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讀 | 是急公好義還是趁火打劫?美國資本正大舉收購英國防務企業

2023-01-07   看航空

原標題:早讀 | 是急公好義還是趁火打劫?美國資本正大舉收購英國防務企業

「一周熱點」

1.3-1.7

在這裡

看全球航空

在上一年的早讀年終盤點系列中,我們說到了美國防務業巨頭L3哈里斯對洛克達因的收購。

從更廣的視野來看,在2022年航空業發生的收購中還存在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美國資本正在大肆掀起對英國航空製造企業和防務企業的收購。

在英國製造業30餘年持續萎縮的背景下,英國的航空製造業和國防工業便成了難得一見的「逆勢增長」亮點:以BAE系統(BAE Systems)、羅爾斯·羅伊斯(Rolls Royce)、巴布科克(Babcock)等核心重量級企業作為「壓艙石」,圍繞它們聚集形成了頗有規模的供應商集群和產業鏈。

但過去幾年中,這條產業供應鏈上多家頗具規模與底蘊的中等規模企業如科巴姆(Cobham)、美捷特(Meggitt)、超級電子(Ultra Electronics)和皮爾森工程(Pearson Engineering)等,均落入了海外競購者的手中。

其中,除了皮爾森是被以色列企業拉斐爾買下,其他3家英國企業均被美國資本收入囊中。

2021年底,美國軍方移動通信的主要供應商、商業衛星通信公司Viasat宣布以約73億美元的價格收購英國的同行Inmarsat。這筆收購如果能在今年通過英國政府的批准,併購完成後Viasat也將如願成為全球商業衛星通信界的巨頭。

英國製造業的壞消息:疫情衝擊、英鎊疲軟、通貨膨脹以及脫歐

英國與美國本算得上「一家親」,但就像每日電訊、衛報、FT財經等主流英國媒體所焦慮的:「 英國正在對如此重要的工業部門失去控制權」。

而更大的劣勢在於,許多中小規模的英國航空、防務企業依然未能從疫情的衝擊中恢復,並且正遭受著席捲英國上下的諸多不利因素的影響——通貨膨脹、利率上升、英鎊疲軟形成的困局依然存在。

這對於海外資本來說無疑是「抄底」的絕佳時機。正如航空航天行業貿易集團ADS的執行長凱文·克雷文 (Kevin Craven) 所言:

預計會有更多的英國公司引起海外的興趣,接下來會有更多的收購活動。  

被美國私募資本收購的英國企業科巴姆,該公司的一大王牌產品便是軟管加油設備,該公司創始人艾倫·科巴姆正是該技術的先驅。

另外,據英國媒體的評論分析稱,今日這些英國航空、防務企業之所以被收購,除了疫情、當前英國的經濟狀況、通貨膨脹因素外,也與英國脫歐有直接關係。

歐盟所規劃的重要武器裝備研究項目已將英國(英國企業)排除在外,英國作為全球重要的航空航天和防務市場的地位因脫歐而遭到削弱。

加之作為英國企業大客戶之一的英國軍隊在預算投入上也依然未見大的增長——自冷戰後,英國的軍費開支在GDP中的占比保持在2%到2.6%之間;而在俄烏戰爭爆發後英國政府言稱的要提高到3%的承諾,目前仍存很大不確定性。

俄烏戰爭爆發後,英國政府表示將提高軍費預算,於英國防務企業來說這是一個利好。

如此內外交困之下,便有了這樣一組讓英國倍感焦慮的數字對比——

數據顯示,過去數十年來都落後於英國的德國航空製造業已經在近年完成了反超。行業貿易組織 ADS 的最新數據顯示,2021年英國民用和軍用航空航天業務只產生了224億英鎊的營業額,這比疫情前的記錄低了37%。但儘管同樣受到疫情的衝擊,但德國卻在不斷鞏固優勢,2021年德國航空製造業的營業額為314億歐元,相當於278億英鎊。

早讀 | 俄烏衝突背景下的德國國防建設:「千億歐元」該怎麼花?

英國百年獨立企業被美國收入囊中

2022年7月,英國商務大臣正式批准了美國私募資本降臨國際(Advent International)以26 億英鎊(約31億美元)收購英國企業超級電子——這意味著,這家英國企業長達102年獨立運營的歷史即將宣告結束。

在這筆收購被批准僅13天後,英國政府在經過了近一年的審批後,又批准了美國公司派克-漢尼汾(Parker Hannifin,簡稱派克)以63億美元收購英國企業美捷特。

在這筆派克有史以來最大的併購交易之後,這家位於英格蘭考文垂市的英企就成為了派克宇航的一部分,後者的業務規模也將因此擴大一倍。

對於2022年里發生的這幾筆美國資本、美國企業對英國航空製造企業的併購,也有一些英國聲音表示,並非所有收購都是壞事。

比如,這樣的收購能夠確保關鍵資產依舊留在英國,並就收購後的業務如何整合做出明確保證。基於這樣的出發點,他們積極看待派克併購美捷特,認為這是英美企業在業務上的整合、優化組合。

美捷特在美國的業務也有與五角大樓交集頗多,作為供應商參與了F-35、F-22、F-16、F/A-18、P-8A和AH-64D等項目。圖為英國陸軍裝備的「長弓阿帕奇」。

的確,派克向英國政府作出了一系列涉及合同義務、安全協議等方面的承諾。比如:確保美捷特董事會中大多數成員為英國國民,總部依舊在英國、現有部門保持原狀繼續運營,在英國的研發、產品工程和生產製造的員工數量不低於當前水平,在研發上的投入保持目前水平、後續要隨著行業發展逐年增長等。

同樣,收購超級電子的降臨國際、收購皮爾斯工程的拉斐爾等也都就保護敏感技術、增加研發支出、穩定就業崗位等做出了與派克類似的承諾,也才有最終英國政府的批准交易。

是急公好義,還是「趁你病要你命」?

但即便如此,一些英國行業專家依然質疑,這一波海外資本收購熱潮是否會造成一些關乎英國國防安全的核心、敏感性的技術的流失(即流向美國)甚至斷流,也就是說,這波併購潮是否將造成英國航空製造、國防工業的供應鏈(特別是供應鏈的中下游)空心化。

這種擔心不無道理。畢竟資本市場 一種司空見慣的操作就是在買家完成「惡意」收購後,為了能快速扭虧為盈、將財報數據做得漂亮,買家接手後的第一步就是大幅裁員、立竿見影地削減成本,剝離所謂的「不良」「非核心」資產。

超級電子的重要產品品類之一便是聲吶系統、聲吶浮標等,這是英國唯一核威懾力量、核潛艇上不可或缺的設備。如今這家公司被美國資本買下了,自然不免讓一些英國人擔心會威脅到國家安全。

尤其是,歷史上屢見不鮮這樣的「騷操作」:針對人力成本負擔較重的企業,資本將其收入囊中後再進行一番大幅裁員等殺雞取卵的操作,待到財報數據和股票表現漸好後,這家企業很可能轉頭被以更高的價格拋售掉。

而航空製造企業是公認的勞動力密集行業,崗位數量,同時崗位門檻高,不論是研發、工程崗位的高技術門檻,還是一線生產製造崗,對技能和經驗,以及相關保密資質的要求都相當高。

如果這些人員在企業被收購後的「調整」中被「優化」掉,企業的後續發展必然難言長遠——流失掉的優秀技術人才,即便企業扭虧為盈後再想再招募,則絕非易事。

對此,英國媒體以GKN公司被收購一案來舉例。

英國企業GKN是F-35戰鬥機項目中的重要供應商,圖為其生產的座艙蓋。

GKN是一家誕生於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老牌企業,在2018年被梅爾羅斯工業(Melrose Industries)以81億英鎊收購。

即便梅爾羅斯是一家不折不扣的英國企業,但這家2003年成立的公司專精於收購和資產「優化」生意。 在接手GKN之後, 梅爾羅斯便大刀闊斧,裁了上千名員工,有的工廠產線直接被關停……接手GKN一年多之後,其財報扭虧為盈,此時,梅爾羅斯也開始計劃再度拋售GKN。

外界評論到,梅爾羅斯對GKN這家英國百年老店的收購堪稱「挖空」,嚴重損害了英國的工業。

所以,排除民族情緒等這類因素,英國媒體對美國資本的牴觸態度或許就是因為已經見過了本國資本唯利是圖的作為,難以信任美國資本是出於「急公好義」之心而收購英國企業。

航空領域的一些軍民項目都有著前期投入大、風險高、利潤周期長、產品收益率不高、能夠帶動相關產業等特點。這些特點對於國家利益和民生福祉來說是優勢,但對喜歡賺快錢的資本來說,顯然是無法忍受的。

基於此,英國媒體評論稱:

英國若想要在綠色航空、電動、氫能等航空新技術領域研究和開發中有所作為,就需要政府直接對相關企業進行更多的現金輸血,簽下長期合同。

從持股比例來說,英國巨頭近乎美國公司

縱觀今天的英國,不只是美捷特、超級電子等這些中型航空製造企業、防務企業已被美國人收入囊中,作為英國製造業名片的發動機廠商羅羅、防務巨頭BAE系統等,其公司股份中美國資本持有的比例也在不斷上升——如果僅就股權結構來說,它們更近似美國公司。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報道,10年前,羅羅公司 37%股份由英國投資公司持有,但現在這一數字已下滑至 7%。對於全球第7大防務企業的BAE系統來說,這一轉變是從38%到26%;巴布科克是從58%下滑至37%。

與此同時,美國投資者總共持有羅羅公司 71%股份、BAE系統的54%股份、巴布科克的49%股份。

作為全球第7大防務企業的BAE系統,其業務幾乎遍布陸海空天電,也是牽頭下一代戰鬥機項目的重要製造商。

雖說當外部資本想要一口氣收購BAE系統和羅羅時,英國政府依然有絕對的否決權,但在美國各路資本控股的背景下,很多事依然要「在商言商」——美國「金主」持股比例的增長,必然會轉化為在董事會中的話語權。

這一點,當美國資本入局羅羅時體現了出來:ValueAct 資本要求在董事會擁有一個席位,最終如願以償;而擁有7%股份的Causeway資本則是要求能有更多的工程師進入董事會。

英美資本投資:彼之砒霜,吾之蜜糖

對於最近10年間英國資本和美國資本在英國航空和防務企業持股中的減與增,還牽涉一個不得不說的背景:

在一些英國資本的投資理念與信條中,航空製造與防務領域的企業業務算得上「不幹凈」,與製造環境污染的石油公司、販賣死亡的煙草公司、進行動物試驗的公司等無異,都是不「道德」的。

如英國最大的信託基金之一、掌管著30億英鎊資金的皇家倫敦可持續發展領導者信託基金,就曾明確拒絕對英國航空和防務企業進行投資。

巴布科克的造船業務

除了上述「道德」因素外,英國財經媒體稱,相較於美國資本,英國資本也顯得非常保守,面對債務和風險過於謹慎,這會直接導致英國本土一些嗷嗷待哺的中小型航空製造企業,要麼被餓死,要麼被美國金主買下。

面對企業在英國資金市場上遭遇的「觀念性」困局,一年前,巴布科克的老闆大衛·洛克伍德就曾向本國的「道德」投資者發出呼籲:

沒有穩定的國防安全環境就不可能實現更綠色的經濟發展……我們在維護世界安全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某種程度上來看,英國「道德」投資者對羅羅、BAE系統等公司的不熱衷,造成了這些企 業在英國資本市場上的價值被大大低估。而這些英國企業 在美國投資者眼中,無疑是物美價廉的優質資產,而這正好成就了跨洋資本的美事。

排版:藍風

策劃 | 文案:鄭宇航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2022年這些方興未艾的航空業趨勢,正在等待2023年的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