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叛逆,除了有膽,更重要是有實力!

2020-05-22     鯨看

原標題:中年叛逆,除了有膽,更重要是有實力!

前段時間,44歲演員劉敏濤因唱歌太投入,表情管理失控,大火了一把。而她2019年曾以「中年叛逆」為主題的演講,更是重新翻熱,激起了不少人心中沉寂已久的期待與激情。

在演講中劉敏濤說到:

自己從小就是一個乖乖女,就連青春期的時候都沒有任何的叛逆。三十歲出頭就事業成功,還遇到了完美的愛情,但結婚後卻發現一切都開始變了味,完全不是自己心中所想的樣子。就連買個冰淇淋都需要看老公眼色……

於是她開始了自己的中年叛逆,她結束了他人眼中所謂「幸福」的生活,她離婚了。她剪短了她的頭髮,她想要重新開始。像個小女生一樣去看各種新奇的東西。

演講完畢,隨之而來的「中年叛逆」,「掙脫羈絆」、「遲到的青春期」等關於中年人渴望「叛逆」的詞語接踵而至,而被這個詞瞬間激活的群體們,在短暫的「燃」後,仍需冷靜地思考一個問題:作為普通人,叛逆過後,能留下了什麼呢?

當劉敏濤的叛逆被人們大肆追捧時,很多人忽略了那句:叛逆是需要力量的。中年叛逆是需要具備條件的,叛逆是需要力量的,而力量源自腳踏實地的努力,而不是肆意妄為。

對此我們想說,叛逆要有資本。千萬別讓中年叛逆,成為你逃避現實的藉口,芸芸眾生的我們,只有通過腳踏實地的奮鬥才能帶來最大的安全感。

中年叛逆

一場不知道結局的即興表演

中年叛逆,其實很具有迷惑性,因為它很容易和我們所謂的「大人仍然保留一顆童心」之類的想法混為一談,但其實這是兩回事。

從心理學層面上來說,中年叛逆可以算作一種「退行」。簡單說,就是你退回到更小的時候,重新體驗那個階段,體驗那時的感受和心理變化。他們會做著和年齡不符的事情,更像是小孩子好奇的探索著世界,看看戳破這個氣球,裡面會有什麼東西?

我們通常定義一件事正確與否,大都會從結果的角度來認定。但「中年叛逆」卻因每個人的遭遇、環境、實力……等因素結果各有不同。許是出於大團圓的角度,影視作品中的主角們,雖叛逆後較慘,但最終醒悟過後,還是會迎來較好的結局。

比如《港囧》中,40歲的徐來,被初戀喚醒,猛然發現,自己可能已不再年輕,但心裡還是裝著初戀的遺憾。而現實迫於家人求子、養家等巨大的壓力,他想要最後「逃」一次。

這部電影選擇了「中年叛逆」的題材、也獲得不錯的票房,笑過鬧過後,男主身上引發的問題值得我們反思:人到中年,你會悲哀的發現,現實的壓力、和內心的不甘,迫使人產生想要逃離、或發泄的慾望。即便你已在某些領域取得了一定的建樹,也難以抵消沒能實現夢想的遺憾,並且這種遺憾會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加深……於是乎「中年叛逆」的種子便埋在了心裡,並由逃避的慾望和尋求解脫的期待每日灌溉著。

回看電影中的劇情:40歲的徐來約會初戀,不光是想完成學生時期的遺憾,同時也是逃避親人催子、養活家庭等巨大壓力。《港囧》的最後,徐來似乎放下了一切糾結,歡喜地回到老婆身邊。而畫展廣場的那場戲,當徐來穿過人群,想要去拍初戀女神的肩膀時,他的情緒異常複雜,那一刻他明白:要去觸碰的是,他做了20年的夢,和永遠都回不去卻放不下的青春。

有人說,中年叛逆實則是一場不知道結局的即興表演,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確實如此。如果徐來當初沒有放下追逐「幻想」與逃避現狀的慾望,等待著他的便是家庭的支離破碎。看到這裡有人會問:為什麼有些人,即便知道結局是未知的,但依然還是想「叛逆」一把呢?

為什麼會發生

「中年叛逆」的現象?

其實,原因也不難想到。

隨著時間的推移,70、80後都已經開始步入中年,甚至有些90後也提前踏進中年群體。而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生活的一些細節總是在不經意間跳出來提醒著他們已漸入中年,有部分人就開始焦慮不安:在風中搞漂移的稀疏頭髮、健身了但還是沒有下降的體重、泡咖啡還要加幾粒枸杞……其中還夾雜著在歲月的激流中,中年詞典里越來越多的讀不懂的「網絡名詞」。

拋開自己的焦慮外,等待著的還有:職場的KPI、家庭關係的處理、老人的贍養、子女的教育……在這樣的N重壓力下,他們用力的克制自己,努力做著符合自己人設的事情。而他們多數渴望叛逆的人是由於過早的自律和克制,切斷了自己與這個世界的「感覺」,從而取得理性上利益最大化的平衡。而他們「叛逆」的大多原因是由於這個時期的需求,沒有被看到、沒有被及時地照顧到、或者沒有被滿足。在這樣的心理活動的背後,中年的「覺醒」實則是在找曾經與世界連接的「感覺」,這一點來看,其實是相當不理智的。

回頭想想,這些焦慮與壓力真的就占滿你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嗎?也不盡然吧,作為這個時代的中年人,我們不一定要堵上一切、全身心的對抗歲月的洪流,有時與歲月溫柔相擁,接納隨之蛻變,試著努力承擔起自己對於家庭、社會所應肩負的責任。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決策。

當我們在仰望、羨慕他人「中年叛逆」光彩時刻之餘,務必看清自己的力量是否足以匹配上你叛逆的慾望,是否能承擔的了你任性後的結果。如果你的能力還不夠,那麼請早點清醒,別只盯著耀眼奪目的光環而忽略背後看不到的陰影,想讓自己配得上更好的生活,不如靠努力撫平過往的不甘心,通過腳踏實地的奮鬥帶給自己最大安全感

如何化解中年叛逆

背後的壓力與焦慮?

不是每個人到了中年都會選擇靠叛逆來發泄自己的情緒,但他們卻都會遇到中年危機帶來的焦慮和壓力,這種危機感不需要喊話,也不需要掀起風雨,卻過分地沉浸於內心。

30歲提前步入中年,35歲陷入中年壓力,40歲企圖跳出局限,45歲活出另一種人生……大都市的節奏越來越快,與之而來的危機感便越重:扛不起生活的壓力,未達到理想的成功,焦慮著被這個時代所拋棄,而這種心理感受幾乎每個中年人都體驗過,如果一個人長期陷在焦慮和高壓之中無法走出時,很有可能會患上焦慮症,甚至抑鬱症

但任何事情,都要一分為二的看待。一項有著百年歷史的「定律」表明,壓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們的智力和身體表現,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的管理學教授詹姆斯·C·奎克提到:「無事可做是令人沮喪的,但壓力過度也是如此,找到平衡是關鍵。」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讓壓力只對你有利呢?

1、保持理智,增加自信:
其實很多焦慮是來自於對自己的不認可、不自信, 潛意識會誇大自己失敗的可能性,從而憂慮、緊張和恐懼,恢復自信一定程度上可以減少焦慮程度,每天早起 對著自己多微笑、多肯定,這是你走出焦慮圈的第一步。認清現實,從心底去試著接受現狀,多想想現在自己的優勢,增加自信。
2、儘可能避免壓力讓你精疲力竭
對於那些對自己的處境感到無能為力的人來說,壓力不太可能是有益的。研究表明,無法控制的極高壓力,限制了負責工作記憶以及推理決策的前額葉皮層的功能。但是通過良好地管理壓力,老鼠和人類都能更好地將高壓力轉化為更高的績效。
3、設立階段性的目標,鞏固自信:
若想控制壓力,短時的減緩是不夠的,想徹底改變現狀,還需分解現有全部壓力。我們可以根據現階段的問題寫出所有壓力,並試著設立實施性較強的階段性解決方案。時間間隔不宜過長, 比如每隔15-30天為一個時間周期
比如最近公交車總擠不上,通勤壓力較大,解決方案:在6個月內攢錢購買電動車,每個月需攢400塊錢等。把最終目標有序化成小目標,分散壓力,每完成一項便積極的自我肯定,久而久之大壓力轉小目標,小目標化為努力向上的動力。階段目標的達成從側面也可以堅定自己的信念,增加自信心。
4、鞏固一技之長,等待收穫果實:
只有目標和自信是不夠的,你還需磨亮手中的槍,鞏固你的一技之長。
這裡的一技之長不是說你要有一份工作,而是 有一項能夠隨時維持生活的技能,在面臨社會變革或經濟危機時,不必為生計發愁。助力你踏實地完成階段性目標方案,擁有一技之長傍身,會有效控制住你大半的壓力和焦慮。

無論你在哪個階段

都請不要停止奮鬥

雖然壓力無處不在,但我們還是需要發現生活中的小美好。

今年的5月20日除了表白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8個節氣——小滿。

許多地方在小滿這一天有吃苦苦菜的習俗。這個菜,苦中帶澀,澀中帶甜,因此也有著另一重含義——吃苦得甜。農作物的生長是這樣,我們的生活亦是如此。苦與甜是相對的,又是相輔相成的。苦是甜的積累,甜是苦的升華,苦是一個過程,甜才是結果。

其實作為普通老百姓,生活中每個階段都是充滿壓力的,但這並不是你放棄努力、拒絕吃苦的託辭和藉口。因為你永遠也不知道,努力拚搏的下一刻,平淡如水的生活會掀起怎樣的驚濤駭浪。

中年叛逆要有資本。如果沒有,那麼也別讓中年叛逆成為你逃避現實的藉口,只有通過腳踏實地的奮鬥才能帶來最大的安全感。人生因敢吃苦、肯拼搏才會有成功的機會。

我們也因為努力才有更多的選擇和希望。水過無聲,泥濘留痕。人生也許不盡完美,正因為不完美,我們才需要不斷地努力創造努力奮鬥。

所以,成長之路,沒有捷徑可走。

與其把「中年叛逆」當作藉口,

不如把「努力吃苦」當作信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0RROnIBiuFnsJQVu82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