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後崛起的希望,開啟洋務運動,卻因心力交瘁英年早逝

2022-09-26   遙望春風

原標題:清朝最後崛起的希望,開啟洋務運動,卻因心力交瘁英年早逝

晚清時期,滿清遭列強入侵,在道光皇帝早期清朝還強硬過,但是英國軍艦打過來後,看似強大其實早已千瘡百孔的滿清瞬間被打回原形,先後被迫簽訂了《廣州條約》、《南京條約》、《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而且後來席捲半個中國的「天平天國」起義也開始了。

道光帝晚年在立儲的大事上,猶豫不定。道光帝共有后妃二十多人,先後給他生了十個公主和九個皇子。直到道光帝病危的時候,才急召宗人府宗令載銓,御前大臣載垣、端華、僧格林沁,軍機大臣穆彰阿、賽沖阿、何如霖、陳孚恩、季芝昌,總管內務府大臣文慶等人宣布皇太子人選。

公啟匣宣示建儲硃諭:「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特諭。」道光正式宣布:立皇四子奕詝為皇太子。當時咸豐皇帝已經20歲了。

年輕的咸豐帝即位,頗有振作之心。咸豐帝即位之後的主要措施一是清洗軍機處,任用改革派官員革新弊政;二是大舉提拔漢族士紳官僚,鎮壓太平天國叛亂。從《清文宗實錄》中看,他此時的工作極為勤奮,每天都有許多諭旨下達,其中不少是親筆寫的硃批、硃諭,不勞軍機大臣動手。

咸豐帝罷免了道光朝的主和派大臣之後,重新安排了軍機大臣的人選。咸豐帝開始任用肅順等改革派官員,對之前的政治局面實行整頓。肅順掌權後,以鐵腕的方式面對自乾隆末期以來的官場腐敗,嚴厲打擊貪污腐敗,嚴懲瀆職失職,整肅官場政風。

此時太平天國起義已經徹底爆發,並在在兩年的時間裡,太平軍先後攻取了漢陽、岳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威脅清朝中部腹地,定都南京;對於此時清兵無戰鬥力的問題,咸豐皇帝也無可奈何,只得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紳舉辦團練,組織地主武裝。曾國藩所辦湘軍,就是其中之一。

而且「攘外必先安內」也是出自於咸豐皇帝,他覺得「粵匪既滅,夷人自馴,內順外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

但是在咸豐皇帝晚年,清朝底子實在太弱,歐美列強一再欺辱滿清,被迫簽訂了一系列如《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中俄天津條約》;但是沒想到在大沽口的時候清兵竟然贏了英法侵略軍,咸豐皇帝立馬把《田徑條約》給撕了。

第二年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英法聯軍在打敗僧格林沁後大軍直至北京城,咸豐皇帝不得已逃往熱河;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後,洗劫了中華文明的瑰寶——圓明園,整個北京城血流成河。

之後滿清不得不與英法聯軍議和,而俄國也來趁火打劫;先後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並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在《中俄北京條約》中,承認了1858年沙俄迫使清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的《璦琿條約》。

在英法聯軍占領北京併火燒圓明園,而且逼迫滿清再次簽訂一系列喪權辱國條約後,咸豐皇帝痛定思痛,和日本的明治天皇一樣,開啟了「洋務運動」,指導思想是「師夷長技以制夷」。

但是由於咸豐皇帝原本身子骨就弱,加上受此驚嚇,在1861年的時候,就在熱河病逝了;在病逝前立愛新覺羅·載淳為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並留下了「顧命八大臣」輔佐;授予皇后鈕祜祿氏「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

鈕祜祿氏就是後來的慈安太后,但是由於載淳是慈禧的兒子,所以「同道堂」印章被慈禧太后所掌管;慈安太后在咸豐皇帝死後,繼續全力支持「洋務運動」,要錢給錢,要權給權;但是慈安太后後來被慈禧和慈禧的「相好」恭親王害死,從此國家大權盡落慈禧太后之手。

之後的慈禧太后為了貪圖個人的享受,搜刮民膏民脂,甚至不惜挪用「北洋艦隊」的軍費,被慈禧太后這敗家娘們兒一整,日本已經完成了「明治維新」,而清朝的「洋務運動」則不倫不類,由於北洋艦隊缺乏訓練和軍艦更換等,最終在中日甲午戰爭的時候敗給了日本,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這都是後話了。

至少,在咸豐皇帝死後,慈安太后掌權時期,滿清的海軍實力至少是亞洲第一;慈安太后死後,這點家底被慈禧全敗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