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大規模」化債方案下周或揭曉,市場料在3萬億-6萬億元之間

2024-10-30     介面新聞

記者 王珍

記者 王珍

據新華社報道,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定於11月4日至8日在北京召開。市場普遍預期本次常委會會議將審議上調政府債務限額的議題,並推動新一輪的債務化解工作。

10月12日,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發布會上透露,為了緩解地方政府的化債壓力,除每年繼續在新增專項債限額中專門安排一定規模的債券用於支持化解存量政府投資項目債務外,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債務風險,相關政策待履行法定程序後再向社會作詳盡說明。

接受介面新聞採訪的分析師普遍認為,此次存量隱性債務的置換額度可能在3萬億-6萬億元之間。

有分析師指出,這部分化債資金可能最終由中央加槓桿承擔,但由於中央調增赤字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流程更長,所以最可能的方式是中央先安排地方政府一次性調整限額,即城投債務先置換為地方債務(專項債和一般債),地方債務逐漸置換為中央債務,進而推動央地債務結構優化。

以下是介面新聞採訪和摘錄的部分機構觀點

銀河證券:預計置換規模在6萬億元左右

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2018年9月末我國各級政府債務餘額為47.7萬億元,而同期我國財政部公布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債務餘額合計為32.6萬億元,兩者間的差額為15萬億元,即是國際清算銀行認為屬於我國政府債務但未納入法定政府債務統計的部分,如果按這一口徑計算,我國政府隱性債務規模或在15萬億元左右。

在此基礎上,根據財政部新聞發布會所述「截至2023年末,全國納入政府債務信息平台的隱性債務餘額比2018年摸底數減少了50%」,可以推算出當前隱性債務規模或在7.5萬億元左右。因此,我們認為本次大規模化債應在7.5萬億元之內,大部分由政府債置換方式解決,剩餘部分隱債通過其他化債方式解決。

從近年來土地出讓收入缺口的角度分析,我們認為一次性置換規模在6萬億元左右或是合宜水平。政府性基金收入是過去專項債和城投債的主要償債來源,在地產持續低迷之下,自2023年起地方土地收入已經低於政府債和城投債的到期償還量。2022年-2024年政府性基金總收入缺口在4.2萬億元左右,未來兩年收入缺口預計在每年1萬億元左右。因此,從新增政府債務額度補充土地收入缺口的角度來看,6萬億元左右的化債規模能夠一定程度上彌補地方因土地收入大幅降低導致的收入缺口,增強可支配財力。

華創證券:預計一次性增加6萬億元債務限額化債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財政部提到的「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針對的應是財政口徑隱債,即藍部長提及的「納入政府債務信息平台的隱性債務餘額」,因此規模或明顯小於市場按城投有息負債測算的隱債。

其次,以2018年為起點,財政口徑隱債規模或接近20萬億量級,按財政部說的「2023年末比2018年摸底數減少50%」算,至2023年末存量隱性債務約為10萬億元。

再次,以2027年為終點,預計2024-2027年安排的其他化債額度約4萬億元,具體參考藍部長提到的兩點:一是,2024年「已經安排了1.2萬億元」支持化債;二是「每年繼續在新增專項債限額中專門安排一定規模的債券」,2024年已安排8000億元的特殊新增專項債, 2025-2027年特殊新增專項債合計或可發行約2.4萬億-3萬億元。

最後,用上述過程匡算的2023年末財政口徑隱債(約10萬億),減去2024-2027年安排的其他化債額度(約4萬億),可得「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的潛在量級或約6萬億元,疊加每年繼續發行特殊新增專項債,未來三年化債體量或達約9萬億元。

財信國際研究院:預計一次性新增債務限額約5萬億元

根據全國公開發債城投平台有息負債數據,預計2018年財政部排摸的、納入政府債務信息平台的全國隱性債務餘額在40萬億-50萬億元。再結合10月12日財政部發布會上透露的信息——「截至2023年末,全國納入政府債務信息平台的隱性債務餘額比2018年摸底數減少了50%」,意味著2023年全國政府隱性債務餘額在20萬億-25萬億元左右。考慮到近幾年化債過程中部分平台債已經置換為金融債,需要財政承擔的存量隱性債務規模在20萬億元左右。

根據150號文提出的「要求城投平台於2027年6月份之前退出融資平台名單」進行推算,預計本輪大規模化債仍需持續3-4年,因此預計一次性新增債務限額規模在5萬億元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這部分化債資金可能最終由中央加槓桿承擔,但由於中央調增赤字需要考慮的因素更多、流程更長,所以最可能的方式是中央先安排地方政府一次性調整限額,即城投債務先置換為地方債務(專項債和一般債),地方債務逐漸置換為中央債務,進而推動央地債務結構優化。

中誠信國際:本次或安排3萬億-4萬億元的置換額度

2015年以來,我國共進行了三輪較大規模的債務置換,預計本次新增債務限額規模將超過前一輪1.5萬億元特殊再融資債規模,若從覆蓋城投債務付息壓力、減輕流動性風險的角度,或可一次性安排3萬億-4萬億元的置換額度。

另外,若根據重點省份債務壓力估算,目前重點省份存量城投有息債務規模8.8萬億元,若再考慮各省的政府欠款壓力,至2027年置換總額度可能在10萬億元左右,與2015-2018年「三年置換」力度相當。

國聯證券:年內約有1.8萬億元的化債任務或通過調增限額解決

我們估計,截至2023年底,全國納入政府債務信息平台的隱性債務餘額應大致在9.7萬億元至19.7萬億元之間,按照2015-2018年既定置換存量目標大約完成86%的比例,本輪隱債置換規模(2024-2027年底)或在8.38萬億元至16.95萬億元之間,假設為平均值12萬億元,並作如下推測:

平均來看,2024-2027年每年應承擔3萬億元的化債任務,據財政部表述2024年已安排1.2萬億元用於高風險地區化解存量債務風險和清理拖欠企業帳款等,因此年內或還有約1.8萬億元的化債任務,需要通過調增限額解決。

對於2025-2027年間的每年3萬億元化債任務,我們推測,未來每年或安排7000億-8000億元的新增專項債用於支持化解存量隱性債務,此外,每年或還有約2.2萬億元的限額調增。綜上,2024年四季度-2027年底,或共有8.4萬億元的限額調增需求,但實際調整方式和調整規模還有待後續會議確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4a4a11d0b6eac8074962ddd31f71b0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