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
在這「潑天的流量」時代,傳統車企如何接得住變化和改變?
汽車行業正在發生巨變,新造車公司帶來的衝擊遠超想像。在這場變革之中,一直被說反應遲鈍的傳統車企,實際上,也早已躬身入局變化之中。
比較有代表性的當數長安汽車,作為三大央企之一,長安汽車率先放下架子,董事長朱華榮、總裁王俊等通過開通微博、做短視頻、參與直播等形式,加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流量之爭中,對外展示和傳遞長安汽車的產品信息、技術底蘊等。
車展期間,讓大多數人印象深刻的可能是「紅綠」逛展。但實際上,「紅綠」之外,這屆車企大佬們親自下場搞短視頻和直播,也引發了很多關注和討論。
比如車展開幕第二天,60後朱華榮與80後鄧承浩(長安汽車旗下新能源汽車品牌深藍汽車CEO)一起同框直播,朱華榮充分展示了「網紅特質」,很會說、很能說、很敢說,也很善於表現自己。
用朱華榮與媒體溝通時說的話來說,「這個時代在變。我們很多傳統營銷方式,跟新營銷方式差十倍、百倍,這就是我在後台看到的數據。很顯然在消費電子領域裡面,比如雷軍、余承東,一定是他們個人粉絲生態以及個人的IP占了很大的優勢,傳統汽車不改變、不努力,真的會被淘汰,所以我們現在加油在改變。」
朱華榮看到了變化,也明確知道在新汽車時代,新一輪的競爭中,「唯有加入戰局,才能有機會不被淘汰。」
「流量的密碼是什麼?」
新汽車的上半場是電動化和競爭加劇,下半場則是智能化和生死戰。在這個卷完產品、技術、配置、服務、價格後,又開始卷老闆的「流量時代」里,老闆不再高高在上,紛紛親自下場為自家產品「代言」。
對於造車新勢力的一把手出來做短視頻、直播,大家早已習以為常情,但對於長安汽車一把手出來搞短視頻和直播,大家一下子可能還無法適應過來,因為這不太符合常識。
打破常規認知的過程,必然會有一些爭議出來。
車展期間,朱華榮的一場兩個小時的媒體溝通會,就採用了直播的形式。很少會有車企會選擇將這種深度的媒體溝通活動,用直播的形式對外展示。
但長安汽車就是這麼做了。朱華榮認為,存在就有它的合理性和規律性,之所以這個時代有這麼多改變,就像從紙媒到網際網路等變化,其實這個時代在變化,在進步。
對於大家關心的短期流量與長期流量的問題,朱華榮解釋稱,短期流量我們是可以通過個人的IP或者一些非常精彩的發布等獲得,對於我們產品推廣、品牌推廣營銷是非常好的。
但真正的長期流量是什麼?朱華榮認為,還是能不能以用戶為中心,創造產品價值、服務價值或者是其他新的價值,這才是最根本的。所以無論是傳統車企,還是新進入這個行業的ICT企業,以及其他新勢力,都要緊緊圍繞給客戶創造價值,長期地打造好產品,打造好服務,增強長期可持續的流量,而不是曇花一現的形態和狀態。
那麼,在這場流量之爭中,長安汽車的優勢是什麼?朱華榮認為,長安汽車要堅持技術為本,這是我們傳統車企的優勢,有著深厚的底蘊。比如長安汽車有180個實驗室,有大量的標準化,平台化等資料庫,這是我們傳統車企一定要持續發揮的一些優勢。
在新能源轉型的過程中,傳統車企更注重安全問題。像汽車發熱、過熱的現象是車企和行業必須儘快研究和徹底解決的問題。為此,長安汽車打造金鐘罩電池能做到電池零熱失控,不冒煙、不起火。
「我們最基本的底線是不能給用戶造成生命威脅,這是我們造車的長期理念。」朱華榮說道。
在朱華榮看來,「我們一直堅持新能源在這輪技術轉型只是一個序章,真正的數字汽車才是未來。新能源是一個能量動力變化問題,智能化才是這輪科技進步和發展未來競爭的真正制高點。」
科技帶來的進步,最大的變化是高技術在平民化,原來我們看到很多豪車上的配置、技術,在這一輪科技進步裡面在迅速平民化,現在隨便一個二三十萬的車上都能看到很多以前上百萬的豪華車、幾十萬的車上才有的配置。
截至目前,長安汽車有5000人到6000多人從事軟體智能化的研發,其人才結構也從原來的機械工程師,向軟體智能化以及傳感等領域迅速轉變。
不過,朱華榮強調,產品是一個品牌最基本的載體,「還是要以產品為王」。
朱華榮也特意提到,當前,必然要高度關注創新傳播,「原來說酒好不怕巷子深,現在激烈競爭的時代,酒好也要靠吆喝,沒有吆喝,確實不行。」
朱華榮曾與余承東交流「流量的密碼是什麼?」
余承東告訴他,「你必須親自上場,這就是密碼之一,你不上場是不行的。」
因此,朱華榮拉著總裁王俊,兩人親自帶頭做短視頻與直播,以此來倒逼團隊改變思維方式,加入這場「流量之爭」中。
目前來看,確實有效。用朱華榮的話說,「效果遠超我們的預期」。
「企業領導人本身就是一個流量密碼,讓我們品牌部長、品牌總經理往前沖,他的流量密碼肯定沒有你大。你發一個視頻可以是幾十萬,他發了一個視頻可能只有幾萬,所以我說流量是未來領導人的生產力,必須把這個生產力解放起來。另外,確實我們要學會用一些先進的傳播技術,加大我們產品傳播。」朱華榮對於流量的認知很清晰,其坦言道。
所以在這輪變化之中,我們看到了長安汽車在傳播上的創新,朱華榮真的親自下場做起了短視頻和直播。
做視頻之後,朱華容發現,用戶對於這樣近距離的交流確實非常樂意;還有就是原來可能需要層層上報才能看到,而且已經變了味道的信息,現在他可以第一時間接收到。
朱華榮舉了一個例子,有人在微博裡面留言跟他說「視頻後面的幾個字不太優美」,他仔細看了以後發現還真是這樣。
「這些細節在以後都會改進。即使是很小的事情,這就是我們在這個時代裡面要不斷去優化和不斷提升的方面。」朱華榮非常有感慨地說道。
「既要活在當下,也要考慮更長遠的發展」
新能源汽車現在能夠實現盈利的不多,大多數都是在「賠本賺吆喝」。一個很明顯的現象是傳統車企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上,不如特斯拉,不如比亞迪。
國資委對於三大央企車企鬆綁,考核指標的變化,在朱華榮看來,這也是一個與時俱進的變化,體現在更多地關注戰略性技術和發展,這是國資委領導的初衷。
對於央企總體而言,朱華榮認為,可以更好地把握戰略性的統一和當期經營的平衡。簡單地追求利潤,肯定會讓公司的長遠發展出現問題,尤其在當前新技術以及各種轉型過程當中,投入是非常大的。
作為一家上市公司,長安汽車既要平衡好發展,還要平衡好當下的經營。簡言之,就是戰略和戰術都要考慮,要堅持價值投資和當期利潤的有機平衡雙提升。
朱華榮透露,「在公司里,我們很早就堅持雙指標,每一個板塊都是如此,既有利潤指標,還有這個板塊或品牌的價值,或者估值,既要活在當下,也要考慮更長遠的發展。」
對於市場上的各種卷,朱華榮也坦言,「企業在這個裡面很難把握,這肯定是一個難點。」但長安汽車有自己的戰略和戰術平衡的方法。
具體來看,長安汽車的方法首先還是以用戶為中心——「卷用戶」。
原來大家都關注到用戶對價格變化,但其實現在用戶已經有一個變化,就是價值在用戶心中更重要,朱華榮將其稱為「新的消費升級」。
在他看來,消費升級主要變現在兩個方面「高顏值」與「高技術」。
原來汽車就是一個交通工具,但現在大家對於汽車的追求不再單純地停留在交通工具這個層面上。人們對於美的追求是孜孜不倦的和長久不衰的,任何美的東西,無論從心裡,還是感情上都是希望得到滿足的。如果今後沒有顏值,不可能有消費的,尤其是對汽車這種產品。
而高技術帶來的是高的享受。現在汽車智能化的技術,還有語音交互、智能安全,這些都帶來高科技的成果轉換。比如原來安全方面,如果遇到像類似鬼探頭這種情況,是採取不了措施的,現在像雷射雷達這些緊急制動很容易實現,能夠解放我們的雙手雙腳,甚至雙眼,甚至大腦。
同時,科技的進步,資料庫的完善,同平台開發等,讓現在的開發越來越快,不僅節省了大量的時間,還提升了效率、節約了成本。
比如在長安汽車的數字化工廠裡面,從兩個車型同步開發、同步生產,到三個全新車型的同步,製造效率提升了20%以上,製造總成本下降了20%,對生產力產生了極大的作用。
「關於如何平衡降本增效,我們一方面專注於為用戶創造價值,一方面專注於內部效率提升和成本控制。」朱華榮說道。
「價格戰長期來看,也不是壞事」
有人問朱華榮「長安汽車離世界一流企業還有多遠?」
朱華榮坦言,實際上,長安汽車很早就確定了2030年長安要進入到世界一流汽車品牌的行列,努力讓長安品牌以400萬輛的成績進入到自主品牌TOP10。其認為,這個時間點有可能還會提前。
為什麼說長安不怕卷?朱華榮表示,首先我們認為卷是正常的市場經濟現象;其次,只有卷或者激烈的競爭,才能讓整個行業回到良性競爭軌道上去,實現良幣驅逐劣幣。
而新能源汽車面臨的時代機遇與挑戰,在朱華榮看來,機遇很多,最大的機遇或者優勢就是中國的大環境。
從二〇〇幾年中國開始向新能源轉型到現在,近二十年的探索,從產業政策到各個環節都營造起了一個非常好的大環境,這個大環境優勢,全世界獨一無二。
而從2020年以後,中國市場快速從燃油車轉向電動化,迎來爆髮式增長,去年產銷量接近上千萬。這麼大的市場優勢,也奠定了產業有足夠的批量、足夠的低成本,由此培育出了一個非常強大的產業鏈。
另外,從「買賣用修服」等方面,所有鏈條都在向新能源轉型,這個機遇也是不可取代的。海外一些國家和地區還在探索當中。我們有很多新的營銷、新的推廣,包括使用環境的系統也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如果沒有強大的充電換電系統,就沒有使用環境。
通過這幾年的發展,以新能源帶動的整個產品優勢體現得尤為突出。在新能源電動化方面,長安剛剛推出了插電/增程一體化。在市場競爭當中,長安汽車的技術也在快速提升。尤其在混合動力方面,技術的優勢更為明顯。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技術在中國的大批量運用,在全世界也是絕無僅有。無論是開發還是設計能力,也都在快速提升。
「可以看到,這個時代給中國企業和品牌帶來了一個天然或者近十五年、二十年看不到的絕佳機會。跟世界一流品牌並駕齊驅也罷,甚至超越也罷,都是絕無僅有的機會。」朱華榮說道。
而針對當下新能源汽車發展面臨的挑戰,朱華榮指出,包括本身行業要解決的問題,例如電池本身的局限性,以及使用環境問題、效率問題和安全隱患,這些都是行業需要解決的問題。
此外,關於下一代電池的研發,朱華榮認為,目前並沒有確定是固態電池。可以肯定的是,下一代電池的研發已經進入了材料創新領域,這對我們中國企業來說,無論是整車製造還是電池行業,都需要深入研究和推動。
朱華榮此前曾說過,未來三到五年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發展的窗口期。不管是上一輪的競爭,還是這一輪的卷,在朱華榮看來,在過去的競爭當中,我們做好「三好學生」就可以了。進入這一輪當中,要求變成了我們每一個人要是「全能冠軍」。不僅要做好產品,還要懂技術以及做好渠道建設等。
「現在很多企業領導人都在走流量路線,例如雷軍、余承東。我們也會去培養長安汽車的『雷布斯』、長安汽車的『余大嘴』」。朱華榮再次強調說道。
「現在價格戰競爭很激烈,但從長遠來看也不是一件壞事。」在朱華榮看來,中國面臨的機遇是遠遠大於挑戰的,這是中國汽車品牌成長為世界級品牌的最佳機會。(本文首發於鈦媒體App,作者|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