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 《墨家學派研究》《兵家學派研究》接力上市

2023-09-07     商務印書館

原標題: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 | 《墨家學派研究》《兵家學派研究》接力上市

《墨家學派研究》

「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書目

楊武金

ISBN 978-7-100-21133-8

定價:99.00元

商務印書館2022年11月版

內容簡介

《墨家學派研究》堪稱墨學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書主要研究墨家學派的源流、基本思想特徵、基本學術價值、與儒家學派的對立與論爭、內部的分歧與分離、學派的衰落及其原因、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的地位、對中國古代學術思想的影響等。作者章節安排合理豐富,論述邏輯嚴謹清晰,語言曉易明白,論理循循善誘,是拿起來就不想放下的一本佳作。

作者簡介

楊武金,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邏輯學。主要學術著作有:《墨經邏輯研究》《邏輯和批判性思維》《辯證法的邏輯基礎》;主編《邏輯思維能力與素養》;譯著有:《邏輯的力量》《邏輯學是什麼》《皮爾士和劉易斯的歸納理論》。

《兵家學派研究》

「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書目

黃朴民、魏鴻、熊劍平

ISBN 978-7-100-22413-0

定價:99.00元

商務印書館2023年6月版

內容簡介

縱覽古今兵家文化,體味中華文明賡續!本書系「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書目之一,重點考察了中國古代兵家學派的發展情況,為讀者全景式呈現了跨越三千年的兵學文化發展史。全書共分為3編15章。其中「上編」與「中編」以兵家發展的歷史脈絡與順序為經,以兵家主要代表人物、重要著作、學術思想體系為緯展開論述;「下編」則是對兵家學派幾個重要學術問題的專題性討論。作者從歷史學、軍事學、文獻學、哲學多學科相結合的視角切入,致力於就中國古代兵家學派發展的時代背景、文化淵源、基本內涵、演變軌跡、主要特徵、表現形式、重要地位、歷史影響與當代啟示等加以全景式回顧與總結,就兵家學派自身演生的歷史邏輯與內在理路著墨,梳理與總結中國古代兵家文化的主要成就與重要地位,揭示了中國古代兵家的基本特徵,並闡釋其文化意義。

作者簡介

黃朴民,歷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長期從事中國古代軍事史、戰爭史研究,代表性專著有《春秋軍事史》《孫子評傳》《何休評傳》《大一統:中國歷代統一戰略研究》《刀劍書寫的永恆:中國傳統軍事文化散論》等。

魏鴻,歷史學博士,原軍事科學院副研究員,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三部特約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史、古典軍事文獻學研究。

熊劍平,歷史學博士,國防科技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古代軍事史研究。

《墨家學派研究》《兵家學派研究》書影

《墨家學派研究》序

墨子是中國先秦時代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軍事家與社會活動家。由他所創立的墨家學派,與儒學並稱為「顯學」。《韓非子·顯學》說:「世之顯學,儒墨也。」秦漢以後,儒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打壓墨學,墨學被迫淪為冷門絕學。但墨學深蘊科學人文精神,依然在民族文化中浸潤默化,在現代世界全球化浪潮澎湃的今日,墨學因具有與西方現代文化聯通接軌精粹意涵,迎來復興重振的機遇,乃是勢之必至,理所固然。

史籍記載,墨子早年學儒,發覺儒學存在弊端,奮然創說,起而建構弘闊博大,系統深刻的墨學義理。墨儒兩家,談「仁」說「愛」,但儒墨「仁」「愛」,有本質不同。儒家代表貴族帝王利益,主張「親親尊尊」,親近血緣關係近的人,尊敬地位顯赫的貴族。墨學的仁愛觀,代表「農與工肆之人」的利益,強調平等關愛人類,論證愛的整體性、普遍性、窮盡性、交互性與平等性,兼愛是墨家的理想願望與奮鬥目標,在今天依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和未來價值,亟須大力研究弘揚。

墨家學者大多從事生產勞動與科學實踐,並從中概括總結、升華提煉各門科學知識。墨學發展的巔峰成果《墨經》,是天下第一奇書、「微型百科」,包括光學、力學、機械學、算數學、物理學、幾何學、邏輯學、哲學、政治學、經濟學、倫理學、生理學、心理學、軍事學等諸多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胡適說,墨者是偉大的科學家、邏輯學家與哲學家,是高度發展的科學方法的創始人。墨家的科學精神,與現代國家文化建設戰略高度契合,有內在的關聯性和本質的同一性,極富借鑑價值。

武金治學嚴謹,刻苦鑽研,多次在我開設的《墨學與中國文化》《中國邏輯史》《墨經導讀》等課堂上認真聽講,在職攻讀我指導的博士研究生,完成博士論文《墨經邏輯研究》,被評價為優秀。該論文後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獲中國邏輯學會優秀成果獎、金岳霖學術獎、中國墨子學會優秀成果獎,在海外行銷英文版與波斯文版。參加《墨經正讀》《墨學與現代文化》寫作,從墨家邏輯哲學研究,擴展到全部墨學研究,論著頗豐,在貴陽孔學堂主持了「墨學核心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等課題研究,並得到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資助。學有所成,碩果纍纍,在學術界有重要影響。

武金新著《墨家學派研究》,全面探討墨學的豐富意蘊與科學價值,系統深刻,精彩紛呈,對墨學的深入研究、弘揚普及,多有啟迪,故樂於向廣大讀者推薦,在閱讀中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智慧與精粹內涵。

孫中原

2022年5月14日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兵家學派研究》序

黃朴民、魏鴻、熊劍平三位同志所著《兵家學派研究》令人耳目一新。新就新在,這個題目是學術史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新就新在,他們三位同志在對中國古典兵學長期研究的基礎上,勇敢地創新,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新的觀點,這是值得讚許的,也是令人欽佩的。

所謂「兵學」,就是戰爭學、軍事學;所謂「兵家」,就是從事兵學理論研究和指導戰爭實踐的人物。研究兵學,首先要明確它的邏輯起點。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是我們研究戰爭問題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根據恩格斯的觀點,研究戰爭要從國家開始。與氏族組織相比,國家有兩個特徵,一是按地區而非血緣劃分國民,二是設立公共權力,並為此向國民徵稅。毛主席也明確地指出,戰爭是階級社會的必然產物,是解決階級、民族、國家、政治集團之間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最高鬥爭方式。恩格斯和毛主席的觀點是一致的,我們必須遵循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研究戰爭。在中國,夏朝的建立標誌著國家的產生,這是我們研究戰爭的邏輯起點。

但是,兵學卻並不因國家的建立而自然產生。在夏商西周長達兩千多年的歷史裡,只是孕育了兵學的一些因素,並未形成作為觀念形態的兵學,也不曾產生成熟意義上的兵家。直到春秋時代,才產生了中國史上也是世界史上的第一部兵學著作——《孫子兵法》,而《孫子兵法》的誕生,也標誌著兵家作為一個實踐型的思想學派登上歷史舞台。因為這個時代是從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的大變革、大動盪、大改組的時代,產生了新興的地主階級、新的生產關係,因此也就產生了新的作戰方式,所謂「出奇設伏,變詐之兵並作」。據宋人胡安國《春秋提要》,春秋時代發生的「侵」(潛師掠境)、「伐」(聲罪致討)、「戰」(兩軍相接)等各種類型的作戰多達數百次。戰爭頻發,百家爭鳴,共同促進了兵學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兵家輩出,兵學出現了第一個高峰。《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在西漢劉向、劉歆父子圖書分類和學術梳理的基礎上,將先秦至西漢中期的兵書劃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兵技巧家」四大類,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兵家學派做學術上的分類,也是對中國兵學第一次發展高峰的系統總結。

自《漢書·藝文志》之後,對兵學以及兵家學派的研究並沒有大的發展,反而逐漸走向寂寥。箇中原因,大體上說,一是由於中國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延續,沒有產生新的生產方式、新的階級,基本上處於以農耕文化為主體的大環境當中。反映在軍事上,儘管在作戰方式、戰術戰法、武器裝備等方面有些發展變化,但是,並沒有達到戰爭形態變化的程度。二是從封建王朝本身來說,為了控制國家政權,使「民不知兵」,對軍事嚴密控制,兵書往往成為統治階級甚至皇帝本人的鴻寶秘書,兵書中的某些部類甚至長期被封禁。加上「重文輕武」等原因,「兵」雖然一直是歷朝歷代的「國之大事」,但兵學卻並非顯學,很少有人願意去觸碰它、研究它。這也導致我們今天的兵學研究基礎薄弱,困難很多,而要對兵家學派做系統論述,就更非易事。

可喜的是,黃朴民、魏鴻、熊劍平三位同志勇敢地走出了這一步,充分地評價了中國古典兵學的特徵,提出了很多有益的看法和重要的觀點。比如,書中對先秦兵家轉型問題的論述,提出,孫子代表的兵家在戰爭觀念上的變革,實現了兵學思想本質性的飛躍。這是很正確的,抓住了問題的關鍵。書中對孫子思想體系的論述也很精當。比如,將孫子的戰爭觀念概括為「『慎戰』『重戰』『備戰』『善戰』相併舉」,既全面又深刻。孫子既重視戰爭,又主張慎戰,把「伐謀」「伐交」等政治、外交手段置於「伐兵」「攻城」等戰爭手段之前。而且要求做兩手準備,政治和軍事要交相為用。戰爭之前,要「先為不可勝」,做好充分戰備,所謂「勝兵先勝而後求戰」。如果不得不戰,則要以強大的軍威進攻速勝,「夫霸王之兵,伐大國,則其眾不得聚;威加於敵,則其交不得合」,這些戰爭觀念既符合孫子時代新興勢力的要求,也與中國儒家文化、農耕文化的思想一以貫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兵家學派研究》這本書,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可貴之處,就是從哲學的高度分析中國古典兵家和兵學,揭示了中國古典兵學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特徵。作者將中國古典兵學的戰略思維概括為「辯證能動的思維方法」,對其內容、表現、實質和特點進行了全面論述,在對《孫子兵法》戰略思維的分析中,又總結為兩點論與重點論,既有綜合系統的全局意識,又有突出關鍵的重點意識,深合辯證法的基本原理。

中國古代兵家與兵學的特點,在中西比較中才能愈見真切。本書專辟一章,在比較視野下探討中西軍事學術。以西方軍事學為參照,中國古典兵學重宏觀、重綜合、重整體的特徵被勾勒得尤為鮮明。對於東西方軍事學術在戰爭觀念、作戰指導原則上的異同,作者也做了深入細緻的分析,鞭辟入裡,發人深思。這些研究不僅有益於學術,而且有益於現實;不僅有益於中國,而且有益於世界。

因此,我願意向廣大讀者推薦《兵家學派研究》這本書。

是為序。

吳如嵩

2023年5月

「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已出書目

《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是在匡亞明先生主編的《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基礎上,對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史上以傑出思想家為核心的不同學術集群的研究,是對色彩斑斕的中國古代學術思想歷史畫卷中最具特色的「面」的呈現與「線」的尋繹。中國古代學術傳統的源流色彩極濃,學術的承祧與變異形成的內在張力是推進學術發展的重要動因,學派間的爭鳴競辯、激盪互動及不同學派的因革損益、意脈賡續,書寫了中國古代色彩斑斕的學術發展史。因此,對各個學派進行分別研究,明乎學派源流統緒,梳理流變過程,呈現其戛戛獨造的學術風采,分析其對於中國學術思想發展的價值,厘定其地位,對於揭示中國古代學術思想因革發展機制,推進中國學術史研究具有重要意義。這是組織編撰《中國學術流派研究叢書》的根本動因。本叢書首輯30種,由南京大學周群教授主編,各學派研究的知名專家撰著,將於2028年前出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f4aab724bef7801224c4433c4d7babe.html







閱讀非洲

2024-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