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獻》2023年第6期封面
第200期紀念專刊
筆談
提升文獻學的學科地位,把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落到實處 張湧泉
文獻學的未來:青年、跨學科和國際化 張升
校勘何以為學 劉玉才
漫說數字化時代的中古文獻輯佚 陳爽
明代別集文獻整理的相關問題 左東嶺
清代經學文獻的彙編和利用 虞萬里
關於口頭文獻的一點淺近思考 張廷銀
專題論文
文獻學與 Philologie:舊領域的新認識及其可能的新未來 張伯偉
內容摘要:本文針對百年無確解的「文獻」與「文獻學」現狀,回顧了中國原始的「文獻」概念,重新梳理了孔子的文獻學實踐,指出歷史上政治對文獻學的戕害,導致「文獻」概念在實際運用中的萎縮。繼而考察中國現代「文獻學」概念的由來,其中既有「東學」又有「西學」,但無論來自哪條路徑,其本來面目都是德國的Philologie。比較了文獻學、語文學和古典學之後發現,中國原初的文獻學和美國當代的語文學是可以相視而笑、莫逆於心的。本文的宗旨並不僅僅想追溯「文獻」一詞的原始意義,或對「文獻學」概念作詞源學上的考索;而是試圖對文獻學提出某種新的理解,其目的是要促成新的思考和實踐方式。在更新了文獻學的觀念之後,我們失去的只是束縛自己的鎖鏈,迎接的將是輝煌燦爛的學術未來。
關鍵詞:文獻學 Philologie 語文學 古典學
創新理論:推進古籍事業與古文獻學科的發展 周少川 魯洋
內容摘要:中央《關於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強理論建設的要求。新時代古籍工作需要理論總結和創新,新中國成立以來,古籍工作者已經進行了理論探索和積累,但是仍有不重視古籍工作理論的偏見。解決這個問題一是需要明確理論工作不是空談,是對古籍工作實踐作學理的總結,沒有理論,古籍工作就不可能有可持續的發展。二是要了解古籍理論的主要內涵,包括基本理論、專業理論和方法論等幾個大的方面。新時代的古文獻學科理論也需要不斷深化,一是要進一步明確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任務、學科定位等基本理念。二是要深化和完善學科理論、學科歷史、專業基礎理論等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的內容。新時代的古籍和古文獻學事業既然能產出豐碩的實踐成果,也必然能產生創新的理論。
關鍵詞:理論創新 必要性 古籍工作理論 古文獻學科理論
《古今韻略》原刻後印本(上圖藏)和翻刻本(上師大藏)
印本視角與目錄之改進 郭立暄
內容摘要:傳統古籍目錄大致有篇次、敘錄和條目三個著眼點。本文列舉若干版本鑑定實例,說明以印本視角考察,採用印次與翻版比勘互證的方法,可在篇次梳理、敘錄推原、條目編制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可改變目錄舊有的刻板面目,促使目錄學這門古老學問重振生機。
關鍵詞:印本視角 篇次 敘錄 條目 《四庫全書總目》
劇變時代的漸進工作:論紙質文史工具書的編纂及其意義 徐雁平
內容摘要:在工具性資料庫快速發展的時代,紙質工具書將仍與之共存,並伴隨發展。近二三十年古籍大量整理出版,學術研究不斷拓展,經濟實用的紙質工具書,有必要系統性地更新換代或創新品種。在紙質工具書建設過程中,個人編纂或小型學術團隊編纂不但是一種穩妥、可把控的操作,而且還能保證工具書的學術水準和個體風格。就清代文史研究而言,系列紙質工具書的編纂,一方面可提供查檢工具,另一方面可通過對系列文獻或集群文獻的梳理,深化對有清一代學術文化的「清代性」的認識。
關鍵詞:紙質工具書 古籍整理出版 系列文獻 清代性
龜腹甲
今後甲骨文獻整理研究的展望 黃天樹
內容摘要:殷代金文是記事的,與占卜無關,其行款多為「下行而左」,十分簡單。殷代卜辭不是記事的,與占卜有關,其行款複雜多變。殷代金文與殷代卜辭行款相比,後者顯得十分凌亂,如果掌握了甲骨占卜學,知道卜辭的核心是「兆」,前辭、命辭、占辭、驗辭等都像眾星拱月一樣環繞「兆」來刻寫,則卜辭的行款,實際上是井井有條的,一點也不凌亂。大版甲骨的正反兩面往往刻有若干條卜辭,如果忽略甲骨占卜學,整理出的甲骨釋文就會存在問題。展望未來甲骨文獻的整理研究,必須兼顧甲骨占卜學和甲骨形態學,否則甲骨文獻是很難整理好的。為此,舉例來說明未來如何做好甲骨文獻的整理研究工作。
關鍵詞:甲骨文獻 甲骨占卜學 甲骨形態學
吐魯番巴達木出土僧籍
出土文獻與制度史研究
——以吐魯番出土文獻為中心 孟憲實
內容摘要:吐魯番出土文書,是典型的出土文獻。作為唐史研究的新史料,吐魯番出土文書與敦煌文書一樣,受到學界的重視,而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就成為唐史研究的重要動力。今新疆吐魯番,唐代為西州,從魏晉到唐朝,這裡的主要居民是漢人,所以留下眾多的漢語文書。文書主要出土於墓葬,至今仍有眾多的墓葬保存完好,未來仍然會有歷史文書不斷出土。就唐代的西州文書而言,因為唐朝的制度嚴整,所以西州的出土文書,不僅能夠證明西州一地的歷史面貌,對於理解整個唐朝制度都有極大幫助。從已知的西州出土文書觀察,西州的制度不僅是唐朝整體制度的一部分,更能夠從多個過程、層次和側面展現唐朝制度的完整性,是研究唐朝制度不可多得的重要資料。
關鍵詞:出土文獻 吐魯番出土文書 西州 唐朝制度
琬琰潮音:塔銘碑誌與佛教研究 馮國棟
內容摘要:僧尼塔銘碑誌是研究中國佛教的重要資料,自齊梁時代始,歷代學人即對僧尼塔銘碑誌進行搜集與整理。近代以來,學界利用塔銘碑誌對佛教宗派史、社會史、文化史等展開深入研究,形成北朝僧尼碑誌研究、碑誌與初期禪宗史研究、遼金元碑誌塔銘研究等學術熱點。在前代整理研究基礎上,全面搜集、整理僧尼塔銘碑誌對促進中國佛教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塔銘碑誌 佛教 禪宗 北朝 遼金元
讓少數民族文獻研究融入中國文獻學 聶鴻音
內容摘要:少數民族古籍整理是附屬於中國文獻學的一個分支而非獨立學科。少數民族文獻的研究成果可以在漢文古籍的輯佚、校勘和注釋諸方面發揮作用,漢文古籍整理的原則和方法也可以成為少數民族文獻研究的規範。當前的學術研究和學校教育不能脫離中華文化主流而過度強調少數民族文獻的特殊性,自我封閉的研究沒有前途。我國的少數民族古籍整理手段尚不成熟,如果能參照漢文獻學統一術語並制定各文種的轉寫和翻譯標準,少數民族文獻研究將會有一個較大的發展,也有望得到文獻學界更多的關注,從而為傳統的中國文獻學打開一片新的天地。
關鍵詞:古籍整理 民族古籍 國學 術語規範 行業標準
中國古籍在日本流傳之意義 高橋智
內容摘要:日本所藏的中國古籍中,數量非常多的是明刻本。其大部分為江戶時代從中國輸入的。為了解其意義,對以日本國會圖書館藏的中國地方志和內閣文庫藏的明刻本為代表進行調查,提供參考資料,作為共同研究的起點。
關鍵詞:中國古籍 明刻本 明藏書家 日本江戶時代 日本國會圖書館 日本內閣文庫
《鴻雪因緣圖記·嫏嬛秘境》
書緣、藝緣與地緣
——《鴻雪因緣圖記》文化生成考 程章燦
內容摘要:清代藏書家麟慶的《鴻雪因緣圖記》,是一部圖文並茂、獨具特色的年譜。此書是麟慶與汪英福(春泉)、陳鑒(朗齋)、汪圻(甸卿)等畫家合作的產物,而諸位畫家都有深厚的揚州地方文化背景。本文從文獻文化史的角度,審視這部奇書的文化生成過程,勾勒麟慶與嘉道年間書畫社會的關係,揭示《鴻雪因緣圖記》背後的揚州地域文化背景,為這部奇書繪製一幅專屬於它的文化因緣圖。文獻在其生產、流傳、使用過程中與種種人事交集,構成諸重文化因緣,又往往易被時間覆蓋或消蝕。發掘並闡釋這些文化因緣,正是文獻學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鴻雪因緣圖記》 麟慶 藏書 畫家 揚州
上海會文堂印行《繪圖後漢通俗演義》
清末江南的出版文獻與史學傳統
——以紹興會文堂書莊和上海會文學社為中心 鄒振環
內容摘要:清末傳統的書局和新式出版機構如雨後春筍,在江南地區尤其突出。與歐洲書商保留有大量銷售記錄和背景資料不同,清末多數書局和出版機構都缺乏第一手的創辦檔案。而這些書局的實相主要是靠散見於報刊的銷售廣告和書籍實物及其所附錄的廣告來呈現。會文學社是湯壽潛20世紀初在上海創辦的一家民營書局,前身可能是1897年在紹興出現的會文堂書莊。該書局出版過許多有相當影響的書籍,其中既有《二十四史分類輯要》和《經史百家序錄》等傳統史學文獻,又有《普通百科全書》這類譯自日本教科書的知識書籍,還有蔡東藩《中國歷代通俗演義》這樣的圖書。圍繞該社活動的經營者或作者,多是清末民初士紳階層的精英,他們的以歷史書籍為特色的出版活動,是彼時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一環。
關鍵詞:紹興會文堂書莊 上海會文學社 《普通百科全書》 《二十四史分類輯要》 《中國歷代通俗演義》
鍾彤沄其人及其著作 高田時雄
內容摘要:二十世紀初,隨著斯坦因和伯希和在敦煌莫高窟一洞窟內獲取大量古代寫本並帶回其母國,敦煌一躍聞名世界。而在中國,這一時期千里迢迢尋訪敦煌的人並不多,記錄石窟情況者更少。1923年,甘肅督軍陸洪濤的幕僚鍾彤沄曾到敦煌一游。之後,他在蘭州出版了《雪泥三記》和《輪蹄集》兩部著作,書中較詳細地記錄下作者所見千佛洞的情況。因鍾彤沄是當時為數不多的留下莫高窟遊記的人之一,其記錄在敦煌學史上具有一定的價值。然以往學界對鍾彤沄及其著作關注甚少,本文綜述兩部著作的流傳情況及內容,並對鍾彤沄在千佛洞發現碑文和寫本的詳細情況作一介紹。
關鍵詞:敦煌 莫高窟 鍾彤沄 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