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凍?後勤不利?。。德軍莫斯科城下敗北諸多原因評析

2022-07-07     榮華之武器堂

原標題:天寒地凍?後勤不利?。。德軍莫斯科城下敗北諸多原因評析

引子:莫斯科戰役的失敗是東線德軍遭受的第一場失敗,也是最慘重的一場失敗。根據德軍戰時統計,截止到1942年3月,德軍共損失兵員90萬人,戰馬18萬匹,摩托車7400輛,裝甲車輛2300輛。整個東線德軍缺額62.5萬人,缺少步槍2.8萬支、機槍1.4萬挺、反坦克炮7000門、火炮1900門。自從這場戰役後,德軍再也沒有恢復元氣,儘管在隨後的2年中還是掌握了一定的主動權。分析這場戰役德軍失敗的原因,無疑對了解德國整個戰爭失敗具有很大價值。不過遺憾的是,至今這個仍是諸多史學界尚存爭議的「無蓋之棺」。筆者根據自己手頭的一些資料,力求找出真正原因,歡迎各位評點。

觀點一:希特勒沒有聽從前線將帥們的建議,在1941年夏季將第2坦克集群南調烏克蘭作戰,喪失了進攻莫斯科的戰機。

在戰後許多德軍將帥的回憶錄中,都持這一說法,例如維爾納-豪普特曼在其所著《基輔會戰》一書中寫道:「8月21日的指令將德軍引上了『通向基輔會戰的叉道』。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不得不根據這一指令全面變更兵力部署,以打一場人們迄今連想都未想過的會戰。

希特勒知道,他的這個指令使陸軍總司令部有關進軍莫斯科的所有安排都化成了泡影。因此,他故意將指令清楚地表明,他們僅僅是命令的接受者。他不僅僅簽署了這個為一般人所知曉的指令,而且還於8月22日為剛剛下達的指令制定了一個附本,並送達陸軍總司令部。該附本的中心意思是,必須將北方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目標放在首位,莫斯科僅處於次要地位。」

1941年10月德軍查看布良斯克方面軍損壞的T-34坦克

註:希特勒在1941年8月21日指令內容

陸軍於8月18日提出的關於東方戰局下一步作戰的建議,與我的意圖不符。

「我命令:

1. 冬季到來之前必須達到的最重要的目標,不是占領莫斯科,而是奪取克里木、頓涅茨河畔的工業區和煤礦區,切斷蘇軍來自高加索地區的石油補給。。。。。。

2. 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必須毫不遲延地利用由於我軍到達戈梅利-波切普一線而形成的極為罕見的有利態勢,以其內翼兵力實施一次協同作戰。此次作戰的目的是,不僅通過第6集團軍單獨實施的進攻將蘇第5集團軍趕過第聶伯河,而且還要在該部敵軍突破傑斯納河-科諾托普-蘇拉河一線之前,將其殲滅,這樣,就可以使南方集團軍群在第聶伯河中游以東地區站住腳,並保障其中央和左翼部隊繼續向羅斯托夫-哈爾科夫方向實施突擊。

3. 中央集團軍群不必顧及以後的作戰問題,要派出較多兵力以達成殲滅第5集團軍之目的, 同時又能夠在兵力較少的情況下擊敗敵人對戰線中央的進攻。。。。。。」

關於這一點,筆者認為德軍南調本身並無錯誤,雖然在戰術上德軍有未在8月底調回坦2集群進攻莫斯科的一大失誤,但南下行動從戰略全局看仍需肯定,而且這其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德軍將領極力反對南下,以至於發生坦2集群不願南下合圍羅斯拉夫爾進行敷衍,中央集團軍群削減坦2集群兵力以阻礙南下等事件,從而使得德軍南下行動拖延近2個月。這個事情具體是7月16日攻占斯摩棱斯克後,希特勒命令坦2 集群應在7月下旬南下,向戈梅爾進攻,目的在於迫使蘇第5集團軍後撤,以縮短中央集團軍群右翼戰線和南方集團軍群左翼戰線,可以使中央集團軍群早日解除右翼威脅並不失時機進攻莫斯科。可惜的是,坦2集群的司令古德里安卻認為希特勒是貪圖殲滅戈梅爾的8-10個師的蘇軍,所以不願南下,只是包圍了羅斯拉夫爾的蘇軍以做敷衍,結果一直被拖到8月8日。而在此之後,德軍統帥部與戰地將帥就進攻莫斯科還是基輔進行了討論。由於此時南方集團軍群在第聶伯河下游進攻暫時無法繼續前進,隨後經過修整以及希特勒一再命令下,8月15日坦2集群和第2集團軍向戈梅爾開始進攻,8月19日占領戈梅爾,8月20日坦2集群停止進攻,準備進攻莫斯科。8月25日迫使蘇軍第5集團軍撤出了科羅斯堅地域。

此時,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右翼戰線縮短了200千米,南方集團軍群戰線也縮短了200千米並在9月2日奪取了第聶伯河北岸幾個橋頭堡。應該說此時德軍南下行動基本目的已經達到。

所以,德軍將領全盤否定南下行動並將莫斯科戰役失敗全部歸於希特勒的指揮無能是片面的。

基輔防禦戰役

觀點二:泥濘問題

英國軍事歷史學家富勒在他的著作《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寫道:「有充分證據可以認為,拯救莫斯科的不是俄國人的抵抗,不管這種抵抗如何強大。。。而是泥濘,使德國運輸車輛在前線動彈不得」。二德軍將領庫特-馮-蒂佩爾斯基希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中也重複了這一論斷:「。。。步兵在泥濘中一步一滑,每門大炮得用許多馬隊來拉才能前進。所有車輛都陷在泥坑裡,一直陷到車軸部分。甚至牽引機動起來也十分困難。不過幾天,很大一部分重炮就動彈不得了。一片泥濘的時期到了。沿公路運動已不可能,泥濘粘住了腳,粘住了獸蹄,粘住了馬車和汽車的車輪。甚至所謂的公路,也不能通行。進攻停下來了。。。」應該說,泥濘的到來確實給德軍帶來了極大的煩惱,它使德軍裝甲、摩托化部隊喪失了機動性,每小時僅以幾千米的速度推進,大量作戰物資無法有效運抵前線。不過需要說明的是,蘇聯的秋季泥濘是每年都有的、具有周期性的自然現象,並非是無法預料和無法防範的突發性因素。

在德軍的「巴巴羅薩」計劃中,將10月1日定為蘇聯秋季泥濘季節開始和德軍停止進攻時間。實際上,當年真正泥濘季節開始在10月中旬,遲於往年,而且歷時也僅僅半個月,也就是說,泥濘並沒有為難德軍,相反卻給予了德軍更多的時間。而且,這一情形在蘇軍中也同樣存在,甚至於,由於機動車輛和馬匹的缺乏,蘇軍的機動性和運輸情形更不如德軍,大大增加了後勤供應的難度;然而,泥濘並沒有使蘇軍失敗,因而這個觀點站不住腳。

德軍陷入泥濘中的汽車

觀點三:後勤供應問題

這個問題許多學者都談及並認為是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實事求是的說,德軍當時後勤供應問題確實很嚴重,表現在:

由於蘇軍在撤退時的破壞,使得德軍繳獲的蘇軍火車數量極少,而蘇聯鐵軌又與德國規格不同,無法為德國所用。德國機車由於改軌工作緩慢,運輸量因鐵路缺乏而大大降低,中央集團軍群在莫斯科戰役中,每天僅能得到16列火車運送的補給物資,約是需要量的一半。德國的機車不適合在蘇聯使用,它們只能使用德國燃料或者德國煤與頓涅茨煤的混合燃料,也不能抵禦嚴寒。據統計,在1941年冬天,一度有80%的德國機車無法開動,許多河流上的鐵路橋被毀,致使德軍的食品、彈藥、冬裝及其他物資都大量堆積於德國邊境無法東運。

德軍在法國之戰中繳獲了大量法國車輛裝備自己,不過這些車輛質量相對低劣。到了1941年11月19日,東線德軍50萬輛卡車中30%已經無法使用,40%需要大修或者全面檢測,可使用的只有30%。

開戰之初,德軍只準備了3個月的汽油儲備和1個月的柴油儲備,及至莫斯科戰役時,燃料儲備已經耗盡,只能靠生產出來的油料現炒現賣,雖然煉油部門生意興隆,可是燃料依舊供不應求。這個現象直接導致德軍裝甲部隊在進攻時只能出動部分兵力,不能有效支援步兵進攻。

除了上述外,德軍的彈藥與糧食供應也是問題多多。一些德軍前線將領反映,「在這個冰天雪地當中,所有的部隊都忍受著極困難的供應狀況。。。鐵路運輸補給的困難是與日俱增-這是一個主要難題,因為沒有燃料,卡車就無法前進。。。」。認為「俄軍有冬季作戰的訓練和裝備,而我們卻完全沒有」。從這一系列情況來看,德軍後勤供應卻是遇到了比較大的困難。

但是,德軍後勤補給困難的情形不是此時才開始發生的。早在7月23日,第2坦克集群就開始缺乏彈藥,因為彈藥要從450千米以外地方運來;而到了基輔戰役,第2坦克集群後勤供應變得更為緊張,補給要從700多千米外的火車站運來,而且由於下雨泥濘,更增加了困難。不過德軍依舊在泥濘中又推進470餘千米而無恙(即補給線長達1200千米並取得一場大殲滅戰的勝利),而莫斯科戰役德軍補給線還沒這麼長。此外,必須注意的是,即使在德軍補給最困難的莫斯科一戰,德軍補給也未差到足以決定一場戰役勝負的程度。

事實上,莫斯科戰役前,德軍已經為東線部隊修建了2000座公路橋和400多座鐵路橋,修復了約2.9萬千米鐵路,其中有1.6萬千米在改建後已經合乎德國軌距規格。德軍彈藥固然缺乏,但卻是仍然勉強夠用。運到戰地的麵包等德國糧食雖少,但1941年德國到處豐收和蘇軍撤退時來不及燒毀而被德軍奪得的糧庫為數不少,德軍食物還是足夠的。比如第2坦克集群控制下的奧廖爾就有可以維持到1942年3月的存糧。運輸工具雖然缺乏,但德軍依舊能夠堅持進攻,直到12月初遭到蘇軍反攻才停止,這證明儘管德軍補給極其困難,但未到山窮水盡的地步,所以部隊依然有戰鬥力。根據統計,在1941年10月份,東線的軍一共得到1860列物資,相當於需求量的81%;11月份為1701列,相當於需求量的77%;而12月份只有1643列,在1942年1月份則為1420列。

筆者認為德軍後勤供應既然能在12月6日之前維持進攻需要,在此之後如果節約使用彈藥的話,理應可以保證防禦的需要。退一步講,即便德軍能將堆積在車站的物資立即運抵前線,使德軍無衣食之憂,但依然會遭到失敗。因為德軍沒有可以抗擊蘇軍反攻的預備隊、缺少可供推進的坦克、更缺乏充足的燃料,這些本身已經超出了德國所能負荷的限度。

莫斯科地區人們在挖戰壕

需要說明的是,蘇軍的情況更不如德軍。以蘇軍承擔重責的西方面軍來說,在防禦階段,方面軍和集團軍倉庫內幾種主要彈藥儲存量只有0.2-0.3個基數。前送條件極端困難,而且由於缺少汽車,鐵路運輸十分緊張。為了降低消耗,蘇軍在10月16日到12月6日,集團軍每日彈藥消耗限額規定為:輕武器0.02個基數、迫擊炮0.02-0.13個基數、火炮0.02-0.1個基數。進攻階段開始時,由於蘇軍的厲行節約和後方軍工生產的增加,其彈藥儲備已經達到2-3個基數,其中五分之四儲備在集團軍和師、團倉庫內。反攻開始後,蘇軍彈藥消耗越來越大然而軍工生產能力有限,彈藥供應量卻越來越少。在反攻階段的1942年1月中旬,同計劃供應量相比,西方面軍實際上只得到1%的82毫米迫擊炮彈、20-30%的炮彈;整個1月份,實際得到2.7%的50毫米迫擊炮彈、36%的120毫米迫擊炮彈、55%的82毫米迫擊炮彈、44%的炮彈。這個月中,方面軍只得到13車皮炮彈;而2月上旬,原計劃的316車皮一點也沒運到。火箭炮部隊因為缺乏彈藥不得不將部分火箭炮撤往後方。蘇軍甚至規定每門炮一晝夜只能消耗1-2發炮彈,而且是在進攻階段。主力的西方面軍尚且如此,其他方面軍更是可想而知了。

又如在朱可夫元帥的回憶錄中寫道:「每當我們被召回最高統帥部時,我們就央求最高統帥發給我們反坦克槍、ППЩ式自動步槍、10-15門反坦克炮和最低需要數量的炮彈和迫擊炮彈。我們把通過這種方式得到的一切,立即裝上汽車,運往最需要的集團軍」。

蘇軍反攻後,德軍補給並未改善,但還是最終擋住了蘇軍。如果德軍真是因為補給困難而失敗,自然也不可能在同樣情況下擋住對方攻勢,更不可能在此後不久重創甚至於打敗蘇軍許多部隊。由上可知,在後勤補給方面,雙方都存在很大困難,雖然德軍確實更困難一些,但並未嚴重影響到作戰。因此,僅以後勤供應問題而言,不能成為德軍失敗的主要原因。

1941年11月德軍坦克第3集群進攻莫斯科

觀點四:沒有將北方和南方集團軍群可調出兵力都集中於莫斯科方向,導致兵力不足,使得戰役失敗

這個觀點代表人物是德方中央集團軍群司令博克,應該說有一定道理,但依然不是最主要原因。

德軍進攻莫斯科確有兵力不足之憂,但是,如果將所能調集的兵力全部集中到中央集團軍群,勢必使北方和南方集團軍群實力大減,喪失助攻能力。何況,蘇軍也可以從與對方對峙的部隊中抽調兵力向莫斯科集中,而且還能獲得更大的兵力優勢。

另外,北方與南方集團軍群在有進攻實力情況下尚且被蘇軍打敗,如果將兵力抽調,豈不是更能給蘇軍有可乘之機?這必然會使中央集團軍群兩翼大感威脅而不得不調回兵力以維持戰線完整。

再者,當時南方與北方集團軍群已經向中央集團軍群抽調了10多個師的兵力,此時尚存60多個師,能夠調出的也就是10多個師;而在這其中,裝甲師全部調出也只有5個,坦克不足600輛,而這等於將整個東線裝甲力量全部集中起來。但是,且不說這增調的10多個師兵力遠不及蘇軍所能從南方、北方戰區調集的兵力,單單蘇軍集中於莫斯科準備用於反攻的2個預備集團軍兵力也大大超過了這10多個師,阻擊德軍不成問題。因此,德軍向莫斯科過多集中兵力是占不到便宜的,相反,它卻有可能使德軍過早將全部精銳消耗在莫斯科方向上,這會比莫斯科戰役輸得更慘!對於這點,朱可夫也認為,「至於談到暫時不進攻莫斯科和將部分兵力調到烏克蘭的問題。可以說,如果不進行這次戰役,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情況會更糟。因為在9月份用以填補西南方向上缺口的最高統帥部預備隊,在12月份反攻時可以在敵人中央集團軍群進攻莫斯科時用來向其側翼和後方實施猛烈的突擊」。

博克,1940年6月-1941年12月18日任中央集團軍群司令

連結-1941年10月1日蘇軍參戰序列

西方面軍:5.8萬人

第16集團軍:4個步兵師、4個炮兵團、1個反坦克炮兵團、1個坦克旅等

第19集團軍:5個步兵師、7個炮兵團、2個反坦克炮兵團等

第20集團軍:4個步兵師、3個炮兵團、2個反坦克炮兵團等

第22集團軍:6個步兵師、5個炮兵團等

第29集團軍:4個步兵師、1個獨立摩托化步兵旅、2個炮兵團等

第30集團軍:4個步兵師、2個炮兵團、1個反坦克炮兵團等

方面軍直屬部隊:1個近衛步兵師、2個步兵師、3個騎兵師、2個築壘地域、5個炮兵團、2個摩托化步兵師、3個坦克旅等

預備隊方面軍:44.8萬人

第24集團軍:6個步兵師、5個炮兵團、2個反坦克炮兵團、2個坦克旅等

第31集團軍:5個步兵師、2個獨立機炮營、2個炮兵團、2個反坦克炮兵團等

第32集團軍:4個步兵師、2個炮兵團、1個反坦克炮兵團等

第33集團軍:5個步兵師、2個反坦克炮兵團等

第43集團軍:4個步兵師、3個炮兵團、3個反坦克炮兵團、2個坦克旅等

第49集團軍:4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1個炮兵團等

方面軍直屬部隊:3個炮兵團、1個坦克旅等

布良斯克方面軍:24.4萬人

第3集團軍:5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2個炮兵團等

第13集團軍:7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4個炮兵團、1個坦克旅、1個獨立坦克營等

第50集團軍:7個步兵師、2個炮兵團、1個反坦克炮兵團1個坦克師等

葉爾馬科夫作戰集群:1個近衛步兵師、2個步兵師、1個近衛騎兵師、1個騎兵師、3個炮兵團、1個反坦克炮兵團、2個坦克旅、1個獨立坦克營等

方面軍直屬部隊:1個近衛步兵師、2個步兵師、4個炮兵團、1個反坦克炮兵團、1個坦克旅、2個獨立坦克營等

1941年10月西方面軍司令部,朱可夫,布爾加寧和索科洛夫斯基

連結-德軍中央集群10月1日作戰序列

裝甲第2集團軍

第24摩托化軍:2個裝甲師和1個摩托化師

第48摩托化軍:1個裝甲師和2個摩托化師

第47摩托化軍:2個裝甲師和1個摩托化師

第34軍:2個步兵師

第35軍:4個步兵師、1個騎兵師

第2集團軍

第53軍:3個步兵師

第63軍:2個步兵師

第13軍:3個步兵師

第4集團軍

第7軍:4個步兵師

第9軍:4個步兵師

第20軍:3個步兵師

裝甲第4集群(作戰上隸屬第4集團軍)

第12軍:2個步兵師

第40摩托化軍:2個裝甲師和1個步兵師

第46摩托化軍:2個裝甲師和1個步兵師

第57摩托化軍:1個裝甲師、1個黨衛軍摩托化師和1個摩托化師

第9集團軍

第27軍:3個步兵師

第5軍:4個步兵師

第8軍:3個步兵師(10月26日做為集團軍群預備隊,11月6日調離東線)

第23軍:4個步兵師

裝甲第3集群(作戰上隸屬第9集團軍)

第56裝甲軍:2個裝甲師

第41裝甲軍:1個裝甲師和2個摩托化師

第6軍:3個步兵師

集團軍群預備隊:1個裝甲師、1個摩托化師和1個摩托化旅

總計76個師又3個旅,其中14個裝甲師、8個摩托化師、1個騎兵師和2個摩托化旅

莫斯科會戰防禦階段示意圖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e8c546482f8123b399507b98658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