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年輕人思維的轉變,此前被喚作「老土」、頗遭年輕人排斥的「相親」逐漸變得可以接受。
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重回舞台的開封王婆,被有脫單訴求的年輕人圍得水泄不通;與此同時,廣東本地的線下相親交友活動也開展得如火如荼。有專家認為,「附近」一度讓有「網生代」之稱的年輕人忽視,甚至是無視,如今,線下相親備受單身青年們追捧,從「附近的消失」逐漸轉為「附近的回歸」,體現了現在年輕人擇偶方式、婚戀觀念甚至是生活方式的變化。
相親正流行
從線上到線下
越來越多年輕人接受相親
年輕人真的恐婚嗎?真的不願意相親了嗎?2024年3月15日,民政部網站公布的《2023年4季度民政統計數據》顯示,在連續8年結婚登記人數下降後,2023年登記結婚人數回升,全國結婚登記數為768萬對,同比上漲了約12.4%。
同時,據世紀佳緣發布的《2022-2023中國男女婚戀觀報告——70後-00後「三觀」洞察》顯示,超五成00後接受相親找對象,而且跟上一代人相比,他們開始相親的年齡也越來越早。數據顯示,70後男性平均從26.4歲開始相親,女性平均從25.4歲開始相親;而到了00後這一代,最早從20歲就開始相親。
此外,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發布的《中國愛情服務行業獨立市場研究》顯示,2016年中國愛情服務行業市場規模約1.2萬億元人民幣,到2026年將增長至2.1萬億元人民幣。而在三大細分行業中,婚戀交友行業和戀愛社區行業在未來仍將保持較高速的增長,預計2026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可達10.9%。
新快報記者在走訪中也發現,在「剩男」「剩女」並不少數的當今, 對相親從排斥到接受,是時下大部分適婚年齡青年男女的心理。在記者走訪的年輕人當中,十個有八個表示「願意走進婚姻」「可以接受相親」。從事金融行業的李小姐有車有房收入不菲,然而如今已經33歲的她還是單身。從前李小姐的想法是隨緣,「能遇上,早就遇上了」,現在的李小姐很耐心平和地接受親友團的「幫扶行動」,「我也希望有親友團為我壯壯膽,跟跟眼,把把關」。
剛過去的「五一」假期,29歲從事廣告行業的女漢子李笑(化名)在父母和閨蜜的安排下,進行了兩場相親見面會。單身90後阿田,大廠遊戲程式設計師,「五一」假期第一天也在大姑媽的安排下,與大姑媽鄰居的侄女相親。兩人接受採訪時,不約而同地向記者坦言, 內心曾經有點反感「相親」這一操作,認為「相親」等同於「老套」,「需要相親」約等於「沒人要」。後來他們慢慢改變了看法。李笑說,相親也是為愛情創造緣分,「可能很多人都是奔著結婚才去相親的,但是我主要覺得它能拓寬朋友圈,我相信相親也是可以一見鍾情的。」阿田也表示:「每個人都嚮往一段命運的邂逅,但現實生活中哪來那麼多浪漫愛情故事。能不能找到合適的伴侶,自己也要多努力。」
從被動到主動
年輕人相親正成為剛需
新快報記者瀏覽各大社交平台,發現相親話題亦是人氣十足。在相關相親話題下,有人吐槽自己奇葩的相親經歷,也有部分年輕人通過相親脫單後,吐血寫下「相親必備寶典」「相親實用小技巧」「相親的十點乾貨」,指導後來者如何從「被動相親」走向「主動相親」,進而獲得成功。
據某擁有3000萬月活躍用戶、新型興趣社交社區平台旗下Just So Soul研究院,於2023年發布的《Z世代婚姻觀調研》顯示,Z世代年輕人(通常是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渴望愛情,其通過對1618位年輕人用戶婚姻觀的調查,發現超過八成年輕人渴望結婚,為提高脫單機率,他們會主動通過社交軟體、線下活動以及傳統的相親方式來尋找真愛。
廣州越秀區民政局結婚登記處一位負責人接受記者採訪時也透露,70%的人找到另一半,都需要他人幫助,大家對相親的態度正發生變化。
廣府婚俗非遺傳承人、國家一級心理諮詢師「八姑姐」,20多年來當紅娘,撮合了1000多對青年男女成為情侶,其中有很多走進婚姻殿堂。「近來有特別多的人找我幫忙介紹對象,每天各種朋友、親戚介紹過來的就有五六十人。」八姑姐告訴記者,現在年輕人相親的需求是很大的,情感和經濟一樣,均屬於剛需。
八姑姐主持的相親活動現場。
相親新常態
相親更理性
真愛要找,相親費也要考慮
有意思的是,新快報記者走訪發現,現在的年輕人也越來越理性,尋找真愛的同時,也會考慮成本支出,對比不同渠道的「相親費」,並從中選擇「便宜」的相親渠道。
同時經歷過線上和線下相親的湖南小伙張歡(化名),大學畢業4年,目前在廣州輕紡城從事服裝設計工作,他表示:「以前我覺得網戀成本低,結果往往出人意料。現在,面對面相親,一頓飯錢、兩張電影票費,更讓人心裡踏實。」張歡透露, 自己第一次網戀,為期2個月便花費5000多元,各種節日費、禮物費、午餐投喂費,不知不覺便花出去了。
1996年出生的王思路(化名)從事媒體行業,早年在湖北一家電視台工作,目前在北京一家演出公司擔任企劃。按理說,長得頗為標緻的她,接觸的人又多,應該不愁婚嫁。然而,大學畢業與初戀分手後,她一直單身至今。為了脫單,她積極接受身邊親朋好友安排的各種相親局,也嘗試通過婚戀平台尋找另一半。「當時是在某相親網站免費註冊的,註冊之後,一堆紅娘不斷聯繫我。最終選擇了一個紅娘牽線, 選定8000元套餐,三個月內相看7個優質男,不包結果。」忙碌3個月之後,結果是沒有結果。「也不是說這些男的有多差,但是沒成事,8000元說沒就沒了,還是有些心疼。」在王思路看來,自己更信任熟人介紹的相親,「熟人介紹的,成不了戀人,很多時候也會成為朋友,就當拓寬交友圈」。
33歲的陳舒(化名)是今年才踏上了相親之路,因為不好意思麻煩身邊人介紹,朋友圈又比較窄,一心想脫單的她開始接觸一些相親平台。「交費成為會員,權限比較多;不交費的話,需要通過使用積分才可以看到別人的資料。 這些信息真真假假,需要自己去分辨。」陳舒告訴新快報記者,她其實也沒太期望能快速找到對象,因為她身邊有個好友,在相親平台註冊了幾年,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 「我們都比較謹慎,不想交費太多,擔心被騙,都是抱著試試的心態。」
這個「五一」假期,潮汕女孩阿青(化名)和相親對象修成正果,在雙方家人見證下舉辦了訂婚儀式。今年35歲的阿青告訴新快報記者, 五年來,她相親了不下50次,如今的男朋友是通過朋友介紹的。「自從30歲開始,家裡人就不停地催婚。我在深圳工作,爸爸媽媽在潮汕老家就幫我張羅,我基本每個月要回一兩次老家,跟各種相親對象見面。」阿青說,家人和自己都不大相信網戀之類的線上相親,家裡是通過當地的媒婆幫忙介紹,每見一個相親對象,不管成還是不成,都要給媒婆200元介紹費。這些年相親也花了一筆費用,但是家人覺得還是值得的。阿青認為, 相比線上婚戀平台的花費,線下相親的費用還是可控和合理的。
萬物皆為「媒」
「軟性相親」成為年輕人新寵
新快報記者梳理髮現,過去,男女婚配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後來,經家人、朋友、同事介紹,又有了公園相親角的出現。再後來,相親從私人領域進入公眾視野,又衍生了報紙徵婚、婚姻介紹所、相親網站等,而2010年扎堆的電視相親節目,更是將相親從「小小的私事」放大到「大大的社會」。今年已經走到第15個年頭的相親節目《非誠勿擾》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相親需求依舊旺盛,迄今已有12000人來這個節目相親過。
隨著時代進步和移動網際網路蓬勃發展,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萬物皆可為「媒」——「雲相親」「視頻直播群面式相親」「劇本殺相親」也相繼出現。此外,民間相親近年來也打開更多「脫單盲盒」,傳統的相親角也與時俱進。在杭州,有人在夜市擺個攤位,花一元錢就可獲得一名異性的聯繫方式,也可以將自己的聯繫方式放入盒內;在蘇州,有人主理一家「脫單便利店」,4年間成功牽線千餘對男女……活躍在城市的「相親攤」打開了新的空間。
不少年輕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自己對相親呈現一個開放的心態—— 只要能脫單,不論線上線下,哪個可行就哪個。不過,話又說回來,年輕人的確被層出不窮的「網絡相親詐騙」給嚇到了。他們認為,如今的網際網路很便捷,但「虛擬」屬性太強,越來越讓人感受不到「生活感」和「信任感」。於是,在解決人生大事這個問題上,有「熟人社會」背景背書的線下相親局,更讓人放心。
記者走訪發現,為找尋真愛,時下的年輕人積極開拓線下活動, 除了接受親朋好友「一對一」的相親局,還熱衷於參加各種趣味性強的「脫單派對」,形式包括劇本殺、周末組局打羽毛球、露營漂流、野外徒步、觀影分享會等。
自稱「新媒人」的賀雪嵐(化名)告訴記者,身為保險講師的她,機緣巧合下兼職當起了「紅娘」,半年裡已促成10對年輕人走進婚姻。賀雪嵐透露, 自己之所以能促成相親成功,採用的是「軟性相親」方式,即安排相親當事人熟悉的三五好友相聚,進行小規模的聯誼活動或者社交局:一起去看畫展,一起燒烤,或者相約一場短距離的郊遊。「相親嘛,最緊要的是大家相處的時候輕鬆舒服,這樣的『軟性相親』成功機率很大。」
相親在廣州
線下相親活動為何火起來了?
門檻低、選擇多、效率高、氛圍好
今年「五一」假期,「相親+文旅」竟成了新的流量密碼。一度在全網走紅的開封「王婆」告假一個月後,於5月2日重回舞台,當天《王婆說媒》持續了近80分鐘,眾多年輕人帶著明確的「脫單」訴求,源源不斷湧入景區。據悉,因遊客量較大,景區啟動限流措施。
此外,全國許多景區也紛紛效仿,於「五一」期間推出以交友為主題的活動,廣東多地也舉行了各種「相親+」跨界融合活動。其中,佛山創意產業園「25H說媒大賽」自啟動以來,成為了年輕人社交的新風尚。據悉,該相親活動帶動整個園區客流,五天假期累計吸引客流量超過65萬人次,日均超過13萬人次,同比去年增加18%。
佛山說媒大賽現場。
記者於「五一」假期結束前夕前往「25H說媒大賽」現場,晚上八點多,現場人氣甚旺,兩小時的說媒大賽,一共9對嘉賓上場,有貨車司機,也有剛畢業的大學生,最終賽事共促成3對嘉賓成功送花(牽手)。園區方面表示,佛山創意產業園自4月8日以來已連續舉辦25期說媒大賽,來自佛山乃至大灣區的青年男女紛紛奔赴而來,撮合近100對單身青年成功牽手。
來自廣州的崔先生告訴記者,網上看到說媒大賽有佛山版《王婆說媒》之稱,於是動了過來看看的心思。「開封太遠了,於是就近來到佛山。」他笑言,自己今年32歲,經營一家雜貨鋪,不過到了現場有點膽怯不敢上舞台相親,「下次想拉上兄弟一起壯壯膽」。
今年「五一」假期全國各地線下相親活動的火爆,側面印證了年輕人在擇偶渠道和擇偶形式上的變化。不少網友表示,線下相親活動之所以火爆,是因為它們既具有「媒人」的傳統特點,又具有網際網路的社交屬性,更重要的是門檻低、選擇多、效率高、氛圍好。
線上婚戀網站被王婆們干翻了?
天河公園相親角依舊火熱
相親角被很多人吐槽「老土」,然而,在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廣州最大的相親角——天河公園很是熱鬧。假期第一天下午三點,記者前往天河公園。只見現場人來人往,眾多中老年人為自家孩子相親,張貼「尋緣」相親信息,相互諮詢交流。
天河公園相親角。
住在員村附近的羅伯坦言, 為了幫27歲的女兒物色對象,自己來天河公園相親角十多次了。「剛才跟幾個家長聊了,哎,都是幫女兒找對象的,要想找到合適的男生難啊。」羅伯說,自家女兒不願意來現場,但倒也不反感父親張羅相親。
另一不願意透露姓名的阿姨告訴記者,「五一」假期自己特意從武漢趕來幫兒子尋找另一半。她說,她的兒子是1986年出生的博士海歸,如今在廣州工作,因為一直忙於學習和工作,至今未戀愛過。記者現場所見,前來相親的年輕人寥寥無幾,不過代為相親的家長們接受採訪時紛紛表示, 自家孩子對相親是接受的,只是沒空或者不大好意思前來。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於線下相親活動紅紅火火,線上婚戀網站卻日漸式微,有網友更調侃道:「線上婚戀網站被王婆們干翻了!」易觀千帆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0月,世紀佳緣、珍愛、百合網和對緣婚戀平台四大巨頭App月活用戶1309.5萬人,不足巔峰時期的十分之一。
專家看法
線下相親火熱,這是年輕人「理性的回歸」
就現代年輕人的婚戀觀和相親現狀,新快報記者採訪了中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人類學者周如南。在周如南看來,從社會歷史維度來看,人們結婚的意願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但將之放置於最近五年甚至十年,卻有所回升。「隨著時代變遷,人們的婚戀態度也在變化之中。如今年輕人的婚戀意願,可謂是『大範圍下降,小範圍回歸』」。另一方面, 如今的適婚人群多是獨生子女,兩個人結伴過日子,在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時,經濟壓力會相對小些,「譬如從養老來說,2個人贍養4個老人比1個人贍養2個老人,壓力相對小一些」。
周如南說,現階段正進行著「傳統的發明」——人們開始再度重視傳統,重視家庭生活,但又有所不同。「 從前,結婚是年輕人的必選項,到了適婚年齡就一定要成家立業。現在年輕人選擇結婚,則是因為『我需要』,為了讓自己生活質量更高。可以說,對於年輕人來說,從前結婚是壓力,現在則是一種主動選擇。從前是沒有選項的選擇,現在是有多個選項的選擇。」
從火了的「王婆經濟」到各式「脫單派對」,如今年輕人越來越熱衷於線下相親。周如南表示,人們相親方式以及情感連結的變化,從地緣關係到業緣關係再到趣緣關係,背後折射的是時代變化。他認為,前些年,網際網路高密度嵌入年輕人的生活,由此催生出一個社會學現象——「附近的消失」。線上社交的便利性,讓人容易忽略周邊的世界。現在,線下相親的火熱,尤其是越來越多年輕人願意接納傳統相親,一定程度上體現了「附近的回歸」,重拾附近也是重拾生活本身,「這同時也是年輕人『理性的回歸』,相親的時候知根知底,也是解決風險的方式之一」。
文圖:新快報記者 鄧毅富 謝源源 梁燕芬
編輯:趙靜明
校對:任倩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