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特點俗話說「小寒勝大寒,常見不稀罕」,就是說小寒比大寒冷是經常見的事。這是為什麼呢?
冬至過後,土壤深層的熱量逐漸消耗殆盡,進入了數九寒天,全年最低溫度都集中在小寒至大寒之間。
明代博物學家、詩人謝肇浙著的《五雜俎》記載了我國最古老的《冬九九歌謠》,其中說「三九二十七,籬頭吹篥」。「篥」是古代流行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簧管樂器,指大風吹籬笆發出很大的響聲。
流傳在華北地區的「冬九九歌」說「三九、四九冰上走」,即「三九」冰封大地,人在冰上行走。諺語說「冷在三九」、「三九四九凍死狗」。這些都說明了「三九」是最寒冷的一段時間。
農諺說「小寒節,十五天,七八天處三九天」,「三九」多在1月9日至17日,而小寒時節全部處在「三九」,並搭上「四九」的開頭。小寒一共15天,其中有12天在「三九、四九」中,所以小寒期間氣溫最低。因此有「小寒時處三四九,天寒地凍北風吼」的說法。
據氣象專家解釋,小寒節氣,東亞大槽發展得最為強大和穩定,蒙古冷高壓和阿留申低壓也達到最為強大且穩定,西風槽脊尺度達到最大,並配合最強的西風強度。小寒節氣冷空氣降溫過程頻繁。
為什么小寒比大寒冷,還稱為「小寒」呢?首先是符合「循序漸進」的古代哲學理念。
古人認為:「冷氣積久而為寒,小者,未至極也。」在古人眼裡,寒冷也是個發展的逐步積累過程,是漸進的,先有小寒後有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載:「小寒,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
二是根據「物極必反」的古代哲學原理,寒暑交替的「天道」是寒冷到了極致之後必然要回暖,如果先大寒後小寒,從字面上就找不到最冷後「回暖」的感覺了。大寒之後是立春,春回大地,氣溫開始回升,符合古人的傳統思維習慣,因此要把大寒放在小寒之後。
三是與夏季的小暑大暑相對應。冬季的小寒正好與夏季的小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小寒」。位於小寒節氣之後的大寒,有大約一周的時間處於「四九」,也是比較寒冷的時節,古代「九九歌」有「四九夜眠如露宿」的說法,大寒又恰好與大暑相對應。所以稱為「大寒」。(王富聰)
本文原載於2019年1月5日《團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