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雨濛
什麼是正義?
對於正義的探討最早還要追溯到遙遠的古希臘柏拉圖時代,有支持反對亦有懷疑深深,總之眾說紛紜。直至當下,羅翔老師堅定地主張:「從邏輯上,正義一定是客觀存在的。」
從宏觀視角來看,《小說》這部推理音樂劇無疑是一場對「正義」的盛大探討。隨著劇情的發展,各個人物間的博弈,疑問也不斷從心中突圍叢生——到底什麼才算是真正的「正義」?當正義不能代表正義之時,法律和道德的邊界該如何界定?逍遙法外的「罪惡」該如何得到公正的審判?
不由聯想到《圓圈正義》這本書,它的標題是羅翔老師對「正義」另一重隱喻式的闡釋, 「人類不斷追求一個完美的圓,但事實是我們在現實中永遠畫不出一個完美的圓。但我們畫不出一個完美的圓就不代表圓這個概念不存在,因為它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同樣,我們雖然看不到正義,但不代表正義這個概念不存在,它依然是我們前進的方向。」
關於「正義」的概念永遠處於進行時的狀態,我們只能無限接近但不能真正抵達,它是永恆指引我們的方向,而不是一成不變的結果。而這一深邃嚴肅的哲學命題,亦是這個劇目演繹貫穿的主題。
我想,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那句讓人印象深刻的台詞可以作為對劇目拋給我們的種種問題某種程度上的回應,「看見的不用去相信,看不見的才要去相信。」看見的正義你不需要去相信,看不見的正義才是我們需要去相信的。我們對正義的態度,寥寥八字即可囊括 「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而當我們從這個宏觀視角出發,去更進一步地走進劇情和人物之中,看到的是人性那幽微細膩卻起伏澎湃的內里所蘊含著的紛繁各色的衝突。那麼,人們該如何找到與自己心靈深處的慾望和邪念和諧自處的解法?該如何在無盡的孤獨中得到希望的救贖?
楊胭嵐
說到這裡,就要來說一說劇中的人物設定,小說作家名叫 格雷(gray),編輯名叫 懷特(white),而他們共創作品中為底層人民伸張正義的「罪犯」名叫 布萊克(black)。每一個與顏色相關的名字恰恰也反映了人物的部分內心,gray是黑白交界地帶的過渡之灰,他最像我們每個普通人,由正義與邪念交匯,在理想和世俗間徘徊。當他內心深處邪惡黑暗的部分在外部的影響下無限放大,black就此誕生,這是那部分他不願面對與承認卻真實存在著的自我。
而所謂外部的誘導,則是white所帶給他的。
white,人如其名,最為純白無瑕的慾望里總能開出最為深幽骯髒的花朵。他只是單純地希望當年終結了他被校園暴力的創傷記憶的恩人之子能夠繼續寫作,他只是單純地調動全部的心力渴望打造出最驚世駭俗的犯罪小說,他只是單純地堅持著自己和gray共同的理想: 用一行字改變整個世界。這些單純的慾念如冬日裡一片又一片看似潔白柔軟的雪花,急速地墜落空中,而落在地上升溫化開後卻是一灘又一灘骯髒污濁的雪水。
他走進了gray的世界,挖掘出了他內心的black,可對他來說這還遠遠不夠,於是在最後他索性讓自己成為了black本身,去重演作品中的那一起又一起事先張揚的謀殺案。正如他在劇中的裝扮一樣,巨大的暗黑色斗篷下是猩紅色的襯衫,他那蠢蠢欲動的偏執狂熱再也按捺不住,徹底爆發,露出了血紅的雙眼和尖利的獠牙,以自我認知中「正義」的方式去審判一切藏匿於陰暗之處的罪惡。
就像gray在絕望之際對white所高喊的那樣, 「你走進了我的世界,卻弄錯了開門的方式。」 是他開掘了gray在創作上的才華,亦是他造就了gray自戕的悲劇。當gray意識到一切無法停下來的時候,他選擇用自己的死亡來表達對white最深沉的勸誡,他給警局送去的信亦詮釋了最動人的情誼:我願攬下一切過錯,以死守護你最骯髒的秘密,讓你就此收手,開啟嶄新的純白人生。
gray是 孤獨的,從頗具社會地位的律師之子到家道中落的底層人民,以報紙上的犯罪案件為靈感開始寫作,在爬滿老鼠的破舊閣樓中執拗地寫下一個又一個他堅信可以改變世界的文字。
white是 孤獨的,被校園霸凌的小男孩因為法律得到了正義的伸張,而幫助他的恩人律師卻因此遭人迫害。他和gray一樣,堅信文字可以改變世界,但同時亦痛恨著這世間不被正義所裁決的罪惡。
邢雨濛
孤獨的gray與孤獨的white在種種的羈絆下相遇,兩個靈魂彼此救贖,淬鍊生長出孤勇的蠻荒力量。他們手握著共同的理想,開始相信正義和希望如光一樣,可以毫無界限地照進每個人的生命里。他們都信賴與欣賞彼此,在合作中彼此成就,在創作中凝聚信仰,為彼此拭去靈魂落下的淚滴。而最後等待他們的又是命中注定的悲劇,gray內心的正義與邪念反覆激烈地鬥爭,他承受不住這樣的苦痛,選擇決絕地離開人世,而gray也在從此以後徹底戒煙,脫下眼鏡,不做編輯。gray自殺的時候,white絕望地喊到, 「你永遠不知道,這一槍,殺死了三個人。」 顯然,被殺死的除了gray自己和他用部分自我所創造出的black,還有white那顆和他雙生與共的靈魂。但這,亦是gray在生命盡頭對white最後的救贖,是一處溫柔而激烈的伏筆。
white這個人物對我充滿了強吸引力,他身上的某些特質總讓我想起許多孤獨而瘋狂的天才。
比如畫家 梵谷,他度過了由一個個觸目驚心的關鍵詞組成的短暫人生, 「一生潦倒、懷才不遇、英年早逝、死後成名、瘋子、神經質、割耳、浪跡妓院、梅毒、自殺」。 他那極致的孤獨在給弟弟的信中淋漓體現: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比如毛姆筆下的 思特里克蘭德,在滿地的六便士中一心仰望頭頂高懸的月亮。他拋妻棄子,放棄工作,面對四面八方的勸說他斬釘截鐵地回答道, 「我必須畫畫。」「我告訴你我必須畫畫。我由不得我自己。一個人要是跌進水裡,他游泳游得好不好是無關緊要的,反正他得掙扎出去,不然就得淹死。」
邢雨濛
但無疑white和他們相比是幸運的,因為在無盡孤獨中沉淪的他收穫了來自gray最初的理解和最後的救贖。
當然,救贖絕不僅僅以gray的死亡為終結。gray死後的兩年里,他的靈魂因此被強制地奪走了全部的激情,他陷入了麻木不仁的狀態,整天渾渾噩噩。警官休的造訪看似是一種逼迫與審視,但恰恰是對他最嚴酷與最溫柔的救贖——只有敢於直視過去,袒露真實,才能更好地打開自己,擁抱未來。而這一層面的救贖,不僅僅是恪盡職守又心懷善意的休帶來的,亦是兩年前死去的gray通過寫去警局的那封信所帶過去的。
塵封的心門打開,強制壓抑的感情如決堤的水蔓延,當他回憶起過往的種種,當他更好地去審視自身在過去對正義的理解和自我內里的紛繁心緒,他決定再一次選擇勇敢,這樣的勇敢不是當初借著對正義魯莽片面而固執己見的理解,自以為是地審判罪惡,而是寬宥原諒這世間的一切,用一顆悲憫溫柔的心。這顆勇氣的種子,是gray在兩年前埋下的,是休在兩年後培育催生的。
而在他明白一切,決心說出真相時,警官休卻選擇轉移話題,留下意味深長的話後離開了他的家。或許休一開始就沒有記錯他用槍打中的是white的右手一樣,故意出錯說是左臂,這不過也是救贖過程中的一環罷了。
也就是這一刻,救贖真正地完成了,希望重新回到了white的生命之中。他依然孤獨,卻收穫了真正的勇敢。
楊胭嵐
劇情終將落幕,而在劇目之外的未來生活中,屬於white和我們的那條道路,是步履不停地探索和孤獨更好自處的良方,是與心中的邪念負隅頑抗,與更高的善意熱烈相擁,是為無限接近心中的「正義」而付出持續不斷地努力,是永遠永遠相信希望,到最後成為希望本身。
我想,這或許就是這部人物演員,舞美設計,戲劇構造,主旨立意均為上乘水準的作品所帶給我們觀者的人生寶藏,而在這回味無窮的感動和深切動人的力量之中,我們都獲得了不同程度上的治癒和救贖。
-劇終-
小錦鯉
想要統治世界 想要被愛
本文落筆於12月24日上海人民大舞台
配圖為劇照
署名見文中落款
封面圖 楊胭嵐
來源劇組,經授權使用
有染·與美好發生關係
舞 台|藝 文|悅 音|映 像
more:
評《再見·Echo》 | 假如遺憾有迴響
評·音樂劇《最美的一天》 | 「她們說要自己去買花」
評·音樂劇《沉默的真相》 | 市場沸騰,故事依然沉默
評·《揚名立萬》 | 一部「人的電影」的誕生
評·音樂劇《南唐後主》 | 放低期待擁抱驚喜,希望之光在未來
聊·駐演版《危險遊戲》 | 觀眾有機會選擇,Nathan再無選擇的機會
評·舞台劇《傾城之戀》 | 看戲,還是「看戲」?
評·上話版《紅樓夢》 | 清風舞台上,隔與遠的夢
更多閱讀 可點擊
張艾嘉 | 林懷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楊易
史依弘 | 蔣瑞徵 | 黃俊達
沈偉 | 杜邦 | 馮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 張晉浩
大劇場版《枕頭人》 | 《傾城之戀》 |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電波》
烏鎮戲劇節
亞洲大廈| 進念二十面體
上話·新文本
- 靈 魂 編 輯 部 -
執行編輯:Cheers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責任編輯:Paula & Cheers
主編:許安琪 &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