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良方兩味藥,專治肝火犯胃,還能抗炎、鎮痛、抗腫瘤、抗抑鬱

2023-07-24     醫者榮耀

原標題:一個良方兩味藥,專治肝火犯胃,還能抗炎、鎮痛、抗腫瘤、抗抑鬱

對於中醫來說,五行學說不僅僅只是源於生活,而且還指導著中醫的開方治病。比如,按照中醫五行學說來看,肝膽病容易傳變到脾胃,為什麼呢?因為肝膽屬木,脾胃屬土,而從五行生剋的關係來說,「木克土」。而從中醫辨證的角度來說,的確有肝火犯胃等肝膽病傳變到脾胃的病證。而治療這一病證的,卻有一個奇效良方,此方一出,後世醫家對它十分推崇,而且至今在臨床上依然備受醫家喜愛,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左金丸

左金丸光聽名字就覺得十分帶勁兒,那麼,這個左金丸究竟是由哪些中藥組成的呢?一般人可能覺得這種含金量很高的古方,肯定有很多味中藥,然而事實上並非如此,這個左金丸的藥物組成卻很少,主要由「黃連六兩,吳茱萸一兩」兩味中藥組成。使用方法是,將這兩味中藥,研為細末,水丸或者蒸餅為丸,白湯下五十丸。左金丸現代有中成藥,現代用法是每次6g。左金丸具有「清肝瀉火、降逆止嘔」的作用,尤其適合肝火犯胃證,臨床上常以「脅肋疼痛,嘈雜吞酸,嘔吐口苦,舌紅苔黃,脈弦數」為辨證要點。

對於左金丸的配伍,如果覺得它很平淡,那麼它的配伍秘訣就是,全方以黃連為君藥,主要起到清肝瀉火的作用;以吳茱萸為佐藥,主要起到降逆止嘔的作用。但是左金丸的配伍就這般簡單嗎?並不是,方中君藥黃連主要發揮了幾個角色,一個是清瀉心火以瀉肝火,所謂「實則瀉其子」,肝火得清,自然不會橫逆犯胃,二個是清胃火,胃火降則其氣自降,標本兼顧、一舉兩得,對於肝火犯胃所致的嘔吐吞酸尤其適宜。方中佐藥吳茱萸,妙用有四,一是吳茱萸辛熱疏利,取其下氣之用,佐助君藥黃連和胃降逆;二是其性辛熱,開郁力強,反佐於大劑寒涼藥中,非但不會助熱,還能使肝氣條達、鬱結得開;三是能夠制約黃連的苦寒之性,使得全方能夠瀉火而沒有涼遏之弊端,四是引黃連藥性入肝。總體來說,左金丸辛開苦降,寒熱並投,「瀉火而不涼遏,溫通而不助熱」,整個配伍原則相反相成,可使肝火得清、胃火得降,諸證自愈。

左金丸出自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主要用於治療肝火脅痛。不過要談及左金丸的源流,可能要比朱丹溪更早。在宋代的《聖濟總錄》中,記載了兩個方劑,都是由黃連和吳茱萸組成,只不過劑量不一樣,一個是「黃連一兩,吳茱萸半兩」的甘露散,主要用於治療暑氣,另一個是「黃連一兩,吳茱萸半兩」的茱萸丸,主要用於治療產後赤白痢疾日久,臍腹疼痛。而比《聖濟總錄》更早的《太平聖惠方》中,記載的有一個茱萸丸,由「吳茱萸二兩,黃連二兩」組成,主要用於治療水瀉不止。但是這三個方劑並沒有成為千古名方,但是朱丹溪將黃連和吳茱萸的比例改為六比一,遂成經典。

對於左金丸的配伍,一寒一熱,為什麼非要用黃連與吳茱萸搭配呢?把黃連換成黃柏、黃芩可以嗎?或者把吳茱萸換成乾薑可以嗎?我們先來看看能否把寒藥中的黃連換成黃柏或者黃芩與吳茱萸搭配?有醫者研究指出,黃芩氣薄味輕,主歸肺胃經,善清上焦之濕熱,黃柏苦寒沉降,主歸腎與膀胱經,善清下焦濕熱,左金丸方中主治的病位在肝、在胃,屬中焦,黃芩、黃柏與吳茱萸配伍,不能使藥直達病所,而選用黃連入心胃經,既體現實則瀉其子,又能直瀉胃火,因此黃芩黃柏二藥無可匹敵黃連[1]。

再來看看能否把熱藥的吳茱萸換成乾薑?有醫者指出,乾薑雖然也屬於四大熱藥之一,若與黃連配伍,可助黃連和胃降逆,但乾薑歸脾、胃、心、肺經,不入肝經,無條達肝氣之能,與黃連配伍,不能達到清肝疏肝的效果;而吳茱萸本身就是足厥陰肝經引經藥,既可引黃連入肝經,又可疏肝經之氣鬱,豈是乾薑、附子、肉桂等其他熱藥所能代替[1]?因此,對於左金丸來說,黃連、吳茱萸配伍是治療肝火犯胃證的核心藥對。

左金丸這個方劑,僅僅兩味中藥,方中也沒有與方名相干的中藥,那麼為什麼會取這麼個名字呢?明代醫家吳昆指出,「左金者,黃連瀉去心火而肺金無畏,得以行金令於左以平肝,故曰左金」。明代醫家胡天錫指出,「左金者,木從左而制金也」。清代名醫汪昂指出,「左金者,謂使金令得行於左而平肝也」。清代名醫王子接認為,「經脈循行,左升右降,藥用苦辛,肅降行於升道,故曰左金」。這幾位名醫之言,都有一定道理,可參,但以明代醫家吳昆和清代名醫汪昂之說,更為接近。

對於左金丸的配伍之妙,有醫者認為,吳茱萸的作用堪稱神奇,主要作用有五:其一為入肝之引經藥,以引黃連入肝經,清瀉肝火;其二入脾胃以降逆止嘔,且借其辛熱升散之性上達於心,再入肝經順其沉降之性挾火下行,降瀉心火;其三為反佐之藥,為避免黃連過於苦寒戕傷中州;其四寓 「鬱火當發」之意;其五寓 「辛開苦降」之法[2]。可見,左金丸的配伍,真的是十分奇妙,不可等閒視之。

對於黃連和吳茱萸的劑量,一般來說,以6∶1為最佳,不過也並非完全如此。也有醫者認為,對於左金丸兩藥劑量六比一,對此不必拘泥,如治肝膽火熱實證,黃連用量宜重,吳茱萸宜輕,原方中就有比一兩更小的「或半兩」[3]。也有醫者做過對比研究,當黃連與吳茱萸用量相當,兩藥配伍藥性寒熱不明顯,主要用於治療痢疾、水瀉、腸風下血等寒熱屬性不明顯的疾病;若有寒熱偏性,常佐以他藥共用;當黃連用量少於吳茱萸,兩藥相合藥性偏熱,所治之證多為肝寒犯胃、胃寒甚者,或者膿血痢白膿多者[4]。這也充分說明,中醫臨床遣方用藥不必太過拘泥於原方,但也同時佐證了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

對於左金丸來說,其實它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太平聖惠方》,但是真正把它運用到極致的是元代醫家朱丹溪。自朱丹溪之後,後世醫家對左金丸的運用也是頗有效驗。時至今日,不僅現代臨床中,左金丸有著一席之地,而且現代藥理對它也有較為深刻的研究。藥理研究表明,左金丸不僅具有抗炎鎮痛、抗菌、抑制胃酸、抑制胃泌素分泌、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等功效;而且在現代臨床中,目前左金丸抗腫瘤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消化系統疾病如腸癌、胃癌、肝癌、乳腺癌等[5]。不僅如此,左金丸還具有抗潰瘍及抑制胃酸分泌作用,中樞調節,抗幽門螺旋桿菌,調節和治療胃腸道運動亢進所導致的胃腸功能紊亂,降血壓,抗抑鬱[6]等藥理作用。

在現代臨床中,用左金丸或加減配伍或調整黃連、吳茱萸的用量比例,或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能廣泛治療消化道疾病以外且辨證屬於「肝經火旺」證的諸多疾病,如失眠、高脂血症、高血壓、眩暈、巔頂痛、脅痛、乳房疼痛、牙痛、妊娠期嘔吐、睪丸腫痛、尿毒症、梅核氣、小兒臍炎等[5]。不僅如此,現代臨床中,左金丸還可用於治療胃脘痛,妊娠惡阻,脅痛,慢性胃炎、潰瘍病,慢性泄瀉,反流性食道炎[7]等疾病。

左金丸這個經方名方,雖然最初是為肝火脅痛而創方,後來主要用於肝火犯胃證,但是隨著它在臨床中的廣泛運用,它已經可以運用到更為廣泛的領域了。對於左金丸的方藥劑量來說,黃連與吳茱萸的比例以6∶1為主,不過具體需要根據臨床實際加以化裁。另外,如果吐酸之證屬於胃虛寒的,則不適宜使用左金丸

參考文獻

[1]許燕妮,吳江峰,丁舸,等.談黃連、吳茱萸藥對在方劑配伍中的意義[J].光明中醫,2018,33(14):2003-2004.

[2]李冀,張宸語,旺建偉,等.闡析左金丸之「和」與「變」[J].中醫雜誌,2019,60(20):1715-1717.

[3]陳永燦.左金丸臨證思考[J].江蘇中醫藥,2015,47(11):63-64.

[4]郭威,郭煒.論藥量增減對左金丸功效影響[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4,16(4):118-119.

[5]褚璨燦,師為人,陳雲志,等.左金丸臨床應用與實驗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藥雜誌,2019,35(5):626-629.

[6]管懋瑩,徐蔚傑,李和根.左金丸現代藥理研究進展[J].中醫藥學報,2020,48(5):78-81.

[7]李飛.中醫藥學高級叢書·方劑學(第2版)[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本圖文由「神希園」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神希園(全球中醫人士的精神家園,中醫生命科學的博物圖鑑),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f9257cf82f637ac90216082d165b94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