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家譜》崔姓歷經千年,曾經的北方豪族之首

2019-11-12   語文道

簡介

崔姓出自西周時期的齊國,有將近三千年的歷史,曾長期是山東望族和全國著姓。是漢族、朝鮮族等民族的姓氏之一,其主要來源於姜姓,始祖傳為姜太公,鼻祖為炎帝神農氏,山東臨淄(淄博)為崔姓的發源地。

崔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十八位,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420萬,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34%左右。今日崔姓尤以山東、河南、河北,黑龍江、遼寧、江蘇等省多此姓,上述六省約占全國漢族崔姓人口的60%。海外分布則以朝鮮半島和越南為多。

崔氏起源

一、源於姜姓,出自西周時齊國君主齊丁公伋嫡長子季子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元和姓纂》卷三載:「姜姓。齊太公生丁公伋,生叔乙,讓國居崔邑,因氏焉。」《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載:「崔氏出自姜姓。齊丁公伋嫡子季子讓國叔乙,採食於崔,遂為崔氏。」《通志·氏族略》載:「姜姓,出齊丁公伋,季子讓國叔乙,食采於崔氏,遂為崔氏。」姜太公姜尚的兒子丁公伋,是西周時期齊國的第二代國君,他有個嫡子名季子,本應按禮制繼承齊國君位,季子卻讓位於姜得(史稱讓國叔乙,即齊乙公姜得),自己則採食於封地崔邑。在姜季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者,稱之為崔氏,世代相傳至今已有三千餘年的歷史。

西周初年,炎帝裔孫姜尚因輔佐文王、武王滅商建周有功,被分封於齊,建齊國,為公爵。數傳至齊丁公時,有嫡子姜季子應襲公爵,但辭而不受,讓位於叔乙。叔乙繼位後,封季子卿大夫把崔邑(今山東鄒平縣魏橋鎮崔八村)賞賜給他作為食邑。從此,季子的子孫便在崔邑居住下來,後來季子後裔把食邑的名稱崔當作姓氏,從而發展成為今天的崔姓。

崔姓得姓以後,世代在齊國擔任重要官職,是當時的公卿世家之一。如季子八世孫崔杼是齊國權臣,獨攬朝政大權多年。後來由於他在政爭中失敗,崔姓才在齊國失去權勢,避居魯國(今山東曲阜一帶),續任魯卿大夫,仕宦罔替。秦朝時,崔杼裔孫崔意如被封為東萊侯。入漢以後,崔意如長子崔業(字伯基)襲封這一爵位,並在清河東武城(今河北清河東北)定居下來。崔業弟崔仲牟,另居博陵安平(今屬河北),二人的後代在漢魏南北朝及隋唐時各發展成為強宗大族,名賢輩出,史稱清河崔氏和博陵崔氏,為「七宗五姓」之首。由於兩支崔姓人繁衍眾多,加上仕宦遷徙等原因,崔姓又進一步分衍出鄭州崔氏、鄢陵崔氏、南祖房崔氏、青州房崔氏、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安平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等定著十房,光在唐代崔氏累計出了29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當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東漢以後,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俱為山東望族,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崔盧李鄭王」。

南北朝時,博陵崔氏為第一等的高門大族。至唐朝初年,全國郡姓中位居首列的五姓七家中,崔姓占了兩家,即博陵崔氏與清河崔氏。

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稱「崔、盧、李、鄭、王」均為一流士族。唐初官員修訂《氏族志》時,依習慣把崔氏列為第一大姓,唐太宗知道後大怒,說:崔氏既無顯官,又無人才,憑什麼列為第一?難道我李氏貴為天子,還比不上崔氏嗎?後來唐政府下令改皇室李姓為第一,皇戚族長孫氏列第二,崔姓及其他山東士族列第三。

二、源於朝鮮民族,出自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留唐學生,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新唐書》所載,唐朝時期,朝鮮半島新羅國有崔氏。新羅國,是公元四世紀由三韓的辰韓斯盧部所建,都城為金城(今韓國慶尚道慶州)。從公元四世紀末起,新羅國先後與前秦、南齊、梁、北齊、陳、隋、唐登王朝通交,大力吸收中國漢文化。期間使用漢字並創造了用漢字標音的吏讀文。從唐永淳元年(公元682年)起,新羅設立國學,通讀《論語》、《禮記》等漢文經典書籍。當時,包括僧侶在內的新羅留唐學生很多,其中學有所成者亦不少,為朝鮮民族的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唐朝時期,有大量新羅留唐學生因唐王朝的歷代宰相除了皇族李氏以外(有六十一人),就屬崔氏最多,足有三十六人,遂以其姓為漢姓,成為後來的高麗大姓崔姓氏族。高麗崔氏本源不一,分別有慶州、全州、東州、海州、朔寧、江隆、和順、江華、永川、耽津、雞林、水原、隋城、牛峰忠州、通川、陽川、開城、稷山、龍州、興海、楊州、漢南……等一共四十三個本貫派系,各不相屬,彼此之間沒有直系血緣關聯。[2]

三、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蒙古族崔珠克氏,亦稱赤穆特氏,源出蒙古察哈爾部,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後有漢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Cuijuk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漢族崔珠克氏多冠漢姓為崔氏。

四、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京族、彝族、回族、土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崔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崔氏,世代相傳。

五、源於被土家族同化,崔姓十五世孫崔如意為秦朝大夫,有二子,長子崔伯基,次子崔仲牟。其後裔明徵南侯崔友,系陝西西安府三原縣人。明朝初年,崔友奉朝命,偕兄崔泰由陝西咸陽率兵入黔,保境安民,興教化,發展生產。後崔泰回原籍,崔友卜居貴州沿河祐溪,是為沿河崔氏始祖。崔友定居後與當地土家族人通婚被同化為今貴州、重慶、四川等境內的土家族崔氏。

得姓始祖

「崔」得姓始祖:崔季子

相傳炎帝神農氏為少典之子,因居於姜水(渭水支流)之濱而得姜姓。西周初年,其後人有姜姓呂尚,字子牙,人稱姜子牙,因輔佐武王滅商有功,被封於齊(今山東北部)。姜太公之子在周成王時為齊丁公。

季子名德興,生卒不詳。炎帝五十六世孫,齊丁公伋四子(嫡子)。丁公卒後季子應繼君位。但季子仁愛賢良,孝悌有加,舉賢讓國於叔乙。季子攜家人隱居景色秀麗之崔邑,後以邑封姓,其子孫遂為「崔」姓。史稱「崔氏始祖」。齊丁公伋另一支系子孫以諡號為姓「丁」,故,齊丁公伋為「崔」、「丁」兩姓先祖。

註:季子,古人排行以「伯仲叔季」之排行,「季」應為四,故季子在兄弟中排行為四。但,確是正妃所生,故君位應傳給季子。叔乙在兄弟中排行老三,但因其為庶兄,古時嫡和庶有地位上的差別。

遷徙分布

歷史上崔姓的分布與遷徙

先秦時期,崔姓有人曾為齊國的卿大夫,活動在山東地區。秦漢時期,崔姓發展很快,成為河北地區的大族,以此為源地向四周播遷,大凡崔姓尋祖,都要追到河北的清河和博陵二郡望。崔姓自西漢至宋,官宦不絕。魏晉至唐初,按士族門第排姓氏,崔姓居首位,連國姓李氏也屈於其後,可見崔姓的輝煌。尤其在唐朝崔姓最為顯耀,為宰相者出自清河的有11位,出自博陵的12位。宋朝以後,崔姓分布更為廣泛。

宋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7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48%,排在第四十三位。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南、河北、陝西,這三省崔姓大約占崔姓總人口的54%,其次分布於山東、安徽、江蘇等多省。當時的豫、冀、秦中原地區地區為崔姓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崔姓大約有35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38%,為明朝第六十六大姓。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河南、江蘇、山東、山西,江西等省崔姓大約占崔姓總人口的73%。全國的崔姓人口流動從北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北部魯豫冀晉、南方江蘇江西兩塊崔姓人口聚集區,崔姓重心向東漂移。

當代崔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代崔姓的人口已達到420多萬,為全國第五十八位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崔姓人口呈下降的態勢。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中原地區河南、山東、河北三省的崔姓占崔姓總人口的42%。其次分布於遼寧、山西、黑龍江、江蘇、陝西、吉林,這六省的崔姓又集中了32%。全國形成了關內冀豫魯、關外黑吉遼兩塊崔姓聚集地區。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間,崔姓人口流動由東南部向華北、華中的回遷十分強勁,東北的崔姓迅速增長。崔姓在華北和東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崔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魯豫晉、冀京津、黑吉遼、內蒙古大部、陝西大部、甘肅東端、鄂皖蘇北段,崔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6%以上,中心地區可達1.4%以上,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25.4%,居住了大約7l%的崔姓人群。在甘肅大部、寧夏、陝西南端、內蒙古中西部、川渝北段、湖北大部、皖蘇中部、雲南中部,崔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0.3%--0.6%之間,以上覆蓋面積約占了總國土面積的14.6%,居住了大約14%的崔姓人群。

郡望堂號

郡望

清河郡:據《新表》記載:崔良的十五世孫崔意如為秦朝大夫,因功被封為東萊侯,他生二子,老大崔業字伯基,西漢時襲東萊侯,居清河東武城(當時歸清河管轄)。自此有清河郡望,在此崔業派生出六支崔氏,即清河崔氏南祖房、清河崔氏許州鄢陵房、清河崔氏鄭州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清河崔氏青州房。崔氏在東漢末已是大姓望族,名列士族行列,在講究士族門第的社會風氣下,被列為一等大姓,即崔、盧、王、鄭。崔氏後裔繼承和弘揚優良家風,使崔姓由晉至唐近700年長盛不衰。

博陵郡:東漢朝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置縣,治所在博陵(今河北蠡縣)。東漢建安末期改為博陵郡。三國時期曹魏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重新改為博陸縣。西晉時期改置為博陵國,治所在安平(今河北安平),其時轄地在瀛州、深州境,即今河北安平、深縣、饒陽、安國等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北魏又改為博陵郡。隋、唐兩朝時期有定州博陵郡,但並非晉朝時期的博陵舊地,而是在今河北定縣一帶地區。

滎陽郡:三國時期,曹魏政權分河南郡置為滎陽郡。西晉時期曾被設置為國,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東至朱仙鎮、西至汞陽南至密縣,以及黃河以北的原陽縣地。

堂號

清河堂:以望立堂。

滎陽堂:以望立堂。

陽丘堂:以望立堂。

噤李堂:「噤李」是指使李白不能夠開口吟詩。傳說唐朝崔顥游黃鶴樓,在樓上題了一首詩,文情俱佳。後來李白也游黃鶴樓,見到崔顥的詩,便不敢在上面題詩了,只是吟道:「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博陵堂:博陵以陵名而轉為郡名,始於東漢。《後漢書·桓帝紀》載:「(和平二年)五月辛卯,葬孝崇皇后於博陵。」東漢本初元年置博陵郡,治所在蠡吾,即今天的河北蠡縣。漢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博陵郡徙治安平,即今天的河北安平縣。漢獻帝建安年間,罷博陵郡,歸於安平縣。西晉武帝泰始元年,置博陵國,治所仍在安平。宋人歐陽忞著《輿地廣記》中說「晉改博陵為博陸。」北魏復改為博陵郡,隸屬於定州。當時的定州管領中山、常山、鉅鹿、博陵、北平五郡。博陵郡轄饒陽、安平、深澤、安國四縣,治所在安平。直至北周,少有變更。隋時,廢北齊在安平所設博陵郡。唐杜佑《通典·州郡·博陵郡》中說:「煬帝初置博陵郡,後改為高陽郡。大唐為定州,或為博陵郡。」自唐以後,博陵之稱專屬定州。

三相堂: 緣於唐代崔氏「三相出諸一門」。崔鉉,字台碩,為唐武宗、宣宗時宰相,會昌三年為中書舍人,後封魏國公。鉉之叔父崔元式亦為唐宣宗時宰相。鉉之子崔沆,字內融,乾符五年為戶部侍郎中書門下平章事,唐僖宗時為宰相。三相出諸崔鉉一門,長達三十餘年之久,被後人傳為佳話。崔氏後人為彰顯祖先的榮耀和對後人的啟迪,故將堂號定為「三相堂」,「三相堂」在沿河及周邊地區倍受尊崇,廣為使用。

崔氏發源地(崔氏得姓之地)

崔氏發源地:崔邑(今山東省章丘市黃河鄉土城村)。

崔氏圖騰

(依據甲骨文、金文中的「崔」字)

崔氏族徽,即圖騰, 西周、春秋的家族有象徵著本家族的特殊標誌,後人稱其為族徽。族徽「也就是族名或者國名」,它與家族的稱號「氏」有密切關係。

隋唐時期名門望族

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為隋唐時期名門望族

「四大家族」 清河崔氏,為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北方著名大族,北魏時一度與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並稱為「四大家族」。

「五姓七望」 隋唐時代是身份制的社會,世家大族在社會上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地位。在所有尊貴的世家大族中有五支地位最為尊貴,即博陵崔氏(今河北安平縣、深縣、饒陽、安國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縣)、范陽盧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帶)、隴西李氏(今甘肅省東南部)、趙郡李氏(今河北趙縣)、滎陽鄭氏(今河南省)、太原王氏。其中李氏與崔氏各有兩個郡望。所以稱之為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

「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在唐代,由於兩支崔姓人繁衍眾多,加上仕宦遷徙等原因,崔氏清河、博陵二望分衍出10房崔氏,即鄭州崔氏、鄢陵崔氏、齊州崔氏、青州崔氏,以及清河大房崔氏、清河小房崔氏、博陵大房崔氏、博陵第二房崔氏、博陵第三房崔氏、南祖房崔氏等。共出29位宰相。當時天下有「言貴姓者莫如崔盧李鄭王」的俗諺。崔姓被稱作天下最著名的姓氏之一,公認為「天下第一高門,北方豪族之首」。

崔氏家譜研究

《盱南崔氏族譜》(建昌崔氏)為清雍正年間崔仁懋等編。該支崔氏奉崔倫為始祖,崔倫自唐代

乾符年間由撫州青泥徙居南城之北港(即今崔坊),是為建昌崔姓一世祖。南城、南豐、新城、廣昌、瀘溪各族支派皆其後裔。此家譜共16卷,卷一為譜序,卷二至十六為世傳。

《仟源崔敦五堂支譜》

安徽太平崔氏《仟源崔敦五堂支譜》為民國十八年(1929年)崔森編,該譜記唐代崔群之後世居宣州,至元代壽一公始由宣城洪林橋遷太平東鄉黟山之陽,為始遷一世祖。傳至第四世,分為東分、西分兩派。傳至第八世,東分有熯,生五子:琬、珊、武、文、曼,遂為五房,此譜載蟆下五房之世系,故稱「五房支譜」。卷首外紀統譜世系(自漢代崔篆至唐代崔篆至唐代崔群)、內紀統譜世系(崔群到壽一之父省五)、人物類志,卷一敦五堂世系總圖考,卷二至九二房至五房世系圖考,卷十藝文,卷終墓圖。

民國十三年(1924年)崔鑄編的《仟源崔氏悼敘堂支譜》(共10卷,首一卷,終一卷)為《仟源崔敦五堂支譜》中第九世崔滾一支,這支譜,屬東分。「悼敘堂」即滾公支堂名。卷首新序,卷一舊序、簪纓考,卷二至九世系圖及世傳,卷九至十墓圖、契據、藝文,卷終為本支祠產及歷置公產及創修支譜跋。安徽無為《濡須崔氏宗譜》(八卷),為崔筱雲等編,民國十八年(1929年)三戟堂活字本。該譜記載:南宋紹興年間有舜民自銅陵遷無為,是為始遷祖。但該支自舜民以後世系不詳。此譜以明宣德至嘉靖人崔彪為大房之祖,崔志清為二房之祖。

湖南寧鄉《崔氏七修族譜》共25卷,末一卷,崔黼編,為民國二年(1913年)默蔭堂活字本。該譜以南宋時崔比為始遷祖,崔比自江西遷來寧鄉。所存各卷為樂吾房、舉臣房、贊明房、讓吾房、愛台房、斗宇房、養心房、少州房、少溪房之系圖,以及世傳、墓圖,卷末為存族編(輯名存而傳闕者)、收族編(輯遠徙各處者)。寧鄉《崔氏八修族譜》系民國二年譜之重修本。寧鄉崔氏支系又有崔蔭樾等纂修的《博陵崔氏四修雲岫支譜》(10卷),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三戟堂木活字本。該譜以南宋人崔比第76代孫崔守曾為宗祖。崔守曾於明萬曆四十七年築別墅於寧鄉板石衡,題曰「雲岫」。卷一譜序,卷二系圖,卷三至九行傳,卷十墓圖、字據等。

家譜可為研究社會變革和歷史事件提供有力佐證。如明朝初年的洪洞遷民,正史中雖然也有記載,但不甚詳細,而家族譜 (尤其今河南、山東等地家譜)中記載得較為詳備。

另據河南省孟津縣大崔溝《崔氏家譜》記載:崔氏本居山西洪洞,遷於河南,相傳;五門河北橫嶺,一居鞏縣白沙,一居孟津油坊街,一居洛陽太古莊,一居大崔溝,崔溝祖塋在村後北嶺……今河南省鞏義市《白沙崔氏源流》記載:白沙崔氏始祖崔思義,兄弟四人,原籍山西省潞安州等籍長子縣:興寧村。元末戰亂迭起,人民離散。明太祖定鼎後,河南一帶,地廣人稀,官府組織移民。其長兄思仁守祖業于山西,其三弟、四弟思禮、思智分別遷居河南溫縣南部駝塢村、遂平縣沙河店。二弟思義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遷居鞏縣白沙村,成為白沙崔氏始祖。始祖下分五門,今已繁衍二十四世。1995年統計,白沙計有崔氏後代 6000餘人。今河南省洛寧縣、沈丘縣、鄲城縣、宜陽縣、洛陽市郊、偃師市、永城市、濮陽市區和山東省鄄城縣等地的崔姓家譜,都記有明初洪洞遷民事,均將其支系自山西東遷之人奉為其始祖。

崔氏家訓

愛國守法, 為官必廉,聚財萬千, 濟貧更賢。

遠惡近善, 心有佛龕,祖宗雖遠, 祭奠往返。

五倫孝首, 父母必然,兄弟和睦, 親貧不嫌。

夫婦相敬, 家道合然,一夫一妻, 切勿淫亂。

嫁女擇婿, 勿慕權貴,娶妻求賢, 艷生禍端。

處世立身, 義禮必先,精勤荒戲, 謹記耳邊。

讀書有益, 修身志遠,教兒育女, 賭毒勿沾。

酒起惡緣, 切勿貪婪,商賈傳家, 誠信必然。

吃苦耐勞, 靈活多變,光宗燿祖, 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