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就是在天上寫詩」

2022-04-24     極客電影

原標題:「我的工作,就是在天上寫詩」

4月24日,今天,是第七個中國航天日

我們將時間倒轉至52年前,這一天,正是中國的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升空的日子。

歷史中的每一次振臂高呼,都可能被時間的湍流沖刷稀釋;

好在,我們有電影。

中國電影人,用特效重現了每個突破大氣層的瞬間,用鏡頭訴說著平淡文字記錄下的浪漫與犧牲,也在用好奇心,暢想著中國航天人在地球外的無人之境,留下自己探索的腳步。

中國航天日,屬於每一個仰望星空的人。

你為何歸來?

儘管在過去的千百年間,華夏民族從未停止過對太空的瑰麗幻想;

但不得不承認,新中國成立後,國人仰望星空的初衷,一如電影《錢學森》中所呈現的,是出於殘酷的現實考量。

1949年,正是錢學森最為意氣風發的時光:

他擔任加州理工學院終身教授之高位;他的恩師,也是「航空航天時代的科學奇才」——馮·卡門,在談及錢學森時更是不吝溢美之詞。

同年,中國這片飽經滄桑坎坷的土地,結束了顛沛流離的歲月,即將踏上和平發展的新旅程。

然而,「和平」從不是說來就來,無論是對於國家,還是個人。

此時此刻,錢學森與祖國的命運交織在一起:

異鄉生活條件再好,但活在他人的監視之下,與金絲籠中的囚鳥別無二致;而故土雖然貧瘠,但百廢待興,正是施展所學報效祖國的良機。

更何況,錢學森在留學之時,就早已註定了他的歸來。

「哪怕是種蘋果,我也要回到我的祖國。」

1955年,錢學森回國。

在未來的十幾年中,這片一無所有的土地上,將會擁有一柄直指長空的利刃,和一雙縱覽世界的眼睛。

你為何寫詩?

1969年,在遙遠的邊疆,大人們為長征一號火箭的研製和東方紅一號衛星的發射、不舍晝夜地進行研發試驗,結果均以硝煙滾滾的爆炸告終。

面對不明所以的孩子詢問,父親報以狡黠的微笑:「爸爸可不是在放鞭炮,爸爸正在天上寫詩。」

父母可以用浪漫的「謊言」安撫孩子,卻無法用它迴避現實:

大人都難以接受的死亡,又該如何告訴孩子?

父親在試驗中不幸犧牲,此時母親的選擇,是每天強打精神、裝作若無其事地回家,將「父親」新寫的詩給到孩子。

電影《我和我的父輩-詩》中,早在父母投身於航天事業的第一天起,便做好了覺悟,把犧牲精神化作了詩篇。

這份覺悟,始於本能,陷於信念,忠於信仰。

他們此生幾乎沒有機會,飛上讓自己魂牽夢繞、讓自己找到生命意義的宇宙;

但他們燃盡血淚所鑄就的火箭,推動著後來之人,踏入無垠的太空,書寫中國人的浪漫詩歌:

燃料是點燃自己,照亮別人的東西;火箭是為了夢想,拋棄自己的東西;生命是用來燃燒的東西,死亡是驗證生命的東西,宇宙是讓死亡渺小的東西。
渺小的塵埃是宇宙的開始,平凡的渺小是偉大的開始;
而你,我的孩子,是讓平凡的我們,想創造新世界的開始。

中國航天,正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用生命譜寫的詩篇。

你為何等待?

電影《飛天》中,身為中國第一代航天員的張天聰,幾乎每次都憑藉優異的表現,入選載人航天任務的候選名單;

但每次都以零點幾分之差落選,與太空失之交臂,成為光榮的「備份」。

為了飛向太空,他從成為航天員的那一刻起,數十年來從未懈怠訓練,與家人相處的時間更是屈指可數。

他甚至還因此沒能在母親去世前,看到她最後一面。

命運一次次給予他希望,又一次次讓希望落空。

張天聰的遺憾令人動容,但他所能做的,唯有無盡等待,以及時刻做好準備。

在現實中,一位名叫鄧清明的航天員,已經默默等待了24年。

1998年,14名飛行員通過層層篩選入選我國首批航天員;如今這14名航天員中有一人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又仍在現役,他就是鄧清明。

影片里,一次突發的意外讓張天聰終於有機會登上飛船,救援在太空中遭遇危險的隊友;

現實的問天閣里,鄧清明一次次目送隊友飛向太空,漫步宇宙。

從韶光年華到鬢髮染霜,等待和付出,成就了中國航天強國的夢想。

你為何紮根?

遠在內蒙邊疆,「白晝流星」的說法廣為流傳。

《我和我的祖國-白晝流星》(以下簡稱《流星》),便是從這片貧瘠的黃土啟程,吟唱著「天空、土地、人」三者千百年來共生共存的歌謠。

年邁的旗長紮根於此扶貧幫困,為的是有朝一日,人們不用再為填飽肚子犯愁。

這片古老土地上的百姓,已經吃過了太多苦難,他們也應當挺起脊背,擁有可以抬頭仰望星空、暢想未來的權利。

從太空返航歸來的神舟11號飛船,正對應著祖輩口口相傳的「白晝流星」。據說倘若看到這一奇觀,便能擺脫窮苦,過上興旺的好日子。

他們把從深遠太空所帶來的「星星」,播撒在此,期冀這片沉默的土地,終有一日,盛開希望。

你為何而夢?

馬飛從小就被老師罵「腦子缺根弦」,而他的爸爸,橋樑工程師馬皓文,非但認為這是無稽之談,更是告訴他:

等你長大後,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緊接著,兒子親眼見證了父親設計的橋樑坍塌全過程。

這便是電影《銀河補習班》中,航天員馬文關於父親的兒時記憶。

在回憶里,兒子因校長的羞辱和母親的責罵,堅信自己「腦子缺根弦」,更不要提所謂人生目標。

含冤入獄的父親,在多年後出獄,忍受著身邊人的冷嘲熱諷。

也許在那時,這對同處低谷的父子,做夢不敢想像,有朝一日,兒子能步入太空,父親能洗刷冤屈。

兒子能重拾自信找到方向,離不開父親的以身作則。

父親讓兒子重新認識到知識的意義:

知識不只是用來考取優異成績,更是用來發尋生活的可能;書本之外,還有一片廣袤的世界,需要親自踏足思索。

父輩默默扛起重擔,讓後輩不必為他人的期待而活,而是真正追隨自己的內心,為夢想拼搏。

人的一生,倘若找不到夢想,即便是踏入廣袤宇宙,也不過是在狹小空蕩的房間裡碌碌無為。

寫給航天人的情書

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僅隔三年,中國第一枚氫彈空爆試驗成功。這個國家,終於擁有了抵禦外敵侵略的的底氣。

1970年,東方紅一號衛星發射成功,中國人向太空邁出了第一步。

2016年,神舟11號飛船成功完成載人任務,為中國空間站建造運營和航天員長期駐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22年,神舟13號飛船返回地球,完成了中國空間站關鍵技術驗證階段的最後一次任務。

2022年,「鄧清明們」依舊堅守崗位,迎接太空英雄們的歸來。

中國航天,薪火世傳,奮飛不輟;

致敬中國航天人,逐夢星辰,讓我們揚帆起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50371d30e064c6438fb7e7275a4580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