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半年,我終於學會了「好好休息」

2023-07-29     少數派

原標題:辭職半年,我終於學會了「好好休息」

之所以要寫這篇內容,其實是在我這半年生病養病過程中一個逐漸意識到的點,那就是 「我們好像很難讓自己停下來/休息」。在上個月的時候,我在 Matrix 社區看到了 《在沒有工作的時候整理自己:往前看,別回頭》 這篇文章,文章很長但我完整讀完了,並寫了很長的一段評論。

評論中也簡單透露了一些我的想法,在這篇文章登陸首頁後,我看到了又有很多朋友有類似的經歷或者感悟等,所以我覺得是時候把我的想法分享出來,如果你是正在忙碌或者正在焦慮的狀態中,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對你有所幫助。

問題出現

作為一個常年健身保持運動的精力女孩,生物鐘固定後基本就不太怎麼生病了,也就偶爾來個小感冒或者吃得比較雜時的積食反應。

所以在去年第一次明顯感受到身體狀態變化的那段時間,我整個人都是非常焦慮和恐慌的。

在一陽剛開始的兩天高燒後,我的心率就一直保持在 120 次/分左右(正常狀態下),這就導致我每天晚上入睡都非常困難,躺下就滿腦子只聽到自己撲通撲通的心跳。極端的時候,心跳到達過 190 次/分。除此之外,平時我吃飯都是非常容易控制量和食慾的,但是那段時間的我每天餓得非常快,吃完上頓不到一會就餓,控制不住地就是想吃東西,常常晚上十一點都要吃宵夜來填飽肚子。

但即便這樣,那段時間我的體重也持續下降,掉到了 80 多斤。別人過年坐在沙發看春晚,我過年躺在床上發燒難受痛哭。

在沒有去醫院檢查之前,我滿腦子都是各種亂七八糟的想法。人在生病的時候是極其脆弱且敏感的,尤其是在自己還沒確診具體得了什麼病之前,是最恐慌和焦慮的。那段時間我連自己的銀行卡密碼、各種設備密碼什麼的都寫下來了。面對這種明顯的身體變化,我才發現平時開玩笑說不在乎之類都是假的,真正生病的時候,完全控制不住情緒的低落。

在持續了一周多的這種狀態後,剛好過完年我就去醫院檢查了。因為我的主要症狀就是心跳一直很快,心率居高不下,所以挂號也是直奔心血管科去檢查心臟。

醫生第一時間讓我去做甲狀腺指標去排除是否為甲亢,結果第一輪的甲狀腺指標直接全部高額超標,確診為甲亢。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真的會覺得自己想得特別多。其實現在很多年輕女性或者說是女性的甲狀腺多多少少都會有些問題,比如動不動就生氣或者生氣不及時處理導致的氣淤等都會在甲狀腺上有所體現。

但是當時看到指標和聽完醫生的描述後,自己心裡其實真的很難過很慌張,感覺那一瞬間各種想法噴涌而出,眼淚默默在眼睛裡打轉。就有一種真相大白後,完全白紙攤開的事實擺在我眼前,這一瞬間我才真實地感應到,真的出大問題了。

好的情緒和狀態是治病良藥

確診甲亢之後,醫生囑咐最多的就是不要生氣,千萬不要生氣。為此,我也因為這個機緣巧合,處理了一些公司搞的破事後,就分道揚鑣開始休息了。解決了工作上的一些不愉快,自然就不用生那麼多氣了。所以說,不好的工作,能早離開就早離開,別到時候影響身體了真的毫不值得。

因為甲亢導致了我心臟受影響最大,長期的心跳過高導致確診時已經有輕微的心肌損傷了,所以醫生也是囑咐了好好休息養病,暫時不要劇烈運動。所以嚴格來說,我從一陽開始後,就再也沒運動過,整整休息了三個半月的時間,才逐漸開始恢復運動,進入到恢復免疫力的階段。

這個過程其實對於一個每天都保持運動節奏的人來說,真的很難熬。中間有數次我想起身運動一小會,但是考慮到讓心臟更快恢復正常,我還是決定向靜心養病妥協。畢竟等身體好了,想怎麼運動都無所謂,所以還是以恢復身體為重。

在完全靜養休息的那段時間裡,我通過感受自己的身體變化,領悟到了一個淺顯易懂、老生常談的養病法則,那就是當心情好、狀態佳、放輕鬆的時候,身體會自然而然恢復得很快。

圖源 freepik.com

為什麼這麼說呢?在正常吃藥的情況下,我每天的用藥量其實都是固定的,這種情況下影響我身體恢復的大部分都是外界因素。比如環境、食物、情緒等。

因為複查指標通常是周期性的,所以在沒有去醫院複查的時候,我是靠自體感知脖子的凸出、睡眠數據和身體疲乏程度來了解身體反饋的。或許也是因為生病後人會變得異常敏感,所以我對身體的變化感知非常明顯。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當沒有煩心事,或者一天沒怎麼胡思亂想給自己帶來一些毫無依據的焦慮時,我的身體反饋會非常正向。

當我心情好沒事叨擾時,我覺得脖子凸出的結節部分都瘦小下去了,明顯的凸起也漸漸下去;其次就是當天的睡眠心率會有明顯的下降趨勢,不會出現半夜突高或者長時間心率居高不下的狀態;同時,入睡狀態會好很多,不會長時間失眠或者總是犯困(總是犯困是因為有段時間吃藥沒來得及減量,一不小心數據變成了甲減,就會出現類似症狀)。

我之前也寫過關於 AutoSleep 應用的介紹,我從購買 Apple Watch 到堅持睡覺佩戴的原因就是想通過監測睡眠時的狀態,去側面告知我一些身體上的變化。從現在的身體狀況來看,這個 App 當時就沒買錯。

而當我因為一些亂七八糟的破事小事開始煩躁或者生氣時,最明顯的變化就是我脖子又明顯「變粗」了。這種是我只要上手一摸就非常容易感受出來的變化,是比睡眠等數據更直接的體現。其次就是日常心率的平均值會略微提高,最明顯的就是有時會莫名其妙地心跳加快,這種心跳加速會讓我產生心慌的反應,因此也還是有蠻明顯的症狀。

當我發現這些情緒對身體恢復產生明顯影響後,我開始去控制自己的情緒,儘量讓自己每天都保持在「開心」情緒下。

當然想讓自己每天都保持開心確實很難,很多時候身邊的人總會時不時就讓我的情緒突得一下就爆發起來(甲亢確實很容易生氣)。為此,我也是給自己制定了 「逃離法則」,即當有人惹我生氣時,在第一時間表達清楚我的想法後,立刻逃離當下環境,去換一個環境做些其他事情,把自己從這個消極情緒里抽離出來。

圖源 freepik.com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我跟我媽吵架了,比較快速的方式就是我立刻出門,去附近商場自己逛街自己吃飯,然後玩開心了我再回家。比較徹底的方式就是直接出去旅遊,在外遊玩個幾天,見見朋友去體會輕鬆氛圍。目前這幾個月我都是在踐行這些,這期間去各個城市玩耍,也跟很多少數派作者碰面了,一起吃飯逛街等等,去跟朋友嘮嗑的感覺真的很讓人放鬆。

這幾個月下來,除了目前保持減量吃藥外,好的情緒和狀態已經讓我的身體穩定了下來。睡眠心率現在已經回歸到以前正常的狀態了,並保持了很久。同時健身時的心率也恢復到之前狀態,不再會出現突高到 170/180 這種心率。每天深層睡眠都是滿分,這其實讓我非常欣慰。畢竟生病的時候,能看到身體恢復穩定,是最值得開心的事情。

當代現狀:焦慮但又不敢輕易停下來

經歷過這段時間的身體恢復,我開始反思自己並時不時注意自己的情緒狀態,基本能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控制及時調整。當我體會到這些後,我開始後知後覺一個事實。那就是其實現在大部分人都時常處於一種緊繃狀態,而面對這種緊繃或者焦慮時,大家從來都不會是讓自己停下來觀察或梳理混亂,而是想盡辦法地讓自己更加忙碌來抵消掉它。仿佛人就不應該選擇放鬆或者停下,放鬆是「不正確」的事情。

所以網際網路上很多人天天在吐槽壓力大,我覺得也並不是誇張,因為這就是事實。現代人大部分時間都處在壓力之下,每天亂七八糟的事情飛來飛去,發生在感知超載以及念頭和情緒均需要關注的情況下,就會導致我們很難保持放鬆和專注。

圖源 freepik.com

我的前領導跟我關係一直都挺好,作為 VP 的他還是一個健身博主,我們紛紛離職後也都有保持聯繫。他的新工作他應該是喜歡的,畢竟不用跟觀念不一致的人天天扯皮,也更能將自己的所長得到更好的展現。因為一些原因,他時不時會有些內容需要我幫忙,所以平時偶爾也會跟他對接幾次。

但最近這段時間我就發現,每次約好的時間溝通細節,他基本都沒有按時出現,就導致很多前序任務因為他工作忙碌的問題,一拖再拖。對我倒是沒什麼影響,按需求辦事罷了。但幾次下來我就發現,他的新工作是真的很忙,忙到他跟我打電話每次都會吐槽最近時間不夠用,下了班根本沒精力再去健身,原本的健身節奏被完全打亂,好多運動還是在出差酒店裡進行的。原本他是忙於各種技術大會做分享嘉賓,現在基本時間都不太夠用,基本拒絕掉了今年所有的大會參與,同時還關閉了自己好幾個維護多年的讀者群。

終於他前幾天發了篇文章,跟大家像攤牌了一樣承認自己現在時間有限,不會再像以前那樣活躍於各種幕前等。他需要在有限的時間裡去挑選對他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工作和家庭陪伴。他說自己再忙兒子都快不認他這個爹了,所以他選擇放棄了個人資源的大部分應酬。我覺得這可能也是某些忙碌工作人群的痛點與現狀吧。

當然除了這種偏工作的時間忙碌體現外,我還觀察到了一些面對生活焦慮的不知所措,進而選擇對時間「盲目下手」的朋友們。

他們為了防止「自己閒下來就會焦慮」的現狀,就會一直刷手機,碎片時間都用刷手機填補上。比如我很久以前的一個同事,只要手從電腦上拿開後,就會立刻拿起手機。我當時也有簡單問過他「總看手機不累嗎」,他給我的答覆大概是「累啊,但是不刷手機又感覺自己沒什麼事干,一覺得沒事幹自己就會焦慮」。雖然我也有很多理由去勸說他,比如下樓逛逛散個步,或者去陽台看看風景啥的。但是每個人情況可能不一樣,我也就沒跟他多說什麼,只是時不時地讓他注意下身體。後來他好像是因為身體原因提了離職。

圖源 freepik.com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我一個親戚家的弟弟身上。他身為一個中學生,每天因為看手機時間過長被家長嘮叨。以前小的時候還能強制控制一下他的手機使用時間,隨著年齡增長,自我意識增強後,現在就很難控制他的手機使用時長。

我也有私下跟他聊過,家長也不是完全不讓你玩,每天就玩個 1 個小時也沒什麼問題對不對。但他每次都會跟我說,「你們都不懂我。你以為我是因為沉迷刷手機或者打遊戲才一直玩的嗎?」

他給我的理由也類似於前同事,覺得自己有時候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所以就只能刷手機。他也知道那些看的視頻沒什麼意思,但就是覺得停下來的話自己更加茫然,還不如就這樣看手機。當然我也會多嘴地問到,那為什麼不找同學一起出去玩呢或者去打打球什麼的,他又會說累或者懶得動,亦或者是大家都這樣。

從跟中學生的聊天中,我才慢慢察覺到,好像現在的學生們的壓力比我們那時候大很多。好多東西確實不是我們能用以前的經歷去體悟他們的,所以還是當下的他們更有說服力,而並不是我們這種「過來人」。

所以當我停下來觀察身邊的人時,我發現大家好像都處在了一個「Push!Push!」星球,你不能停下或低頭,你的時間只能被動地被充斥或消耗,你只能抬頭前行。不管知不知道接下來往哪走,也只能繼續前行,不能停下來。哪怕是原地駐足一段時間,都是讓自己感到「害怕」的一件事。

生活很可愛,它值得停下來駐足欣賞

「我要如何擺脫貪著?我要如何擺脫希望與恐懼?」最簡單的答案是:「放鬆身心。」——《世界上最幸運的人》

「我要如何擺脫貪著?我要如何擺脫希望與恐懼?」最簡單的答案是:「放鬆身心。」——《世界上最幸運的人》

雙魚座是水象星座里最愛天馬行空的一類,我深知有些東西不是人們想改變時就可以完全改變的,比如胡思亂想、不自主地與別人比較等等。但是我也會剖析我某段時間的胡思亂想到底來自於哪裡,這對於我的一些情緒控制就會略有幫助。

比如微信朋友圈我已經關閉了 3 年了。關閉朋友圈是指把在微信里能進入朋友圈的入口隱藏,我看不到介面的任何通知,因此也不會點擊到朋友圈,所以屬於是不看朋友圈也不會發朋友圈。之所以做這個決定,是因為我發現自己有段時間的抑鬱情緒是完全來自於這些「若即若離朋友們」分享的他們的生活。

大家的分享是美好的,我在不經意間快速划過信息時,可能內心的情緒就已經開始在波動了。但是後來我發現,我的一些情緒波動是沒有意義的。別人的生活是別人的,我的是我的。別人的生活再怎麼光鮮亮麗,那也是與我無關的。除了讚美外,其他的負面情緒是完全自己生髮出來,用來焦慮自己的。

道理我都懂,但是想完全切斷這種情緒很難,所以後來我能想到的辦法就是暫時隔離掉這些,讓自己減少看到的頻率,從而慢慢地讓自己去調控某些情緒。目前這個過程調理下來,我覺得對自己的情緒是有效的。這也讓我養成了不頻繁刷任何信息流的習慣,包括我平時也不會刷短視頻,下了抖音也不會登錄,只為了跟劉畊宏的跳操直播。這種調整下,確實幫我緩解了很多之前亂七八糟的想法。

但是這種「隔絕」方式並不適合於每一個人,而且有時候也是痛苦的,並不一定有效果。我一直覺得我個人是自私的,當我想讓自己變得開心時,可以狠下心來做一些「斷舍離」操作從而讓自己開心,屬於是「逃避可恥但有用」的方式。

除此之外,我也開始慢慢感悟到,有時候我們之所以被一些不好的念頭困擾,是因為在那些念頭蹦出來的一瞬間,我們第一反應是煩躁的,是恐懼的。進而一個接一個的噴涌而出,將我們一瞬間擊潰,從而無法直面來碰觸它,只能以「焦慮」來表現。

所以我在這段時間養病的調整與實踐中,大概總結了三種方式幫助我 「放鬆身心」「減少沒必要念頭」和「緩解焦慮」。有隨時隨地就可以立即啟動的方式,也有幫你尋找世間可愛的方式,希望這些對大家也能有所參考,成為調控自己身心的主人。

萬能小技巧:閉上眼睛,感受呼吸與身體

閉眼大口呼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消消氣」最搭配的身體動作。當你想準備生氣大罵一頓時,停頓一下,閉上眼睛來幾次深呼吸,你會發現自己都沒有那麼衝動了。

不止是生氣,當頭腦亂成一團或者思緒不寧時,閉眼呼吸法也同樣能幫你找回暫時的寧靜。其實就跟冥想差不多,只不過簡化一下,不需要太多的要求即可直接上手。

「閉眼呼吸法」不會對場所或者空間有任何要求,你可以站立或者坐在哪裡都沒有問題,甚至躺著都可以。閉上眼睛,將所有的注意力帶到呼吸,你不用刻意調整你的呼吸速率,只需要關注到呼吸即可。當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呼吸上時,你會慢慢感受到一些平靜,呼吸速率也開始自然地變緩。

此時你可能會因為周邊的一些聲音被吸引過去,不用管,順其自然即可。然後將注意力收回到頭頂,利用冥想中的「掃描」模式,從頭頂依次去感受整個身體,直到腳底。由你控制注意力慢慢在身體的路徑中,去感受自己的頭、胳膊、肚子、屁股等等。掃描一遍下來後,你會發現自己平靜了許多。

當然這個過程並沒有說幫你解決掉你的一些念頭現實存在的問題,但是它可以讓你暫時性「休息」下來。或許正是這個放鬆的狀態,讓你有了更多的靈感去解決之前困擾你的事情呢。

可愛小技巧:尋找身旁其他生命力的存在

或許有的朋友說了,呼吸法對我沒用,靜不下來一點,不喜歡冥想,太複雜了。沒關係,那我們就換個角度,不觀察自己了,來觀察觀察身邊的萬物。

最近幾天看的書里有提到一些佛學的禪修,禪修里有個「無所緣」的說法,大概意思就是不專注在特定的地方或體驗,只是看著並驚嘆來來去去的全景。我覺得這個解釋就非常完美地表達了我的「旁物觀察法」。

我覺得平時雜念頭太多的一個重要點就在於有些「閒」,或者說是注意力太放在自己身上了。當你在專注於非自我之外的事情時,我們都很難去想一些擾亂思緒的問題。所以不妨給自己身邊放些有生命力的物體。

這裡說的生命力可以是「活著」的生命體,比如各種寵物。如果你沒時間陪伴貓貓狗狗,也可以養一些「散漫自養」類型的生物,比如水裡的小可愛們或者是盆里的花花草草。相比大部分時間需要關注的貓貓狗狗外,花草類和水生類只需階段性的補給營養或換水,做好一些溫度調控,基本就不太會有大問題。

有的朋友或許覺得養魚有啥可看的,你別說養魚還真有看頭。平時去商場有那種水族館的店,你會發現裡邊也有不少小朋友和大人。我覺得人是天生對非自我物種都感興趣的生物,所以當你真養了魚後,你會找到樂趣的。包括養花也是,我們家的花只要是放在我臥室的,我都會好好照顧它們,按時澆水,觀察它們的水性習慣及時調整澆水量,沒事幫它們整理整理枯葉。當看著它們前一天跟後一天的樣貌完全不一樣時,真的會體會到瞬間的忘我,感慨生命的演繹原來如此美妙。

除此之外,如果你和我一樣也是一個認可「毛絨玩具也有生命」的人,認為每個玩偶寶寶都是一個獨特的生命體,那也可以在你經常目之所及的地方放置你喜歡的玩偶。這樣每次你能看到他們時,都會不由自主地想要跟他們去表達,這個過程其實就像有一個固定的傾聽朋友一樣。你可以與他進行對話,過程中或許就將自己不好的情緒不經意間處理了。

我很愛我的毛絨玩具們,不管是床伴組還是掛件組,睡前的貼貼對話、睡覺時的擁抱安眠、旅行時的可愛打卡,他們都是我在幫我記錄生活的一員。也正是因為他們不需要考慮世間的紛紛擾擾,看到他們反而不會帶有任何的判別和見解,就只是單純地看著他們,反而會讓我更加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跟隨他們也逐漸敞開了一絲「休息」的空間。

當然,並不是說你必須需要一個載體才能進行放空或者感悟。就哪怕是面對這空氣發獃,感受風吹拂過臉龐的氣息,我覺得也是沒有問題的。

活力小技巧:運動的多巴胺是萬能解藥

看到這裡,或許你覺得前兩個方式都不太好實現,自己確實對這些不感興趣。那最後我們只能上終極武器,自然就是運動啦!作為一個天天都不能缺少運動的我,運動話題其實我在少數派也分享了很多,這裡就不再詳細說了。

我始終認為運動是具有神奇效果的,它可以讓你在體驗過疼痛、忍耐後,還能帶給你歡樂的一件事情。同時它也是一項基本只有正反饋的活動,你只要稍微堅持,總會讓你收穫進步或者自信。

之所以說 運動是可以擺脫雜亂念頭、讓我們回歸放鬆狀態的方式,是因為我在這幾年的運動過程中發現,當我們處在運動當下時,是沒有精力思考其他事情的。不管是什麼運動,都可以 讓我們在運動的當下集中注意力

比如做力量訓練時,需要集中注意力感受起重瞬間的發力感,需要去克服一次次的力竭狀態;再或者各種球類運動,打桌球時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觀察球的走向和迎接球的握拍策略等等。這些都占據了我們當下的注意力,從而無從顧及其他。

圖源 freepik.com

有的朋友可能會說「沒有啊,我做運動的時候也可以想其他事情」。當然,你要是想考慮其他事情那肯定是可以想的,但是你有觀察過嗎,在運動過程中如果你在想其他事情,會發現運動的時間過得非常快,快到你都感受不到身體在運動時的「痛苦」,這就會導致當下的運動效果效率大減。你沒有體會到那種「酣暢淋漓」。

當我們投入到運動中時,專注度是最高的,它會感受到你身體在付出的每一份努力,包括酸痛和發力感。這也是為什麼運動是讓我們能盡情釋放壓力、釋放煩惱並享受過程的一種方式。但由於運動時對空間有一些要求,所以大家儘可能地將運動方式安排到一個合適自己的頻率即可,不要刻意追求頻次。

總結:停止跟開始同樣重要

前幾天看《毛雪汪》的時候,雪琴抽到了個超難問題卡「既然人生註定是短暫的,你為什麼還要活這一生?」

我覺得這個問題其實沒有答案,人生的過程其實就是為了讓我們感受生活,感受人生,感受活著。不考慮各種因素的話,我希望大家都能讓自己在這段旅程中,在合適的時間或地點,停下來看看周圍,看看自己。

畢竟我們不能只學會「什麼時候開始」,也要清楚自己「何時需要停下」,我覺得這些都是很重要的。停下來,就有更多空間去感受或者接受起伏,去梳理混亂。如果你沒有給自己停下來的機會,你會被各種混亂、自己單方面判定的「自己不行」而產生的罪惡感牽著鼻子走。

所以,在感覺到不對的時候,學會跟自己說「停下來,休息一下吧」。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81257?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胖魚要進步

責編:Lotta

題圖來自 Unsplash@miabaker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f73478f0903e5b46f5f0cd60f0b3dc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