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勢N7:對手是BBA,主流市場可否一鳴驚人?

2023-07-05     電動湃

這兩年,騰勢拿到了「逆襲劇本」,而且是相當勵志的那種。

單看6月,騰勢僅憑D9這一款車,就拿下了11058輛的銷量成績,已經超過了部分新勢力的「三瓜兩棗」。

高端、MPV、新能源,現在看是「成功密碼」,但最初看,多數人覺得「騰勢重回賽道的第一槍」,居然選擇了一個冷門市場。

有意思的是,騰勢D9把冷門變成了熱門。

下一步,騰勢必然要走向更大的市場,該怎麼做,會怎麼做,7月3日上市的騰勢N7,或許,撥開了迷霧後隱藏的答案。

騰勢N7這場發布會,更像一場技術解讀會。

是解讀,也是解毒,「解」了很多人非常想了解比亞迪最新技術的「毒」。

近兩年,比亞迪銷量崛起,連帶著,技術標籤也順利打出去了。以「刀片電池」為旗幟,那是第一輪的技術認知。

後續疊代,比亞迪還會拉動第二波的技術巨浪。而騰勢,恰好成為了這波巨浪的「浪頭」,騰勢N7也會成為第一款搭載諸多新技術的新車。

畢竟,定位30萬以上,要像一把尖刀插到豪華品牌腹地,騰勢非常有必要接過比亞迪的「接力棒」,同時,也非常有必要補齊一些短板,在豪華市場的遊戲規則里「如魚得水」。

這波新技術,概括下來,主要有3個方面:

1、雲輦上車

騰勢N7搭載了雲輦-A空氣懸架底盤,基礎硬體是空氣彈簧、可變阻尼減振器,分別調節懸架的剛度和阻尼。

空氣懸架最直觀的特點是,它可以改變底盤高度。

這就有了最直接的應用,比如,智能迎賓、載物模式,有用戶要上車了,可以低一點,方便上車;要在後備廂拿東西了,可以降一點,方便取放。而要過溝過坎了,需要更高的底盤,那就升高高度。

這套系統,如果加上「天眼」和「大腦」,就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天眼」就是騰勢N7的雷射雷達、攝像頭,可以掃描前方路況,及時反饋路面信息。據說,整套預瞄系統的探測範圍是5-150米,縱向誤差僅2%,可以生成比較準確的道路三維模型。

「大腦」就是騰勢N7的雲輦智算平台,其中的算法都是比亞迪自研的,在接收了預瞄系統的反饋後,大腦快速計算,快速調整底盤高度與軟硬。

讓底盤可以智能地適應各種路面。

衍生出來的,雲輦-A系統還有兩個功能比較有趣,一是座椅可以做聯動,簡單說,不僅調整底盤軟硬,座椅的側翼支撐也會動態調整,讓乘客坐著更舒服,不過,初期上市的騰勢N7暫不具備該功能。

二是「小白漂移技術」,準確的稱呼是「iADC智能漂移控制系統」,背後的邏輯是四個輪子的扭矩可以得到快速而智能的分配。因為電機的扭矩響應更快,有了快速控制的底子;相關傳感器更准,電機轉速的頻率、精度,皆可被準確識別。

結果就是,你握好方向盤,大膽地踩油門就行了,剩下與漂移相關的,交給這套系統就夠了。

2、智能駕駛

這應該是比亞迪第一次,比較正式地介紹自己的智能駕駛。果然,騰勢才是首發舞台。

首先提到了一個詞「天神之眼」,其實就是講智能駕駛的感知層面。目前,騰勢N7有兩個感知硬體版本,標準版是5R5V(5個毫米波雷達+5個攝像頭),選裝包版本是5R13V2L(5個毫米波雷達+13個攝像頭+2個雷射雷達)。

智駕晶片是英偉達Orin X,算力為254TOPS。

初期交付的騰勢N7可以具備標準版的L2級輔助駕駛,包括高速ACC、打燈變道等。預計到今年第四季度,高速NOA功能將會落地,主要是針對高速場景的點對點自動駕駛。

而到了明年第一季度,城市NOA有望上馬,大概會在20個城市裡率先體驗到。

很顯然,騰勢清晰地意識到一個問題,衝擊豪華品牌市場,以及爭奪新能源的下半場,「智能」這張牌必須打出去。

尤其在智駕最先落地的一二線城市,當新勢力們各個聲稱「決戰城區NOA」的時候,騰勢必須儘快放大招了,也就是比亞迪在智駕領域的技術積累。

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比亞迪「軸」的一面,「堅持自研」這四個字早就打在牌面上了。

首先,比亞迪發布了中央計算平台+區域控制器深度協同的系統架構,構建了整車融合感知、精準控制、協同執行的技術平台;其次,提出了整車級融合感知平台,除了攝像頭、雷達等傳感數據,還融合了整車級實時數據,如慣導、電機旋變、輪速、轉向、胎壓等,確保感知更全面,決策更精準。

同時,提出了控制算法的分布式布局,相較於各域決策的單一與分散,比亞迪依託於全自研的控制架構,中央計算平台根據各域控制器優勢,進行科學分布算法,擇優決策精準控制。

最後,通過自研驅動、轉向、制動等毫秒級控制響應,保障高效執行。

大規模量產車積累的數據,以及超2000人的研發團隊,更是比亞迪進軍智駕的底氣所在了。

3、智能座艙

關於座艙這件事,行業里漸漸衍生出了新的方向,就是「智能+豪華」。

智能既是靠大屏體現的,也是靠場景體現的。像騰勢N7,數一數,有6塊屏,包括17.3英寸中控屏、10.25英寸副駕屏、AR-HUD、10.25英寸儀表屏、雙側智能風口顯示屏。

當然,最主要的就是中控屏、副駕屏。具體看,中控屏為2.5K解析度,可支持HDR效果,UI風格為黑金扁平化設計,支持壁紙/地圖雙桌面顯示(不干擾地圖),也有非常多的其他應用。副駕屏可以和中控屏聯動,支持互傳互享。

背後的晶片,並不是常規的高通8155,而是一款6納米製程全新座艙晶片(在製程上,優於高通8155的7納米)。現場沒有提到來自誰家,但多數人猜測是紫光展銳。

理論上,這款晶片的性能更強,所以,我們也期待實際的上車體驗。

另外,官方提到的場景模式非常多,包括浪漫模式、觀影模式、寶寶模式、露營模式、小憩模式、擦屏模式、寵物模式等,主要還是希望好的座艙設計,真的能夠解決到用戶的實際用車難題。

再提到座艙本身的豪華感,騰勢N7最突出的應該有兩點:

1、舒服的人體工學座椅,由NAPPA真皮覆蓋,副駕還具備多向電動調節、整體式頭枕,更有電動腿托和大角度靠背調節,以及通風加熱、按摩功能等。「哄好」副駕,仍是這款車的必要因素。

2、音響,來自於法國帝瓦雷,這一點更看體驗。整體來說,騰勢N7的音響,所追求的恰是高保真、強低音、超立體的音樂感知。終究,效果如何,一定要坐到實車裡體驗一番。

騰勢N7上市,價格是30.18萬-37.98萬元。起步的2款,屬於Air版,拿掉了空氣懸架,所以,價格可以更下探一些。

這也是行業的常規操作,針對空氣懸架這個「特殊件」,也就有了特殊的定價策略。

整體看,定位於中型SUV,騰勢N7剛剛卡在了30萬這條價格線。有人說,價格有點貴了,在如此內卷的行情下,定價應該再大膽一些。

事實上,騰勢是這樣考慮的。

1、先以低價吸引用戶,再通過選裝件抬高價格,有些品牌會這麼做,但騰勢不希望這麼做,騰勢希望更真誠一些,所以,將很多配置做成了標配;

2、內卷惡化,導致的結果是價值和價格脫鉤。好的價值,需要有好的價格,當然,好的價格並不是說「貴」,而是價格和價值真正匹配到一起。

其實,轉頭看,騰勢的定位註定不會低。

騰勢之下,有比亞迪王朝、海洋諸多新車,要協同,而不是要打架。

30萬以上,是騰勢需要爭取的主流陣地,它需要解決如何在30萬以上賣好的問題,而不是天天想著低價這條「偷懶還未必有效」的路。

當然,壓力自然是有的。30萬以上,騰勢面對的最主要對手,正是傳統豪華品牌BBA們。

傳統BBA,其品牌護城河絕非一日建成的。只是說,近些年,在新能源這一戰場上,BBA們無奈博得了一個「雜牌」的名號。

這既有輿論拱火的原因,更是自己產品拉跨的惡果。導致的結果是,堅不可摧的品牌護城河,居然真的露出了一個缺口。

以前買傳統豪華燃油車,用戶不需要解釋成本,誰都知道這個人「有本事」;但現在買傳統豪華電動車,用戶會陷入非常被動的解釋怪圈中,別人會說「你有本事,也有錢,但可能有點傻。」

這就扛不住了,買豪華品牌的意義就少了一半。

當然,機會也就出現了。新勢力們,在30萬以上,蠶食BBA的市場,確實依靠了這波心智大戰。

對騰勢而言,同樣有大把的機會。

一是比亞迪蒸蒸日上,為之提供了底氣;二是「第一槍」騰勢D9做成了,品牌認知勢能已經滾動起來了。

騰勢N7,是第二款車,更是準備進入主流市場的「關鍵一子」。

為什麼全場ALL IN新技術?

可以想見,比亞迪整個集團對這款車也相當重視,新技術基本留給N7做首發了。

因為,爭奪豪華品牌用戶的本質,是要給他們提供當前所需的產品。以前是「品牌Logo、品牌歷史和多缸發動機」,現在一定是「新技術、新體驗和新價值」。

技術就像支點,至少先借力,先把「鐵板一塊」的一個邊撬起來。

你看,除了上文提到的底盤智能、智駕智能、座艙智能,屬於比亞迪的傳統技藝並沒有缺失,諸如電池底盤一體化、雙槍快充(最快230kW)、高功率對外放電等。

九層之台,起於壘土。騰勢往上走,是因為比亞迪已經把下面夯實了。

騰勢官方有一個簡單的預測:隨著產能爬坡,10月份,騰勢N7應該可以達到月銷1萬輛;年底前,騰勢N7和D9,合計月銷可到2.5萬輛。

畢竟,30萬以上的SUV市場,傳統豪華BBA仍占絕對優勢。騰勢的目標,是以BBA做直接對手,希望搶到20%的市場。

這不是終點,而是一個更有儀式感的起點。

將來,騰勢的產品陣容還會繼續擴充,預計會是1款MPV+3款SUV+3款轎車,產品價格區間為30萬-80萬元。

騰勢N7之後,就是騰勢N8。之後,更會有一輛對標保時捷帕拉梅拉的轎車、一輛對標奔馳S級的車型,保持期待。

戰場如斯,希望將來豪華品牌的「名人堂」里,能有騰勢一席響噹噹的位置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2f8bd338ca10d080f6ff5a210642e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