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第二城市,經濟實力僅次於蘭州被譽「岐黃故里」,現僅為五線

2019-10-13     隴先生



位於甘肅省東部、陝甘寧三省交界地帶的慶陽市,是我國早期農耕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全市總面積27119平方公里,總人口267.31萬人,素有「隴東糧倉」之稱。慶陽還是長慶油田的發源地,依靠著豐富的資源儲備和開發,慶陽GDP已連續多年排名全省第二,僅次於省會蘭州。



慶陽還以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傳統民俗文化享譽中外。據《史記》記載,人文始祖軒轅黃帝曾在此與中醫鼻祖岐伯論醫,並寫出了舉世聞名的《黃帝內經》,「岐黃故里」也由此得名。此外,當地製作香包的歷史也十分悠久,堪稱我國一大民間瑰寶,被譽為「中國香包之鄉」。



很多沒去過慶陽的人,會以為這裡是一處荒僻、落後的地方,但當你親身感受過之後,一定會被那種雄奇、瑰麗的自然形態與人文景觀所折服。在央視2018年度《魅力中國城》評選中,慶陽躋身「十佳魅力城市」,位列第四名,慶陽香包也獲得「年度魅力旅遊文創產品獎」。



慶陽是周王朝的先祖不窋(zhu)創立根基之地,他在隴東慶陽一帶創建了華夏文明的農耕文化,奠定了周王朝的基礎,位於慶城縣城東山之巔的周祖陵,也因此受到歷代帝王的祭奠。遊覽時不要錯過山下的藥王洞,相傳這裡就是黃帝當年著《黃帝內經》之地。



慶陽的佛教藝術起源自北魏時期,在長達14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古代能工巧匠們用精湛的技藝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珍貴遺存。開鑿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年)的北石窟寺,現存大小窟龕307個,精美石雕造像2126尊,是與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齊名的「甘肅四大石窟」之一。



到慶陽,慶城是非去不可的地方,這裡是華夏九州之一雍州的所屬地,歷史上周先祖不窋曾在此「教民稼穡」,北宋名臣范仲淹也曾在此職守。由於古城獨特的山川地形,數千年來一直有居民在城內居住,被譽為「活著的千年古城池」。



俗話說「八百里秦川,不如董志塬邊」,有著「天下黃土第一塬」之稱的董志塬,是世界上黃土層最厚的地方,也是隴東莊窯民居最集中、最典型的地方。這裡最具特色的傳統民居——窯洞,經久耐用、冬暖夏涼,歷經數百年安然無恙,堪稱黃土建築之奇,隴上景觀一絕。



位於慶陽市顯聖鄉毛寺村的黑老鍋石峽,長約千米,每到嚴冬季節,峽谷內滴水成冰,形成晶瑩剔透的冰洞和冰掛,整個景觀渾然天成、美不勝收,吸引了大量遊客和攝影愛好者前去觀光,被譽為黃土高坡上一道罕見的地貌奇觀,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裡走走轉轉吧。

感謝作者!

亂碼:環球旅行者、自由撰稿人、多網站旅行家,與讀者分享旅途中的故事。


來源:亂碼的旅行故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4A9xW0BMH2_cNUgSOw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