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匠解密:漢服國潮背後有哪些非遺技藝?鮮為人知的傳說故事

2019-08-28   名匠優品

今年夏天,你有沒有被穿梭於地鐵站、商場、步行街、風景區的漢服姑娘驚艷到?

2018年,共青團中央將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定為「中國華服日」,漢服從小眾的「漢服圈」開始走進大眾視野。從最初被人們認為的「奇裝異服」到如今的「漢民族服飾」,從博物館的珍藏到如今的日常穿著,漢服之美越來越被認可和接受。

穿上漢服的青年似乎具有與生俱來的美,這不僅是外表的華麗和飄逸,更是她背後沉澱了千年的厚重文化,承載著千年的染織繡等傑出工藝和美學,從面料到配飾處處顯示匠人匠心。

蘇繡

江蘇省蘇州市民間傳統美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蘇州地區刺繡產品的總稱,其發源地在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衍無錫、常州等地。

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舉例:蘇繡團扇、蘇繡服飾、香囊、披帛

蠶絲織造技藝

蠶絲織造技藝是一種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手工技藝。由余杭清水絲綿製作技藝、杭羅織造技藝、雙林綾絹織造技藝、潞綢織造技藝四部分組成。

2008年,蠶絲織造技藝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舉例:漢服布料

傳統棉紡織技藝

自7世紀棉花從印度傳入後,中國紡織業即由麻紡轉為棉紡。到元代,在黃道婆紡織技術改革的影響下,河北魏縣、肥鄉縣等地的紡織業逐步發展興盛起來,用土布裁製的衣被成為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2008年,傳統棉紡織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舉例:漢服布料

花絲鑲嵌製作技藝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是一門傳統的宮廷手工技藝,主要使用金、銀等材料,通過鑲嵌寶石、珍珠或編織等工序,製作成工藝品。花絲鑲嵌工藝複雜,大致可分掐、填、攢、焊、堆、壘、織、編八種手法,技藝精湛,造型優美,花樣繁多,具有傳統的藝術特色。

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舉例:步搖

緙絲織造技藝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是蘇州的一種古老絲織技藝,主要存在於蘇州及其周邊地區。緙絲織造技藝主要是使用古老的木機及若干竹製的梭子和撥子,經過「通經斷緯」,將五彩的蠶絲線緙織成一幅色彩豐富、色階齊備的織物。

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舉例:團扇

唐代杜牧《秋夕》描繪道: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自古以來,團扇就是古代女子偏愛的物品,那種女子的含蓄之美,悉數藏在扇子裡。匠人專心做緙絲、藤編、打銀、雕刻、攆須,從宋人花鳥畫中汲取靈感,為團扇修復注入新生機的同時又不失傳統美學的韻味。

絨花製作技藝

絨花製作技藝始於秦朝,唐代被列為皇室貢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間。絨花製作,需經染色、軟化黃銅絲、勾條、打尖、傳花等近十道工序。

2006年,絨花製作技藝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舉例:絨花

對於絨花的認識很多人來源於《延禧攻略》的熱播,絨花的細膩更能襯托出女子的嫻靜。另外絨花因諧音「榮華」,寓有吉祥、祝福之意,在明清的民間,婚嫁喜事、春節、端午、中秋時分,普遍有用絨花裝飾的習俗,藉以祈福。

絹花製作技藝

絹花也稱京花兒,是中國具有悠久歷史和濃厚裝飾色彩的傳統手工藝品之一,主要用各種顏色的絲織品仿製的花卉女子頭飾。自唐宋代開始豐富起來,絹花因與真花及其相似受到喜愛,唐朝著名畫家周仿的《簪花仕女圖》描繪出當時婦女戴花飾的情景。

2008年,北京絹花製作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舉例:絹花頭飾

漢服承載的不僅是一種生活美學,更是無數中國人生活方式的延續,傳承當初的美和藝術。到如今,潮流和時尚元素依舊不斷融合在漢服中,成為新時代的「漢服」。

漢服的回歸何嘗不是一種幸運,讓我們在看見中國服飾延續的同時,也能看到傳統工藝在服飾上的完美展現。

或許漢服最美麗的歸宿,是在每逢中國的傳統節日時,我們都可以鄭重其事地換上自己的民族服飾,做一些充滿儀式感的傳統習俗,讓傳統美學得以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