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和子女在親子關係相互衝突,一觸即發,怎麼辦才好?

2023-03-19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父母和子女在親子關係相互衝突,一觸即發,怎麼辦才好?

為人父母者,都是抱著「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殷殷期望,陪伴著孩子從呱呱墜地,到青春少年。

他們一方面盼望孩子長大後可以懂事、有主見、有擔當;另一方面,又總是擔心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遇到挫折、失敗,從而總想要把自己最好的一切給他們,讓他們躲在自己的羽翼之下,為他們擋風遮雨。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就會不自覺的想要干涉孩子的一切,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成長。

但是,孩子則從嗷嗷待哺到成熟自主,也是一個不斷自我強大、自我發展的過程。他們總以為自己已經長大,受傷的時候不需要回家,甚至處心積慮的想要擺脫父母的束縛,捨棄對父母的依賴。

是的,青少年時期的孩子絕對不會像兒童時期那樣對父母順從、聽話、崇拜、無話不談。他們往往會帶著質疑、叛逆的眼光和心理,在內心評判父母,並多不以為然。

同時,他們希望能夠得到父母的認可,哪怕他們處理事情的能力和結果強差人意。

就是這樣的一個特性,我們才會說「青春期碰撞更年期」,才會產生「親子關係危機感」。

父母和子女在親子關係中扮演了一對相互衝突的角色,親子之間矛盾越來越嚴重,家裡氣氛往往是一觸即發。

矛盾1: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完全不符合孩子的實際能力所產生的矛盾

父母對於孩子的成長,總是會不自覺的傾注極大的關心和愛護,從而使幼小的子女對父母有極強的信任和依賴感,因而父母對子女的期望往往成為了孩子上進的力量。

所以很多孩子小的時候真的非常優秀。只要父母要求的不過分,孩子都能夠儘自己所能的達成父母所願。比如才藝等級的考取、提前學習超綱的數學、英語等等,每個孩子都展現出自己最大的特點,入學的「履歷」,無不光鮮亮麗。

也正因為此,父母對孩子從小就抱了很大的希望,甚至因為孩子的表現而內心篤定的認為,自家孩子就是優秀、是天才、有潛質。為了自己對孩子的期望,越來越不顧孩子的實際情況,一切都在父母預期的軌道上開始狂飆,甚至要求孩子去做一些他們根本做不到的事。

而事實上,孩子早期所學的,也許並非是他喜歡的或者願意為之付出終身努力和奮鬥的。

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孩子年齡的增大,他們會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能力不足、父母的期望過大等,從而會開始思考父母行為的對錯。一旦他們胡思亂想後,就會加強他們對父母的反叛,進而加深與父母的矛盾,即加深親子關係的矛盾。

矛盾2:青少年的獨立與父母的獨裁產生的矛盾

孩子是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起來的。

現實中,總是會有實際的案例告訴我們,當你覺得你家寶貝還是小孩子的時候,長期不居住在一起的親人卻已經感嘆孩子怎麼長這麼快啊!

長大的孩子想要獨立,而父母卻依舊把他們當做小孩子來看待,矛盾怎會不產生?

心理學研究揭示了青少年在少年時期最大的特點就是自我意識的發展。在少年心中已經有了「我已經是大人,不再是小孩子」這樣一種觀念。這時候,他們就希望能夠擺脫父母的束縛,得到父母平等的對待和認可。

但是父母卻沒有意識到孩子已經長大,不願把孩子「提升」到與自己平等的地位,因為在他們的眼中,孩子永遠是孩子,永遠需要父母的庇護,怎麼能夠獨立自主?

不過,青少年時期,親子間的矛盾並非「無解」。

首先還是要從父母本身入手,要能夠跟上孩子成長的腳步,能夠跟上時代飛速發展的潮流,能夠真正的從心理上理解孩子,正確的分析孩子的行為。

僅僅是對孩子學業上嚴格要求是遠遠不夠的,要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嘗試和孩子進行心靈的溝通,不是高高在上的指導或指揮,而是心平氣和的交流和互動。

其次父母要學會讓自己「低」下去,引導孩子換位思考,以便更好的理解父母。

青春期的少年是衝動的、激烈的,但也是善良的。當父母通過自己的智慧,誘發孩子不斷擴大內心深處善良的一面,讓他們能夠主動地理解父母、體諒父母。

漸漸地,當孩子真正能夠主動的站在父母的立場上去思考一些問題的時候,他們就真的長大了、成熟了、獨立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e1145d7492ae9226fc610dcb8829e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