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力競爭將塑造「生成式世界秩序」

2024-10-16   環球時報新媒體

本報記者 陳子帥

編者的話:10月10日,美國超威半導體公司推出新款人工智慧(AI)晶片,直接瞄準英偉達的數據中心圖形處理器(GPU)晶片。GPU被認為是AI關鍵基礎設施之一,是AI算力的支柱。有受訪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隨著GPU等晶片重要性的不斷凸顯,傳統地緣政治正在被重塑為「芯緣政治」(晶片地緣政治)。還有觀點認為,隨著生成式AI技術的發展,我們將迎來一種「生成式世界秩序」,而這一技術的發展也依賴於GPU。為了獲得在晶片和算力領域的優勢,不同國家以及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而美國企圖用「小院高牆」圍堵中國的做法,則被證明將進一步推動中國晶片產業的自主發展。

「計算北方」「計算南方」和「計算沙漠」

圖形處理器(GPU)已成為AI行業的關鍵基礎設施和支柱。根據澳大利亞對話新聞網和美國Medium科技博客網站上的文章,最初被用於快速生成和顯示複雜3D場景和圖像的GPU,具有並行處理能力,可以同時進行數千個操作,這使它在渲染圖像以及進行複雜數學計算方面特別有效。除了生成圖形場景,包括深度神經網絡等在內的許多機器學習技術,嚴重依賴於各種形式的矩陣乘法。這些操作非常適合併行處理,可以通過GPU快速地進行。

牛津大學經濟社會學和數字社會研究學教授萊赫登維爾塔在牛津網際網路學院網站發文,舉例說明GPU在訓練AI工具方面的重要性。文章稱,訓練大語言模型ChatGPT所需的計算能力以及計算量是如此之大,以至於普通高端計算機中的GPU晶片需要大約288年才能完成一次訓練運行。為了取得進展,據說OpenAI使用了1萬個GPU來開發ChatGPT,才將該工具的訓練時間從幾百年縮短到幾天。

一家國產GPU晶片公司的董事長兼執行長張堅告訴《環球時報》記者,99%的AI訓練依賴GPU進行計算,如果一個國家缺乏GPU算力,那麼其發展AI的速度就會降低。據阿聯《海灣新聞》網站報道,隨著GPU在AI技術的開發和部署中變得越來越重要,它們對科技行業未來發展軌跡的影響是持久的。這也有地緣政治影響,因為AI技術現在很多被用於增強一國的軍事能力。

然而,各國在GPU能力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美國《時代》周刊網站近期發表了一篇獨家報道,稱萊赫登維爾塔的一項研究發現,全球在強大AI晶片的所有權方面存在巨大鴻溝。這位英國學者根據晶片能力將全球分為三大地區,包括擁有最先進晶片的「計算北方」、擁有一些適合運行但不適合訓練AI系統的老式晶片的「計算南方」,以及根本沒有晶片可用的「計算沙漠」。

根據萊赫登維爾塔等人的研究,作為AI世界的關鍵基礎設施,GPU高度集中在30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和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公共GPU集群。在擁有GPU能力的數量上,中國領先於美國,但最先進的GPU高度集中在美國。美國有8個「區域」可以租用英偉達的H100 GPU,這是美國限制向中國出口的晶片。中國則沒有這樣的區域。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中國沒有這類GPU,只不過意味著雲企業說它們沒有任何H100 GPU的地點位於中國。

除了國家和地區外,不同企業在GPU等高端晶片的設計和製造方面,也存在很大的能力差距。據《海灣新聞》網站、美國CNBC網站等媒體報道,英偉達占據了大約80%的GPU市場。該公司市值的飆升,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市場對其GPU的需求不斷增長。一些專家將英偉達在AI晶片市場的地位形容為「護城河」,它憑藉H100等旗艦AI GPU產品,在競爭中搶占了先機。

多位國內專家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英偉達主攻晶片設計領域,英特爾以及韓國三星是設計和生產都能做,而台積電已經成為全球晶片代工製造服務的龍頭。張堅介紹說,在高端GPU製造方面,技術最先進的是台積電,其次是美國的英特爾以及韓國的三星公司;從晶片設計角度來看,美國毫無疑問是最頂尖的國家,中國可以排在第二位。

「AI將重塑國家間的力量平衡」

《晶片戰爭》一書的作者、美國經濟歷史學家米勒曾表示,強大的晶片是全球地緣政治舞台上的「戰略商品」。萊赫登維爾塔在題為《在AI背後,龐大的基礎設施正在改變地緣政治》的文章中稱,研發和操作前沿AI技術需要大量的物質基礎設施,這些設施可能具有更複雜的地緣政治影響。比如在英國,如果想要獲得數千個GPU,只能去美國公司亞馬遜、谷歌和微軟在英國設立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這意味著,在地緣政治層面上,英國可能缺乏以符合其目標的方式引導前沿AI發展的自主權。《海灣新聞》網站的上述文章表示,GPU等AI基礎設施的戰略重要性導致各國優先考慮技術主權,強調對這些設施的控制,以保障國家安全和創新能力。

「不斷發展的AI技術,正在將傳統地緣政治重塑為新的『芯緣政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研究員梁懷新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作為AI技術底座的電子甚至光子晶片,正成為可能導致國際格局和世界秩序話語權失衡的決定性因素之一。不同國家在晶片等AI基礎設施方面的巨大差異,也決定了晶片對世界秩序的空前重塑作用。總體來看,其影響主要體現為拓展世界秩序的空間指向、強化晶片領域盟友夥伴關係的重要性、拉大世界秩序的極差、增大世界秩序的不穩定性。

《時代》周刊認為,各國和不同地區在GPU等晶片領域的能力鴻溝,不僅對新的地緣政治競爭具有重要意義,還對AI治理或者說哪些政府有權力監管AI的構建和部署,具有重要意義。萊赫登維爾塔認為,如果運行或訓練AI的實際基礎設施位於某國領土上,那麼這個國家就可以強制實施規範。相較之下,對AI基礎設施沒有管轄權的國家在立法方面的選擇更少,從而受制於一個由他人塑造的世界。

高盛全球研究所全球事務總裁兼聯席主任科恩等人此前在網上發表題為《生成式世界秩序:人工智慧、地緣政治和權力》的文章,稱「AI將重塑國家之間的力量平衡」已經成為各國共識。與此同時,新的參與者正在崛起。那些「地緣政治搖擺國家和地區」,即有能力、有機構,而且越發有意願在全球舞台上展示自己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有很大的能力影響AI技術及其發展和應用。還有一些新興經濟體,如果它們制定了正確的政策和制度,也有可能從AI的發展中獲益。此外,在創造一種能夠造福全人類的類人智能時,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人才、資源以及聲音同樣至關重要。

科恩舉例說,雖然歐盟的AI公司數量和規模都小於中美,在AI領域的領導潛力也有限,但歐盟《人工智慧法案》具有重大的商業和地緣政治影響。另一個例子是,阿聯推出了雄心勃勃的AI戰略,並在2017年任命了全球首位AI部長。阿聯的布局對於全球4億阿拉伯語使用者和很多「全球南方」國家尤為重要,該國有能力影響全球數十億消費者。

記者在採訪時發現,對於哪些國家和力量能夠決定全球AI發展的走向,不同學者持有不同意見。工信部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中心工業經濟研究所學者黃鄭亮說,在AI領域,某些掌握不可替代性技術的國家將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這些國家的綜合實力可能並不突出,但在關鍵領域卻足以影響全球格局。比如荷蘭,通過壟斷全球光刻機供應,決定了全球先進位程晶片的生產布局。不過,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科技與網絡安全研究所學者翟一鳴認為,在AI領域,未來真正能起決定性作用的、能影響發展態勢的還是中美這兩個國家,其他國家和地區影響效力有限。梁懷新則表示,與傳統地緣政治相比,AI更加考驗聯盟體系的作用。在晶片領域中美兩國誰能夠最終引領國際格局發展方向,就看誰能夠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吸納更多第三方國家參與到晶片生態體系的建設之中。

「中國正用實際行動消除數字鴻溝」

「隨著ChatGPT於2022年11月30日公開發布,這個時代的地緣政治革命和技術革命發生了碰撞。」科恩等研究人員在其所發表的文章中表示,俄烏衝突、巴以衝突等事件表明,現在世界迎來了自冷戰結束以來最不穩定的地緣政治時期。與此同時,我們正在經歷的可能是自網際網路出現以來最重要的創新:生成式AI的興起。隨著技術的進步及其與地緣政治的相互影響,一個「生成式世界秩序」將會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生成式AI技術對GPU的依賴仍然很大。認識到這一點的多個國家,都在尋求建立自主可控的晶片產業或計算體系。據印度《經濟時報》今年5月報道,該國電子和信息技術部的高級官員透露,印度政府將動用該國12.5億美元AI計劃的一半資金,搭建至少一萬個GPU的計算能力。該媒體在4月還報道稱,印度政府可能會與英偉達等私營公司合作,從它們那裡採購GPU,並以補貼價格提供給印度的初創公司、學術界和研究人員。有專家表示,由於印度沒有自己的GPU,許多人選擇訪問設立在國外的此類雲設施,而印度政府的AI計劃有望保障數據主權。

萊赫登維爾塔介紹說,法國於2009年啟動了首個「主權雲」項目,但它從未獲得廣泛採用,並於2020年因失敗而被關閉。2021年,法國政府宣布了一項新的「可信雲」計劃,由泰雷茲公司和Orange電信公司負責,但與谷歌和微軟合作。德國新的「主權雲」同樣是由當地公司與谷歌和微軟合作提供的。名義上,這些國家的「主權雲」由當地公司控制,但實際上,它們仍然是美國超大規模企業技術供應鏈的一部分。

儘管美國企業在GPU產業擁有巨大優勢,但美國政府為了確保其技術霸權,不斷對中國進行圍堵。據英國《金融時報》等媒體近期報道,美國和日本接近達成限制向中國出口晶片技術的協議。9月5日,美國商務部下屬工業和安全局宣布,將更新量子計算、半導體製造等先進技術的出口管制清單。美國國會眾議院近期又通過了至少4項有關收緊出口管制的議案,大幅強化相關政策法規。

「到目前為止,美國政府的管制只是略微減慢了中國的技術創新,但推動了中國半導體產業的自主發展。」日本半導體行業研究機構TechanaLye的社長清水洋治這樣說。張堅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美國在高端晶片上收緊了對中國的出口,「短期來看,這對我們是一種衝擊,但長期來說,這有助於我們的獨立發展」。他向記者透露,他們公司正在研發的下一代產品,計劃做到能與英偉達H100 GPU進行對標。

翟一鳴認為,西方霸權在技術領域展現得淋漓盡致,拒絕非其盟友夥伴國家突破晶片等領域的「技術紅線」,意圖使其競爭者陷入一種類似「中等收入陷阱」的技術困境中。反觀中國,無論是在晶片還是其他領域,始終通過各類途徑幫助相關國家發展,讓其共享技術紅利。中國正用實際行動消除數字鴻溝。

黃鄭亮表示,中國完全有能力引領全球晶片產業發展,開展廣泛的國際合作將有助於中國晶片產業實現成本和市場收益的最優化。目前我國晶片企業正在積極布局東南亞、中東、拉美等地區的國家,願與「全球南方」國家攜手,共同促進晶片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