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400多起事故,「野遊」再敲警鐘

2024-10-25   京津冀消息通

當「想你的風」吹過哀牢山,一群熱愛戶外和探險的人們開始計劃去拓展新的探險版圖。

但是,連訓練有素的消防戰士在這裡都舉步維艱,爬樓梯都大喘氣的你哪兒來的勇氣去挑戰?

近年來,在「回歸自然」的新鮮感和「尋找美景」的好奇心、挑戰欲等心理驅使下,越來越多人開始探秘未開發的野景點。然而,與風景相伴的往往還有未知的風險。

今天,「V藍北京」就來為大家突如其來的探險欲「降降溫」。

野景點,「野」在哪?

首先,「野景點」野在地貌,它的位置通常地形複雜、地勢險峻、天氣多變,有些地域還有野生動物出沒,潛藏著許多未知風險。

比如,社交平台上有不少「探洞攻略」頗為吸睛,各種野洞穴、天坑、廢棄礦坑等景色奇妙、引人關注。然而洞穴內易發生洪水、垮塌等地質災害,氧氣稀薄,甚至存在有害氣體,聚集其中的蝙蝠可能攜帶超過4000種病毒,可謂危機四伏。

其次是路子野,不走尋常路。野景點往往未經過人為改造,缺乏基礎設施和安全保障設施,通常路不通、信號弱,救援難度大。但一些遊客喜歡「不走尋常路」,置自身於險境。

比如,2022年8月,四川彭州龍漕溝突發山洪,致使7名耍水的遊客遇難。這個網傳的「避暑勝地」實際是一條天然泄洪河道,無任何旅遊配套設施,部分河道沿岸有鐵絲網阻隔,設置了明顯的「禁止下河」警示牌。但鐵絲網被撕開了口子,警示牌也被無視。

打開社會新聞,類似的事故比比皆是,浙江台州,驢友橫渡峽谷落入激流喪生;四川貢嘎山埡口暴雪,徒步者帳篷中遇難;「95後」女生武功山遭遇極端天氣,失溫離世......這些你以為的「山間走走」,稍有不慎,真的會秒變「極限挑戰」和「荒野求生」。

中國探險協會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戶外探險事故報告》中提到:據不完全統計,去年共發生戶外探險事故425起,涉及人員1350人。

「野遊」探險需謹慎

人們為何熱衷未開發的「野景點」?或許是來自於人在自然偉力面前爆發的強大生命力,也或許是想在征服困難時那聲「人生是曠野」的激情吶喊。

隨著人們的旅遊方式逐漸發生轉變,相比於「走馬觀花」,人們越來越關注旅遊過程中的身心體驗,願意選擇親近自然的方式。「野景點」所謂的「人少小眾」,迎合了一些遊客的體驗預期,加上「網紅打卡」的渲染和美化,讓一些缺乏經驗和判斷力的人盲目跟風,增加了事故發生的機率。

深究這些原因的背後,都少不了一個共性:人們的過度自信以及對於自然力量的無知無畏。對此,我們有必要為廣大探險愛好者送上一句老生常談:「敬畏自然,珍愛生命」,這不僅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行動指南。

作為探險活動的主體,廣大參與者必須對自己的生命安全負責,自覺遵守相關規定和注意事項。在參與探險活動前, 應充分了解活動的風險性和要求,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在探險過程中,應時刻保持警惕和冷靜,嚴格遵守規定和指揮,不盲目逞能。

親近大自然,放鬆身心無可厚非,但是追逐曠野不應脫離安全的軌道,甚至以身涉險,給自己和他人、自然環境帶來損害。要謹記,意外或許是小機率事件,但落到任何人、任何家庭頭上都是100%的慘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