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上要價值,新雲原生企業如何快人一步?

2023-03-03     華為雲

原標題:從雲上要價值,新雲原生企業如何快人一步?

當前,我們所經歷的數字化浪潮,正逐漸重塑著整個社會和經濟結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將不斷釋放數字生產力,為整個產業帶來全方位、全角度、全鏈條的升級。

在這一過程中,作為數字化底座的雲,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基礎設施角色,更是企業持續創新和精益運營的關鍵支撐 。能否從雲上獲取更多價值,將成為企業能否在數字時代擁有一席之地、持續領先領跑的關鍵。

日前,在華為雲與36氪聯合出品的第五期雲上早餐會,華為雲CTO張宇昕、IDC中國副總裁兼首席分析師武連峰、美的樓宇科技研究院CTO程俊及多位雲原生先鋒實踐代表共聚一堂,圍繞「創新與精益」,企業如何從雲上要價值」這一話題展開交流,帶我們一起洞察企業數字化的路徑奧秘。

新征程開始,從「搬遷上雲」到「深度雲化」

將線下數據中心伺服器里的應用搬到雲中的虛擬機中,只是IT基礎設施資源層面的變化,數字化轉型要真正地落地,就要深度雲化,讓應用生於雲、長於雲,以雲原生的思維踐行雲原生。

當前,基於雲服務進行數字化轉型升級已經成為共識。但是,過去只是將線下數據中心伺服器里的應用搬到雲中的虛擬機中,雖然運維集中,資源更有彈性,一定程度為企業提高了效率和效能,但這只是在IT基礎設施資源層面的變化,傳統IT理念與架構仍然制約著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張宇昕認為,企業要真正實現數字化轉型,也就是深度雲化,核心是用雲原生的思維來踐行雲原生。

第一是上好雲,為企業的生產和管理數字化賦能,實現成本精細化管理,加快業務創新;

第二是用好雲,實現應用現代化,更新生產與應用交付模式,以適應新的業務數字化發展要求;

第三是管好雲,保證對雲有精益管理,從IT治理、企業安全、確定性運維和FinOps等各方面入手,全面精益用雲。

從點到面,從淺到深

深度雲化的價值

往往就在於從量變到質變的連鎖反應

作為企業用雲的先行者,程俊分享道:

以前美的做中央空調產品設計時,要考慮在極端天氣仍然能夠正常運行,為保證在零下幾十度的冰寒或四五十度的炎熱天氣中正常工作,研發人員常常要去現場取數據。現在,通過增加感知設備,把空調和環境等數據通過IoT上傳到雲端,數字化平台可以對硬體開展數據智能分析,產品設計驗證也擺脫了漫長採集與分析流程,最快只需要幾分鐘或幾個小時就可以完成。

程俊表示,隨著轉型的深入,美的推出了iBUILDING美的樓宇數字化平台,從之前提供空調與電梯等設備的生產商,轉型升級為提供樓宇行業軟硬一體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服務商。2021年,美的暖通與樓宇事業部改名為樓宇科技事業部,成為了數字化轉型的關鍵一步。

美的的成功實踐並非個例。企業的深度雲化,必然在實現業務重構的基礎上,進一步帶動整體業務的協同創新。武連峰基於IDC調研數據,進一步將雲給企業帶來價值總結為三個方面:

其一,是通過雲計算將伺服器與存儲等集中,通過雲、多雲實現工作負載控制,實現IT的韌性;

其二,是通過雲打造企業控制平面,支持多種應用與業務高效協同,實現業務運營的韌性;

其三,通過生態合作夥伴一起合作,依託雲上生態持續協同創新,實現整個生態系統的韌性。

創新和精益,在雲上為企業「增益其所不能」

「雖然,處於不同數字化升級階段的企業,想從雲上獲取的具體價值內容不同,但萬變不離其宗,一為創新,二為精益。」

創新與精益,是所有企業在生產經營中都必然關注的話題,既相輔相成,又各有所指。在雲上,這一對辯證關係也有了新的深意。

程俊以深圳梅林大廈的數字化改造為例介紹。該大廈從建成到投入使用已超過20年,在數字化升級過程中,美的樓宇為其提供節能改造的數字化服務,將大廈空調等設備接入到雲端,通過雲端智慧算法優化,管理空調幫助節能,實現能耗降低10%,並持續優化節能中。

梅林大廈的數字化改造實踐是眾多高能耗老建築的一個縮影。美的樓宇科技通過打造能源管理系統、碳管理系統等雲服務,在雲上能源管理領域不斷影響著更多用戶,其背後帶來的業務創新與效率調優,正是雲上價值釋放的生動佐證。

基於美的和眾多企業的上雲實踐,張宇昕將云為企業帶來的價值總結為兩個大類,一是精益,二是創新。例如,美的從空調等電器的製造,逐漸拓展了許多新業務、新業態,雲讓這一創新過程的價值收穫更加可觀,此為創新。同時,雲上的研發效率、管理效率提升,也讓整個企業的運營和管理更加精益。

「創新與精益的關係,就如同開源與節流。基於這兩個方面,企業在雲上的業務價值就得到了更大的釋放。」張宇昕說,上雲其實是給企業打開了一個空間,讓企業擁有更多的想像力,做以前不能做的事情,讓企業增益其所不能。

對此,武連峰同樣指出,精益其實是如何用最優的成本實現業務的最大化,創新則更多是用創新的產品、服務、手段、方法,實現業務最大化。對任何一家企業而言,二者都是不可分割的。

武連峰表示,過去十年業界強調的數字化轉型,是技術和業務結合做試點創新,可稱為數字化1.0階段;五年前,隨著技術跟業務結合的範圍擴大和程度深化,技術與業務規模規模創新,進入化數字化2.0階段;從數字化業務階段到數字化優先策略的轉變,表明我們進入了「數字化業務時代」。雲給企業帶來的價值正逐漸顯現,為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最優解。

蓄力遠行,成就新雲原生企業

「用雲原生思維踐行雲原生,成就新雲原生企業,是企業數字化戰略成功的唯一路徑。」

據Gartner預測,到2025年,雲原生平台將在超過95%的新數字計劃中作為基礎,而在2021年這一數據只有不到40%。如何真正用好雲,實現雲上的高效創新,從雲上要價值,成為了所有企業關心的共同話題。

「所有企業都希望抓住未來產業高速發展的機遇,成為數字化變革浪潮中的一員,我們也終將從數字化轉型中受益。但是,如何真正做好數字化轉型?」張宇昕指出,上雲之後的「深度雲化」,意味著企業不僅要關注業務拓展、用戶體驗,更要關注云上創新和精益運營,上好雲、用好雲、管好雲,這是企業數字化轉型成功的唯一路徑

針對企業在深度雲化過程中遇到的上雲、用雲、管雲的難題,張宇昕深入介紹了分布式雲原生基礎設施、應用現代化、數智融合、IT治理體系、企業級安全、確定性運維和FinOps等多項雲原生創新實踐,幫助企業更好地從雲上要價值。

這一思路也與CNCF(雲原生計算基金會)發布的2023年雲原生預測不謀而合。在該預測提出的2023年雲原生技術創新趨勢中,關於雲成本管理的FinOps被普遍認為將成為行業主流實踐,開源SBOM將成為無處不在的技術共識,將有更多初創公司和項目投入解決開源安全問題……這一切的背後,都呼應著對於用好雲、管好雲的全面認知。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副所長栗蔚同樣認為,對於企業而言,上好雲、用好雲、管好雲就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三個階段:基礎階段、實現階段、和售後階段。三者並非割裂的,而是具有一定次序但可交互發揮作用的關係。例如企業數據遷移上雲時,可同時進行數據計算、數據分析、綜合利用計算資源,減少資源浪費等。在數字化的過程中,雲計算將作為「中樞神經」角色發揮作用,企業作為可擴張、集成的有機生命體,才能在數字世界中獲得「數字身份」,富有「數字靈魂」。

基於IDC與眾多行業企業的調研交流,武連峰指出,企業管理層在數字化轉型中,核心需要探究明確自身轉型的訴求所在。以行業經驗看,企業數字化變革已有多種成熟路徑,如業務流程重構、用戶體驗重構、產品和服務重構、商業模式重構以及社會責任重構等,企業可以根據自身所處的階段,明確哪些負載模塊可以上雲創新,哪些可以後續再移,是否採用多雲策略,安全工作如何籌備等等。

「上雲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持之以恆的過程。」武連峰表示,任何一家企業上雲還需考慮合作夥伴選擇、多雲協同與精益管理、數據安全與業務穩定等等,這些路徑最後都歸根於企業的數字化「內功」,全面擁抱雲化則是必然選擇。

為加速雲原生技術與產業的融合,華為雲、CNCF、中國信通院及業界雲原生技術精英聯合成立了全球化原生交流平台——創原會。張宇昕表示,成立兩年以來,創原會全體會員及產業夥伴持續實踐、碰撞創新,沉澱了一系列優秀的數字化經驗,且有許多企業沿著這條路取得了成功,「只要持續上好雲、用好雲、管好雲,相信所有的企業都能成為新的雲原生企業,也必然會取得數字化轉型成功。」

關注@華為雲,了解更多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df92eea8f0a5bdd87c688dbae2b13b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