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過去,《青春》仍然是年輕人的文學

2019-10-31     文學報

文學探照燈 | 今日看點(點擊查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南京「文學之都」| 王家衛監製的《繁花》定檔 | 上海洛杉磯卡達三城博物館共享策展 |

作為中國文學期刊曾經的「四小名旦」之一,與《萌芽》《青年文學》《廣州文藝》齊名的《青春》雜誌日前度過了四十歲生辰。而《青春》這個命名,也尤其讓作家們聯想起自己的文學青春期。作家葉兆言寄語道:「如果沒有那段與《青春》共同度過的美好青春歲月,沒有顧小虎和李潮,沒有大家在一起玩文學的青澀經歷,我很可能永遠不會成為一個作家。」他的這段話也足以佐證,在當年一本文學刊物對那些初出茅廬的作家有何等重要的影響。

中國文學期刊曾經的「四小名旦」

即便葉兆言的話多少有些言過其實,他這麼說也自有道理,因為他和《青春》有不同一般的淵源。他談到的李潮是作家韓東的兄弟,韓東和李潮的父親則是作家方之。以該雜誌執行主編李檣的說法,他們爺兒仨都曾為《青春》奉獻過青春。李潮曾是這本雜誌的編輯,韓東從去年底開始為其主持「韓東讀書」欄目。而方之更是創辦這本雜誌的功臣。李檣說:「有人稱頌方之把『他最後的精力花在這本雜誌的創刊上。他知道自己的生命力快要消耗盡了,要把手裡的火炬交給後面的年輕人,要創辦一個發表青年作者作品的刊物』。」遺憾的是,方之還沒看到《青春》創刊號問世便因病去世。1979年,《南京文藝》創刊,這個名字用了四期,同年10月正式更名為《青春》。誠如評論家丁帆感嘆,《青春》成為當時紅遍大江南北的名刊,培養了大量的年輕作家,方之的功績是歷史牢記的。

葉兆言見證了方之為《青春》創刊付出的辛勞。用他的話說,《青春》幾乎是在他家的餐桌上誕生的。「那時候方之剛從下放的農村回來,居無定所,經常來我家,在餐桌上皺著眉頭跟我父親商量應該怎麼創辦這本刊物,他為《青春》付出太多太多。我的最初寫作也跟他有關,父親本來不贊成我寫作,但是方之完全是以哄小孩的方式誘惑我,說你們年輕人應該寫小說。就這樣,我開始在檯曆的背面上寫小說,並在1980年第2期《青春》上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說《舅舅村上的陳世美》。五年後,我又在《青春》上發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說。」《青春》也因此成為葉兆言文學道路上無法邁過的,很重要的一個點。

葉兆言

父親本來不贊成我寫作,方之完全是以哄小孩的方式誘惑我,說你們年輕人應該寫小說。

讓葉兆言至今想來仍感到些許遺憾的是,他未曾到《青春》當過編輯。相比他,作家周梅森就幸運多了。從1979年下半年到1984年,他在《青春》工作了整整四個年頭。周梅森說:「1979年1月我到《青春》編輯部實習,那一年我23歲,相當於大學畢業的年齡。我昨天還在徐州賈汪煤礦上班、下井,第二天就坐到了代表中國文壇前沿陣地的殿堂。那時的《青春》不只是對我,對全國的文學青年來說,也是殿堂……」周梅森坦言自己沒上過大學,但「《青春》就是我的大學,我在這裡通過自學完成了大學教育和文學教育,這甚至是在大學裡都學不到的」。

周梅森

和其他很多文學雜誌一樣,那時的《青春》也是非常紅火。周梅森回憶,任編輯期間,他每天收到上百份來稿,只要有一天不看稿,桌子很快就被積壓的稿件淹沒了。《青春》的發行量很快突破50萬份,接著是60萬,最高時達65萬冊。1980年,他在《青春》上發表短篇小說《明天一定再來》,引起文學界關注。那時,他喜歡研究歷史,就從文獻資料中尋找素材和靈感,寫出《黑墳》《軍歌》《英雄出世》等作品。某種意義上說,正是有了那時的積澱,再加上豐富的人生閱歷,才讓他日後寫出了《人間正道》《絕對權力》《人民的名義》等更為厚重的作品。

當然,更多的作家是像葉兆言那樣在《青春》上發表最初的作品。作家范小青回憶說,她的第二個短篇小說《上弦月》就發表在《青春》1981年第2期上。「當時《青春》創辦不到一年半,影響卻已是非常大,但凡愛好文學的年輕人都知道這本雜誌,所以我當時給《青春》投稿,完全沒有數。但非常幸運,第一次投稿就被發出來了,這對我是很大的鼓勵,也是非常幸運的事,對我後來走上文學道路有著非常之大的推動作用。」

在《青春》上發表作品,對我後來走上文學道路有著非常之大的推動作用。

范小青

這樣的激勵,作家蘇童想必能心領神會。他曾說:「我至今還記得我在學校的食堂收到《青春》的錄用通知時的那份喜悅和激動……」而作家邱華棟雖然很多年後才成為《青春》的作者,但他也正因為讀到《青春》等文學刊物上的作品才對文學有了更為濃厚的興趣。「在十二三歲之前,我所受到的文學影響主要還是來自中國的古典傳統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大概是1984年前後,我讀到了幾份在全國比較有影響力的文學刊物,其中就有《青春》。當時我在上面讀到一個部隊作家寫軍人愛情的小說,看了以後很有感觸:原來文學也可以用來書寫當下的生活。後來我又從《青春》的讀者轉變為《青春》的作者,這是挺奇妙的事情。」

也因為此,邱華棟特別希望《青春》雜誌今後能繼續發揮「四小名旦」的影響力,積極扶持青年作家。《青春》曾經是這樣做的。1981年10月的《青春》小說作品專號,首開「處女作」欄目,把扶持文學新人的辦刊主張進行到底。1983年10月號,開始推出處女作專號。在這個處女作名單上,還有于堅、王大進、陳遼、小海等讀者熟悉的名字。1980年第2期《青春》刊發演員陳沖的處女作《女明星》,圓了她的作家夢。該雜誌推出的處女作專號卷首語《為無名者鋪路》統計說:「創刊以來,我們共發表小說202篇,其中29%的作者是第一次發表作品」。自2017年以來,《青春》發表的處女作和作者比例,已經超過當初的這個數字。與此同時,《青春》不遺餘力扶持和激勵在校大學生寫作。在開辦若干專門面向大學生欄目的同時,已連續舉辦兩屆全國性大學生詩歌評選活動,並每年出版一部《中國大學生詩歌年選》詩集。為更好地團結大學生寫作者,2017年下半年,該雜誌更是發起了「中國高校文學社團聯盟平台」項目,意在通過建立省中心、專欄、徵文活動、資助出版等各種形式,將「青春寫作」進行到底。

的同時,已連續舉辦兩屆全國性大學生詩歌評選活動,並每年出版一部《中國大學生詩歌年選》詩集。為更好的團結大學生寫作者,2017年下半年,該雜誌更是發起了「中國高校文學社團聯盟平台」項目,意在通過建立省中心、專欄、徵文活動、資助出版等各種形式,將「青春寫作」進行到底。

演員陳沖曾在《青春》發表處女作《女明星》,圓了作家夢

扶持「青春寫作」的突出表現還在於第六屆「青春文學獎」的啟動。1980年1月刊,《青春》發布「青春獎徵文」啟事,拉開了青春文學獎的序幕。1983年4月刊發布第四屆啟事時,正式稱為「青春文學獎」。該獎評選了五屆,採取刊評模式,每年一評。第一屆共評選出15篇獲獎作品,主要獲獎者有王安憶等。後續幾屆也有肖復興等獲獎者的名字為讀者熟知。而這些獲獎者中,多數都為35歲以下的年輕作家。韓東於21歲那年獲獎,成為歷屆青春文學獎得主中年齡最小的一位。此次由邱華棟、范小青、紀增龍、項曉寧、王彬彬五位嘉賓共同啟動的第六屆「青春文學獎」旨在為漢語寫作注入新鮮力量的同時,更成為青春經典寫作的策源地。獎項將設小說獎、詩歌獎、散文獎各五名。李檣表示,特別期待能發掘出真正有創作天分的年輕作者。

如周梅森所言,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紙質傳媒面臨著困頓,傳統文學期刊也因此日漸小眾。在這樣的背景下,很多文學雜誌都像作家趙本夫說的那樣轉向做大文化,做社會生活,但也有像《青春》這樣的雜誌堅持下來了。他更是斷言,《青春》不會停步。「在李檣這一代年輕的編輯身上,我覺得又看到了我們當年那份文學的激情。我相信《青春》仍然是年輕人的雜誌。我相信在年輕一代編輯的不懈努力下,《青春》還將永葆青春。」

《青春》創刊40周年紀念暨青春文學創作論壇現場

新媒體編輯:傅小平

夏季文創嗨

文學報夏季文創 已上線微店

文學照亮生活

網站:wxb.whb.cn

郵發代號:3-22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iyHIW4BMH2_cNUgz-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