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聞探索大會召開,產學界專家共話技術創新賦能社會發展

2023-12-26     鋅財經

原標題:新浪新聞探索大會召開,產學界專家共話技術創新賦能社會發展

12月20日,由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微博、新浪新聞主辦的「數字力量,探索無穹」2023探索大會在北京拉開帷幕。本屆大會匯聚國家院士、專家學者、企業家等產學界領軍人物,圍繞數位技術賦能社會經濟發展、AI大模型前沿趨勢展開分享與探討,嘉賓們聚焦技術創新、數實融合、大模型發展等議題,剖析技術變革發展脈絡,解讀技術賦能產業發展新圖景,為行業提供有價值的思考與判斷。

技術創新釋放增長動能

中國網際網路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陳家春在致辭中表示,科技創新是第一動力,是催生新發展動能的動力源泉、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堅實保障,也是塑造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的重要基礎。陳家春指出,要堅持創新引領,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人工智慧等未來產業,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網際網路行業的力量。

探索無「穹」的精神內核,是文明進步的源動力。現場通過AI數字人技術,微博COO、新浪移動CEO、新浪AI媒體研究院院長王巍向人工智慧之父圖靈發問,展現了一場歷史與現實的穿越對話,揭示數位技術帶來的巨變以及人類探索精神的意義。

數位技術是數字經濟的核心力量,而數據存儲又是數位技術的核心引擎。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推動中國數據存儲產業走向世界》的演講中指出:「高質量發展國產數據存儲產業,帶動整個產業鏈協同發展。打造我國的數據存儲產業成為中國IT產業繼 5G 後的一張全球新名片。」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在《管理經濟波動,保持長期增長》主題分享中表示:「面對科技『卡脖子』問題,我們要繼續保持開放,我要對更多的人開放,我要對更多的產業開放,我要對更多的企業開放。我們的產業、企業也要繼續保持開放的心態,在國際競爭中,去培養創新能力,通過學習引進、消化吸收去培養我們的創新能力。」

「建立以本土企業,本土力量為主導的創新體系、產業體系和經濟體系,這是我們發展的體系基礎。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單純搞引進、消化、吸收,對外開放把大量的外國企業引進來,這些還要做,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建立中國自己的體系。大力提升企業創新能力,以積極的投資實現高速度高質量協同發展。」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東表示,在數字經濟的推動下,中國經濟已經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華為公司副總裁、華為雲中國區總裁張修征表示:「數字科技的發展要有幾個驅動力,第一個是基礎研究,這是根基推動力;第二是應用創新,通過創新來滋補回饋基礎研究;第三產業生態,要堅定不移的打造可持續發展的計算生態」。

百度集團資深副總裁、大健康事業群組總裁何明科在分享中表示:「在大模型時代我們通過兩年積累,給大家帶來三個比較有特色的創新實踐。第一個是科普,第二個是分級診療和普惠醫療,第三個藥企賦能創新。正好對應中國人說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科普部分,立功就是分級診療,普惠醫療部分,立言幫助藥企產生新的產品,是指創新部分。」

獵豹移動董事長兼CEO、獵戶星空董事長傅盛在《企業如何進行AI創新》分享中表示:「2024 年將是 AI 大模型應用的浪潮年,一定會出現很多沒有出現過的應用,實現效率的提升,實現生產力的變革。」

集度CEO、極越CEO 夏一平表示:「未來汽車的OS,就是大模型。大模型將重新定義汽車,車將具備思考能力、策略能力。這就像給汽車配備了超級聰明的大腦,可以理解、分析周圍的情況,充分理解人類的自然語言,並具備非常強的學習能力,不斷疊代成長。大模型上車,汽車將從簡單的交通工具,變成人們的AI助手,默契的出行夥伴。」

數實融合加速產業變革

當技術創新的引擎加速運轉,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大勢所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諮詢研究院院長、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理事長潘教峰認為:「數實融合賦能產業系統性變革,它促進生產要素的增加、消除信息的不對稱性,還塑造了一個「人機物』三元融合的新形態,使機器與人的能力交互融合,實現生產力的躍升。」

復旦大學特聘教授、CCF/CAAI Fellow王曉陽在《「用數據說話」-大數據與大模型》主題分享中認為,新的大模型出現,新的人工智慧手段出現,使得我們在數字經濟這一塊能夠有很大發展。數位技術賦能實體經濟,數位技術本身同樣可以用人工智慧方式來賦能,來加速。比如在數據分析方面期望「數據』能「說話』。

數實融合同樣對投資行業有著較強的牽引性。洪泰基金創始合伙人、董事長盛希泰在《數字時代下的產業變革與資本重塑》的演講中表示:「科學技術是主菜,資本是佐料,主菜再好如果沒有油鹽醬醋是不能吃的。大家看生成式人工智慧很可怕,安全性還是發展哪個重要,碳基和矽基之爭沒有答案,狂奔的進程只會越來越加速前進。」

遠東控股集團資深合伙人、遠東電氣董事長兼總經理蔣承宏在分享中表示:「科技革命往往是帶動人類未來發展的重要變量.從製造業這樣一個傳統領域去理解未來數字化變革時代,我們需要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的變革,而這個過程的關鍵是「人』。」

去哪兒副總裁任芬在分享中表示:「數位技術會填平地域的鴻溝,幫助更多小城市的年輕人走出來,去探索廣闊的世界。當下非常有意思旅遊消費新場景,它與數字的賦能也是分不開的,那就是在大數據的推送之下,越來越多的小機場城市正在成為遊客出行新的選擇。」

大模型滲透千行百業

伴隨著大模型、生成式AI的爆髮式崛起,其創造力和顛覆力正在被各行各業廣泛感知和體驗,交通、醫療、金融、娛樂、傳媒等迎來縱深變革。

哈爾濱工業大學計算學部長聘教授、自然語言處理研究所副所長、社會計算與信息檢索研究中心主任秦兵表示:「人工智慧要和更多學科需要進行交叉,然後進行更深入的融入。同時,還要關注融合中的價值觀體系,在不同問題檢測時候,有哪些不同的維度,這種適應性以及體系框架是值得探索的。」

微博COO、新浪移動CEO、新浪AI媒體研究院院長王巍以傳播行業作為案例,分享了大模型賦能千行百業的全新格局。王巍表示:「AI 創業者、從業者已經站在了時代的潮頭,希望我們一起在這樣一個 Al 科技的奇點共同努力,擁抱大語言模型,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貢獻我們的力量。」

微軟(中國)首席技術官韋青認為:「什麼樣的數據帶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人類如何成為機器的主人,如何教機器讓它跟進你的價值觀,這反而是我們的任務,我們的職責。」

智譜AI COO張帆 在分享中表達:「今天的企業在落地大模型上應該從整體來思考2023 年可能是一個模型為王的時代,所以大家只看一些參數,看一些榜單。2024 年一定是落地為王,商業價值為王的時代,大家都會關注模型怎麼轉化為用戶價值,商業價值。」

潞晨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TO卞正達在分享中認為:「Colossal-Al框架主要的設計思路,包括高效內層管理系統、N 維並行系統、低延遲推理系統利用高性能分布式的算法,去幫助企業落地大模型,也幫助他們去實現降本增效。」

「隨著大模型的全面爆發,Al 發展進入光速車道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浪潮下,人類文明已然站上變革的十字路口,機遇與挑戰並存。」本次大會主持人人工智慧學者、中國計算機學會科學普及工作委員會執行委員高慶一也就AI大模型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在「AI時代,中國大模型創新探索」的圓桌對話中,嘉賓們圍繞中國大模型的機遇、痛點與破局之道展開思想碰撞和交流研討。

新智元創始人&CEO楊靜表示:「很多的創業公司都面對算力緊缺和算力荒,這是百模大戰的瓶頸,就像網際網路的瓶頸在後廠村,大模型的瓶頸就在算力這方面,算力的確是大模型發展的驅動力」;百川智能技術聯創陳煒鵬表示:「未來AI爆發出來的機會,一定是圍繞著AI新的特性去創造的。其實我們應該更多去思考AI這個技術帶來什麼樣的新的可能性。圍繞這個可能性,我覺得構建我們的產品,或者構建我們未來的商業模式」;商湯科技數字文娛事業部總經理欒青表示:「整個大模型實際上是一個應用場景和行業非常廣泛的作業系統,它必將不是單一的應用,也不是單一的一種體驗。相信會有非常多的企業、行業,都會在這個方向上達到一個體驗到效率的疊代和更新,可能行業中的很多算法都要被重做一遍」 ;藍馳創投投資合伙人石建平認為:「當前世界分為兩種路徑,其一就是更大參數匹配更高質量的數據集,讓模型湧現出其他能力;另外一個路徑是探索如何用更高質量、更小的模型達到近似能力」。

如今,數位技術正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和思維方式,催生新的商業模式、社會需求和價值觀念,成為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增長極,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帶來巨大變革。站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起點,2023探索大會深入探討數位技術與產業融合面臨的挑戰與機遇,解碼科技創新賦能社會發展的新模式、新路徑,持續碰撞點亮未來的創新火花,為探索技術發展、推動數實融合等貢獻一份「微博之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f45e5ddb7644b619257f90f8d50c8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