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後,列強幾次打進北京,為什麼清廷從來不考慮遷都?

2020-10-06     張愛談情說愛

原標題:鴉片戰爭後,列強幾次打進北京,為什麼清廷從來不考慮遷都?

清朝在入主中原後,將首都從盛京遷到了北京。至於多爾袞遷都北京的原因,很顯然是統一全國的需要,如果實現不了,那麼退也可出關,回到自己的老家。

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尤其是晚清以來,清政府面臨的威脅不再是北方。雖然俄國也曾一度入侵東北,但更大的威脅其實來自海上。

這樣一來,北京就面臨了巨大的威脅。畢竟北京無險可守,而且離海太近,如果在這段距離中抵抗不住,那麼敵人輕鬆就可以打到北京城下。

縱觀大清一朝,首都北京兩次被外敵攻破。第一次是1860年,英法兩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雖然清政府奮力抵抗,但北京還是被攻破。咸豐皇帝被迫逃往避暑山莊,侵略者還火燒了圓明園。

第二次就是1900年庚子國難,慈禧利用義和團和洋人作對,結果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被迫帶著光緒逃往了西安。

所以很多人有疑問,既然北京兩次被攻破,那麼為什麼清廷從來不考慮遷都呢?

就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朝中就有人向咸豐建議遷都,繼而做好長期戰爭的準備。畢竟這個時候清政府還摸不透洋人的套路,也不知道人家打進北京到底是想攫取更大的利益還是要推翻清政府。

但是隨著清政府以屈辱條約換取短暫的穩定後,咸豐也顧不上遷都了。到了洋務運動時期,清朝又有了一次遷都的討論。這一次還是一個洋人提議的,洋槍隊隊長戈登在幫著清政府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後,向李鴻章建議,其中有一個就是遷都。他也認為北京距離大海太近,洋人登陸後,可以長驅直入。不過這個時候清政府基本解除了內憂,外患也不嚴重,所以戈登的建議沒有得到重視。

甲午戰爭後,民族危機加劇。國內要求改革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其中康有為還提出了遷都的建議。但我們知道光緒的戊戌變法也只有短短的百天時間而已,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

這三次遷都的建議,都是在清政府面臨危險處境下,一些有識之士提出的。所以清廷並不是沒有考慮過遷都。咸豐當時也做了一些遷都的前期考察,只不過隨著他的病逝,遷都的議案也就擱置下來了。

但是我們知道,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是「心臟」和「大腦」。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被敵人攻破,實在是不合適。

可是遷都是牽一髮動全身,也不是說說那麼簡單的。晚清時期,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疲於應對,朝廷根本沒有那個精力遷都。

清政府已經是一個腐朽的政府,既然能夠簽訂不平等條約就可以換取一時的太平,那麼清政府寧願苟且偷安,也不可能大動干戈的遷都。

況且,洋人一旦進攻北京的話,那麼不管是東北也好,還是西安也罷,朝廷可以輕而易舉的逃亡。而和洋人打交道幾十年的清廷,早已摸清了洋人的路數,他們只不過是希望獲取更大的利益,並不願推翻清政府。所以對於朝廷來說,根本沒有必要遷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ld5_HQBLq-Ct6CZWE2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