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宜賓化學纖維廠籌備剪彩。
歷史現場
1984年9月1日,由國家投資1.8億元的宜賓化纖廠基建工程破土動工,在宜賓市南岸鄉舉行奠基儀式。
事件回溯
宜賓化學纖維廠,1999年改為宜賓絲麗雅集團有限公司。興建於1983年,位於南岸,是在原宜賓東方紅化工廠舊址上興建,另將宜賓地區磚瓦廠改作生活區,占地80萬平方米。
1980年,以生產粘膠絲和棉漿粕為主導產品正式立項。其時,企業名稱為宜賓人造絲廠,後改為宜賓化學纖維廠。工程概算投資2億元,設計生產能力為粘膠長絲3000噸/年,棉漿粕1.8萬噸/年。
事件延伸
宜賓化纖廠於1987年12月25日投入生產,當年12月30日試生產,取得一次性成功。生產出人造絲產品,是四川省重點建設工程之一,是西南地區唯一生產粘膠長絲企業。因廠址在三江匯合的長江南岸,其時,企業商標定名為「川江牌」。
1984年10月19日,年產18000噸棉漿粕立項,1986年6月1日正式開工。1990年4月試生產成功。
1987年8月4日,年產1000噸粘膠人造長絲續建工程立項,1998年3月完成初步設計,1990年底工程竣工,企業粘膠人造絲年產量增至3000噸規模。
試生產後,由於工程建設投資較大,企業流動資金缺乏,生產所需的原、燃材料等無力購買,被迫兩次停產。加之企業剛投入生產,準備不充分,職工素質不高,技術力量薄弱,規章制度不健全,市場環境不景氣等因素,企業連續三年累計虧損2296.25萬元,生產經營步履維艱。
1990年3月30日,由四川省紡織廳和宜賓地區行署成立了治理整頓領導小組,開展對公司進行治理整頓,逐步恢復生產,為企業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1991—1995年該廠由亂到治,走出低谷,擺脫困境,實現扭虧為盈,成為振興發展的重要階段。1991年經濟效益穩步提高,1992年生產粘膠長絲2561噸、棉漿粕8056噸,比1991年同期分別增長6%和32%,實現工業產值8859萬元,銷售收入9758萬元,利稅1254萬元。同年,企業在全國紡織原料市場集散地浙江餘杭,設立對外窗口,收集、了解國內外化纖市場的變化和需求。
1999年改制更名為宜賓絲麗雅集團有限公司。
2000年,宜賓絲麗雅集團公司占地1200畝,有員工10000餘人,其中各類專業人員419人。是西南地區唯一粘膠長絲生產企業。
公司建立了科研中心、實驗中心、設計中心等研究開發機構,注重產品升級換代,由過去單一品種發展為上百餘個品種。為整合產業鏈資源配置,培育出世界規模最大的台商合資惠美線業有限公司,設立了民營資本企業信雅股份有限公司、熱源實業有限公司、雅祥商貿有限責任公司、紙製品有限公司等,使公司成為綜合性的大型企業集團。
公司經過不斷的技術改造,粘膠長絲已從3000噸/年、棉漿粕18000噸/年的規模發展到年產維卡纖維(粘膠長絲)6萬噸、棉漿粕4.5萬噸的能力。維卡生產規模居全球同行業第一。1999年公司取得自營出口經營權,產品已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公司開發出的雅菲特、抗菌絲、增白絲、幻彩絲等一系列高、特、新產品,打開了歐美化纖高品質市場,占國際市場15%的份額。
目前,企業構建了鹽坪壩紡織工業園區,打造了以「生物基纖維材料」產業為根基,以「循環經濟」產業和「新興生物」產業為戰略一元,以地產和貿易為輔助一元的「一基二元」產業集群。
公司建立了「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和「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並被確認為「國家級創新型企業」「國家級循環經濟試點企業」和「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企業現已擁有100餘項國際領先技術,200餘項國內領先技術和100餘項自主智慧財產權,是行業20多項高新技術群及產品標準的提出者和創建者。企業建立了遍布北美、東歐、韓國、日本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營銷網絡,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保持在33%以上,國際市場占有率保持在25%以上,出口量占銷售總量的50%左右。
企業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高科技示範項目」「國家火炬計劃項目」「中國專利金獎」「中國出口名牌」「中國名盤」「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國家創新型企業」「全國守合同重信用單位」「全國勞動關係和諧企業」「全國廠務公開先進企業」「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集體」「全國紡織科技型企業」等榮譽,並通過了1S09001:2015標準質量體系認證,IS014001:2015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和瑞士環保紡織Oeko-TexStandard.100等標準認證。
絲麗雅致力於用領先的科技和創新的管理引領行業發展,創造「美麗、魅力、快樂」的產品與服務,加快成為國際一流的生物基材料產業集團,打造世界的絲麗雅。
本文由李欣嶺 宜賓日報記者 陳根 整理
(本文史料內容由中共宜賓市委黨史研究室 宜賓市地方志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