠蘿、楊桃、番石榴、甘蔗等作物,有些還有種植水稻的水田和養魚的池塘。在我去上學的途中有一座像樣的關帝廟,供村民拜神上香; 村的另-頭還有石頭壘成的土地廟。村裡有幾棵大榕樹,我家旁邊的一棵大到足以提供二三十人遮陽乘涼。這樣的大榕樹只在半個多世紀後,當我在台灣中央大學講學時,才再次在其校園中欣賞到。村的另-頭有一座三四層樓高的炮樓,據說是為防盜匪而建的。
葉姓是本村的大姓,還有其它哪些姓氏我回憶不起了。但並不是所有葉姓都是一個宗族的,例如我家邊上一家有個叫葉文龍的就不是,他是我要好的同班同學,但那是極少數。據說我們這個宗族已相傳廿一二代,是從江西什麼地方遷來的,但我們的葉氏宗祠又好像是在縣城,還分什麼東葉和西葉,我也搞不清楚。
當時比較興旺的有「四房」和「五房」兩個支脈,從我爺爺以下的子孫都屬「五房」。「四房」的集中居住地叫「四屋」,房屋連成一片,結構也比較講究。村中出現過不少名人。例如:我三叔葉季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的貿易部和以後的對外貿易部部長,當時是八路軍總後勤部部長,那時他遠在西北,直到解放後才見到;
新興葉氏大祠堂——葉季壯將軍牌匾
葉肇,抗戰時任國民革命軍一個集團軍的中將司令,在前線抗敵,這期間一直沒有回過鄉,他屬「四房」;
新興葉氏大祠堂——葉肇國之干城牌匾
我父親在當地也算有名的,他在陳濟堂主政廣東的年代曾做過包括開平、增城、新興等多個縣的縣長或中心縣長,以後回鄉辦教育。時過境遷,這些人的後代現在留在村中的可能已經是寥寥無幾了。
水湄村,編者於2018.4.5到該村拍
估計我是在1938年末廣州淪陷後回到家鄉的,因為翌年春我便在明德小學上學了。那時我還不足五周歲。直到抗戰勝利,日寇的鐵蹄也沒有踏入家鄉,就這樣我有幸在作為大後方的家鄉度過了一個相對平靜和快樂的童年。這個特殊時期也許是家鄉較為繁榮和興旺的時期。1946年1月我離開家鄉去廣州讀中學。1947年和1948年暑假兩次回鄉,時間都很短。以後就再也沒有回去。直到2001年我南下出差,深圳的親戚周末開車帶我去游龍山寺,早上出發,下午四點左右路過船崗轉入水湄,匆忙遊逛不到-小時。昔日風光己不再,竹林凋零,河床變高,河道變窄,河水混濁,行人寥寥。我家原先的住房「養志園」拆毀了,代之以雜亂無章的小建築。旁邊的大榕樹連根都不見了。儘管如此,我興奮的心情還是難以言狀,畢竟這是哺育我長大故鄉。對故鄉的美好回憶將永遠留在我心中,永遠永遠……
葉佩弦
1934年,生於廣東。
1956年,畢業於東北人民大學物理系專業,留校任教,後調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
1986年,他晉升為研究員,並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准為博士生導師。
上世紀90年代初,他曾在美國紐約城市學院(City College)超快光學與光譜實驗室及加拿大拉瓦爾大學(Laval University)物理系任訪問教授。曾任《物理》及《物理學報》副主編,中國光學學會常務理事,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和中國物理學會1990-1991年饒毓泰物理獎等,著有《非線性光學物理》、《非線性光學》等。
作者的父親葉潔芸,
是民國年代新興縣,
一位繞不開的人物。
葉潔芸(右)與葉季壯於1951年在北京的合影
他當過新興縣長的新興最後一個秀才。
自廣東法政學堂畢業後,
先後在地方和軍隊擔任過法官、檢察官和律師;
他擔任過民國的新興、瓊山、陽春、增城、開平等五個地方的縣長職務。
辭官還鄉後,擴建明德小學、創辦明德中學。
他曾資助胞弟、新中國首位貿易部部長葉季壯從事革命活動,他們的兄弟情誼,被鄉親們喻為「不曾破裂的國共合作」。
葉季壯
中國首任外貿部長,有著「紅色管家」之稱,出生在新興縣水湄村,
1925年入黨,曾領導開展五邑地區革命活動,參加「百色起義」和籌建紅七軍,參加過萬里長征;
1945年,他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將軍銜,成為我軍最早獲得軍銜的人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首任貿易部長、對外貿易部長、政務院財經委副主任等職務,為恢復國民經濟和推動社會主義蓬勃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不忘國志,不忘家鄉,
新興葉氏,壯傑豪志,
再看新興葉氏大祠堂,
那陳列著的先輩牌匾,
他們是後輩的報國志。
葉氏的時代英雄輩出,
希望葉氏的後輩能繼往開來,
傳承報國志,繼懷赤子心!
以上文字圖片內容部分源於網絡
讚賞
熱點資訊
1、影響深遠的全球葉氏宗親活躍度調查,葉家兄弟姐妹齊參與!
2、葉氏家譜大全,葉家人速看!(簡介+來源+分布+圖騰+堂號+祖訓+族歌+發源地)
3、葉姓發源地—河南葉縣超震撼宣傳片,獻給全球600多萬葉氏宗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