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應坦承自己在校實際情況,避免滿牆獎狀被撕因考不上重高局面

2022-08-08     作家方曉莉

原標題:孩子應坦承自己在校實際情況,避免滿牆獎狀被撕因考不上重高局面

今天我看到一個新聞,大概是說安徽某考生中考,只有523分,由於沒考上重高,導致他母親痛撕牆上所有獎狀,說:「不讀出去打工!」,顯然是很粗暴的了。

但其實,當我看到視頻的時候,看到有個視頻,上面宣傳語是:「向世界介紹中國,用知識為中國代言」,正令人反省到,教育不可粗暴。

為什麼這麼說呢?

就好像不少網友說的,其實現在從幼兒園開始,大大小小獎狀,都是很多的,包括什麼班級當中每科名次的獎狀,而每科的名次,又每個時間段,比如每個時期,或者某個階段,某個階段裡面,又有什麼背誦之類的獎狀等等。

我原來倒是僥倖考的是重高,也拿過學校里背誦英語的一個二等獎,當時挺自豪,但我也知道,實際上這個背誦英語拿獎,也不過是個鼓勵,初中時期也參加過一個英語比賽,當時是一個英語表演節目,地方上拿了三等獎,至於其他方面內容,一等獎等等,也都拿過。

但我沒跟家裡說過,也就小時候,小學時期,牆壁上也會貼一些獎狀,但上了初中好像這件事,就被淡忘了一樣,所以後面我再拿獎什麼,好像說出去也沒啥意思,再貼牆上也未免有點難為情,因為人大了,好像不太好意思。

這個安徽考生的話,其實獎狀他自己應該是清楚的,比如班級當中每個科目第幾名,都是有的,但班級當中每個科目第幾名,不代表整個班級的名次,整個班級也有名次,要看這個更準確一點,而在整個升學考當中,又不僅僅是班級考的名次,而是整個全年級名次了,而看他的一個成績,之前是「年級總分三等獎」,雖然也還可以,但整體要看他們升學率,考上重高的機率,以及分數線,才能確定這個總分三等獎的含金量。

所以這裡面,一是孩子需要向家長說清楚,自己在學校里的真正名次,以免到時候父母過於失望,因為他們畢竟不了解,一旦心理落差太大,可能就會出現現在這種母親痛苦撕掉牆上獎狀的情況,旁觀者看來,甚至其實有點羞赧。

而另外一方面,其實也是父母本身對教育行業或者教育界一些情況不夠了解,因此粗暴地說「不讀出去打工」,也顯示是他們的無知。

可能還有更加一個隱形的東西,也就是說:

「獎狀的含金量」。

但眼下不少地方為了鼓勵孩子,是頒發不少獎狀,那麼對這些事情了解不多的家長,是否就覺得含金量大為降低呢?

其實這涉及到一個對待榮譽的態度。

袁隆平老師曾經去國外接受聯合國頒發的世界糧食獎,過海關的時候,不小心把獎盃落下了,當海關人員將刻有袁隆平名字的獎盃送回時,袁隆平老師說:「我說怎麼會感到那麼輕鬆呢!」,這就是一種面對榮譽的坦然和放下的心理。

而居里夫人也曾經給孩子的玩具就是自己的諾貝爾獎獎牌,友人看到的時候大吃一驚,但居里夫人回答說:「我是想讓孩子們從小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絕對不能永遠守著,否則就將一事無成。」

由此可見,其實無論含金量有多重,是出於鼓勵的需要,還是說,體現出家長能夠關注到的多少重要的內容……其實榮譽本身它可以是一種證明,也可以是某個階段的成績或者理論成果的展示,或者實踐成果的一種「驗收」,但它不能夠成為你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

與其一直守著它,不如將其放下,或者藏起來,待到需要的時候,或者可以拿出來用一下,作為說明,但一直守著它,其實大可不必!

所以對待榮譽的態度,一是要清楚自己的真實水平,二是要明白,就算再大的成績也是過去的,三要明白任何人不要心中有榮辱得失之分,否則,你一定會失望。

「向世界介紹中國,用知識為中國代言」,真正的知識也在於知識分子的淡定與從容,對待任何外界的名譽或者榮譽等等,能夠等閒視之,小則一個獎狀,大到更大的榮譽,你可以為家國而獻身,但不可以此桎梏。

所以這件事對那個安徽中考考生也是一個教訓,也就是說任何時候,其實應該向不明就裡的父母說清楚自己的真正情況,避免產生如今這種局面。

而如果自己並不知道自己真實水平無法考到重高(雖然正常來說,其實之前模擬考多次,老師應當是有提醒的。),那麼也應當在告訴父母自己的成績的時候,予以說明。

坦承自己的情況,是最好的辦法,因為家人需要平常心去看待一切事情,他們具有知情權。

(當然不可否認,這件事家長本身也表現出教育的粗暴,教育粗暴的背後,也體現出了他們自己的無知。)

(其實孩子也已經很努力了,父母切不可求全責備,以後孩子應當告訴父母自己的真實情況,有時候教育不一定只有自己的努力因素而導致,它是多方面的,其次,「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努力了,便問心無愧,對父母來說,也是如此。)

因此,對待榮譽的態度,我一貫持之以易經當中一句話「卷之則退藏於密,放之則彌六合」,當它需要用的時候,你可以拿出來示人;至於其他時候,大可不必。

因為決定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或者你去做一件事,從來不是你過去的榮譽或者輝煌,而是當下,你能否做好你自己,這才是最重要的。

不為名利所羈縛,也是中國人的精神追求。

(其實就算中考考不好,也未必不能上重點大學,退一步說,即便上不了重點大學,只要這個人人格健全,身體健康,對父母而言,平安就是最大的孝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43425aa0a5ad5986eae721b33785948.html



事實與人生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