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位於太陽系中,在這裡太陽是絕對的「權威」,各個天體都受到太陽引力等方面的主導,地球上生命的生存和發展,仰賴的也是太陽的光輝,太陽的光度、太陽風等都有可能對人類乃至地球生命產生較大的影響,所以對於太陽的研究、對於太陽系空間天氣的了解和預報也至關重要,也是當今科技領域的一個重大前沿課題。
今年7月份,位於我國四川省甘孜州稻城縣的圓環陣太陽望遠鏡投入使用,313台6米直徑形似鍋蓋的天線均勻分布於直徑1000米的圓環上,將用來觀測太陽耀斑和日冕物質拋射過程產生的射電輻射,研究太陽耀斑爆發過程和機理,判斷日冕物質拋射的速度和方向,既可以研究太陽自身的運作機理,也可以預測是否會產生較大影響的空間天氣事件。
2021年10月14日,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採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發射了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星「羲和號」。該星重約508千克,運行於高度為517千米的太陽同步軌道上,它可以實現國際首次太陽Hα波段光譜成像的空間探測,填補太陽爆發源區高質量觀測數據的空白,提高我國在太陽物理領域研究能力等,根據相關探測,目前已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
2022年10月,我國又發射了「夸父一號」太陽探測衛星,它就是一座天基太陽天文台,將重點觀測太陽的「一磁兩暴」,即太陽磁場、耀斑爆發和日冕物質拋射,幫助科學家探索三者的起源和相互之間可能存在的因果關係。
今年9月14日,在上海召開的第十屆航天技術創新國際會議上又有消息傳出,我國將開展「羲和二號」日地L5太陽探測工程,下一步就將研製羲和二號太陽觀測衛星。
這顆衛星比較特殊,它發射升空後不是在地球附近軌道上探測太陽,而是飛往1.5億公里外的日地拉格朗日L5點上運行,從側面觀察太陽以及太陽風對地球的影響。
日地拉格朗日L5點位於地球運行軌道的前方,地球與日地L5點的距離與地球到太陽的距離差不多,基本都是1.5億公里左右,探測器飛到這裡需要幾個月的時間,目前這個位置上還沒有探測器等太空飛行器運行,所以我國的羲和二號屆時或將開創人類探測器首次到達日地L5點運行的創舉。
「羲和二號」日地L5太陽探測工程由中國氣象局、南京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提出。目前還處於論證階段,具體要打造成什麼樣的一台儀器還沒有詳細設計,考慮到它是要發往日地L5點並長期駐守在那裡,那麼它必然是一台長航時的監測衛星,工作時它與地球和太陽基本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非常有利於從日地的側面觀測太陽,以及觀測太陽到地球的空間距離上發生了什麼。
所以,屆時它的工作狀態就如同監測地球天氣狀況的氣象衛星一樣,可以監測太陽到地球的空間距離上的太陽系天氣狀況,為地球預報準確的太陽風大小及到達時間等,可以提前4~5天預報,方便人類做一些相應的準備。這也就是說我們不只是監測和預報地球表面的天氣了,還要監測和預報太陽系空間天氣,其實這一項目的提出者中有中國氣象局,也正說明它是和太陽系空間天氣觀測和預報有關的。
「羲和二號」配合羲和號太陽觀測衛星以及位於我國的圓環陣太陽望遠鏡等,還將可以詳細構建太陽表面活動以及太陽風的三維立體圖像,深入探索太陽活動區磁場的起源和演化,揭示日冕、耀斑等形成的物理機制,為太陽科學研究助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方成教授稱「羲和二號」已有初步的論證方案,目前計劃爭取於2026年左右發射至日地L5點,相信它會給日地空間天氣預報帶來革命性突破。
消息來源:新華網9月18日報道《我國正在開展「羲和二號」日地L5太陽探測工程論證》
中國氣象局:華北23·7強降雨絕非偶然!未來暴雨會更頻繁更極端
我國科學家發現百萬年來人類最少時期,僅剩千餘人,持續11.7萬年
中國人吃了全球91%的榴槤?網友:91%是女人吃的!以後還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