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從小在農村長大的孩子來說,墳墓這種東西,在農村娃娃心中無疑是恐怖的。
因為與城市不同, 農村採取的是土葬,而且是隨意的,並非說劃定了墓區。
記得鎮上的回族,他們就有個專門的墓區,去世的回族親人都會葬在一起。
但老家農村的漢族,親人去世後都會按照自家有的土地,挑定好風水寶地之後作為親人的墳墓,而並非說每家每戶都葬在一起。
所以在農村,我們有時候出去放牛,一不小心就會在山坡上或者樹林裡遇到墳墓,有時候難免會被嚇一跳。
不過說到農村的墳墓就不得不讓人好奇了,因為農村有的墳墓的墓碑做得很氣派很大,一眼就看到了,但有的墳墓卻只有個小土堆,一不小心還沒發現是墳墓。
那麼為何會造成這樣的落差呢?立碑又有什麼條件呢?下面一起來看看!
滿足這4個條件才能立碑
人們常說,墓碑相當於陽間人們的大門,是能吸納外界堂氣的咽喉。
農村彩門都是一件大事,而對於給去世親人立碑,也一樣是馬虎不得的事情。
古人有言,生死有命,我們是不知道自己能活多久的,但後人卻會因為人去世的年齡等等條件來給去世者立碑,所以在農村才有了這些立碑必備條件!
一、60歲以上去世
能活到60歲去世,這樣的算是老人了,所以如果親人在60歲或以上去世,那家人是可以為他立碑的。
而且也只有60歲及以上去世的人,才能在立碑的情況下,接受後世的香火。
二、兒孫不斷
老以前的農村一直都是挺重男輕女的,這和以前那個男尊女卑的時代有關。
所以要能立碑的第二個條件就是,去世者必須有兒子、有孫子,香火沒斷,後繼有人才可以立碑,這點其實與第一點有些異曲同工。
一個60多歲去世的人,正常情況都是有兒子有孫子的吧,比如我爸爸,他今年正好50歲,但已經有兩個孫子了。
不過以前農村的封建思想覺得,有孩子有孫子還不行,必須得有兒子和孫子(而不是孫女),這點其實與那句「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一個思想的,都有些重男輕女的思想在裡面。
三、去世三年及以上,無遷移
對於不滿60歲,也沒有兒子和孫子就去世的人,剛去世是不能有墓碑的。
這樣的人剛去世的時候,第一年親人只會在清明節的時候掃墓培土,忌日的時候,有的地方還會放鞭炮請人吃飯,當然還是會打整一下墳墓。
反正就是個儀式吧,但哪怕再怎麼都是不能立碑的。
等到第三年的時候,才可以為逝者立碑。
四、不立單墳
一些地方還有個規矩就是,如果不滿60歲以上去世的人,哪怕滿三年也不一定能立碑,必須要其伴侶也一同去世,滿三年才能立碑。
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立碑不立單墳,公不離婆,有父必有母」,都要雙方都去世三年及以上才能立碑。
當然,這個沒有絕對意思,有的地方也不能立碑的,有的地方可以,每個地方會有些區別。
我記得爺爺差不多是五十多歲去世的,但因為有子嗣有孫子,所以去世兩年後就立了碑,當時墓碑上奶奶的名字還沒有刻上去。
等到前幾年奶奶去世後,家人把奶奶與爺爺合葬在一起,並在墓碑上刻上了奶奶的名字。
關於說伴侶這點,一些地方的規定是,必須是原配妻子,離婚後找的新妻子好像是不能合葬在一起,也不能在墓碑上刻上名字的。
當然,一些地方的墓碑上,女方是沒有名字的,大多是隨丈夫,比如張氏、李氏等等。
其實說立碑這點,除了滿足上面所說的4個條件外,還和人們的經濟條件掛鉤。
就是有見過很多很老的墳,清明節什麼的也沒人掃墓,墳頭上全長了雜草,也沒有墓碑,就像是孤墳一樣,那個去世的人,或許早就被家人遺忘了吧。
當然,也有可能是去世的早,沒辦法立碑而已。
以前放牛常常看到有的做得超級氣派的墓碑,雕龍畫鳳不說,上面還鍍了金,看起來相當土豪,但我個人是很害怕這種墳墓了。
人去世後其實是感受不到活著的人為他們做了什麼的,人們的掃墓、立碑等等,其實都是在紀念親人的一種方式。
那種十多年沒有被掃墓,倒塌成小土堆的墳墓,我沒有覺得怎麼可憐,只是覺得沒人再記得他,心裡會為他感到失落而已。
現在都在提倡火葬,土葬的方式其實比較不合理,所以在墳墓立碑的事情上也沒有那麼嚴格,也在進行著改變。
還是那句話吧,如果做這些事情能讓活著的人心裡舒服,那就去做吧,但在墓碑上攀比,就真的很愚蠢了。
好了,那麼關於農村墓碑的那些事,大家還知道哪些有趣的事情呢?歡迎留言補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