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兩個字,最近炸上了熱搜。
先是,定檔、暫緩、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動畫版今天終於開播了,好壞暫且不表。
而且傳說中的劇版也出現在了央視2023電視劇片單中。
激動的心、顫抖的手,
原著粉早已按捺不住躁動的靈魂,沸騰在了各大評論區。
但對於多數沒看過《三體》的圍觀群眾來說,即便讀了簡介、目錄,也難免一頭霧水。
別急,最權威、最全面、最硬核的「官方」觀影解讀來了,
不僅能幫你了解激發作者劉慈欣創作靈感的科學,更能讓你恍然大明白、突然很驚訝地發現:
科幻作品中腦洞大開的情節,居然已經在研究、實踐了……
千萬別眨眼、系好安全帶,前方將帶你領略宇宙漫遊的真相,
「人類要麼遍布宇宙,要麼徹底滅亡」——
《未來漫遊指南》
這是劉慈欣首次深度參與的國際合拍紀錄片,主創陣容相當哇撒:
大劉親自主講+無數傳奇科學泰斗出鏡,黃金級別的軟實力;
這是關於科幻和科學的紀錄片,硬實力也不能弱。
需要把所有想像的都以視效的方式呈現到我們的面前。
在這個只有3集且總時長沒超過150分鐘的紀錄片里,真實世界與科幻世界的邊緣被打通:
「人類與TA們的相遇……可能就發生在明天。」
劉慈欣說,「人類未來所面臨的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是和外星文明的接觸。」
在《三體》三部曲中,
葉文潔向外星文明發送了一條信息,由此引出了一系列災難性的後果。
而這個情節並不是空穴來鳳,與外太空的交流,早在1962年我們就嘗試過。
1962年,烏克蘭一台發射機發出了一條信息,
是用摩斯電碼發送的,言簡意賅的三個字母「MIR」,在俄語裡意味著「和平」。
雖短,卻具有偉大的象徵意義,
唯一的缺點,就是無法確定外星人是否能夠理解?
十幾年後,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射電望遠鏡又發了一條信息量滿滿的內容,
用兩種不同的頻率,來了一段全方位的自我介紹。
在絲毫不清楚對方「實力」的情況下,把人類的底細揭露得明明白白,屬實很大膽。
如此一來,話語權就給到了外星人這邊。
假設TA們接收到了,
假設TA們聽明白了,
假設TA們也在尋找我們,
TA們會怎樣回復這顆「藍色的星球」?
而我們又該做什麼?
關於這一點,科學家想得比較樂觀,
如果收到回復,那我們必須得回應,
禮尚往來,如果聊得好,宇宙文明就妥妥地實現飛躍了。
可要是沒談妥?會有什麼風險?
劉慈欣把這件事比作有陌生人到你家敲門,小孩子都知道「不要隨便開門」。
因為一旦開門,主動權便掌握在了門外人手中。
TA打你,你可能無法快速找到反擊辦法;
TA直接消滅你,你也大機率措手不及。
我們沒見過任何外星文明,就預設對方可以與我們交流?
更何況,門外那個是不是「人」,我們都無法確定。
與科學家的觀點不同,劉慈欣的觀點是:實際情況可能是殘酷的。
比如,同樣是預設與猜想。
亞瑟·查理斯·克拉克,20世紀三大科幻小說家之一,也是大劉的偶像。
他在小說《與拉瑪相會》中,描述過一艘巨大的飛船來到太陽系,
人類登上了那艘飛船,上面沒有外星人,船也知道自己遭到了「入侵」,
但在穿越太陽系的過程中,人類始終沒得到任何回應。
細思極恐,
如同我們走路看到了一隻螞蟻,即便清楚對方的存在,我們也不會上去與螞蟻互動。
萬一人類文明壓根沒被外星文明看得起?這種挫敗感造成的後果是無法想像的。
但浩瀚宇宙、無盡星空,即便未來處處都是未知,
人類還是會忍不住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我們是孤獨的嗎?
既然主動試探伴隨著各種各樣的風險,不如先選擇在暗中認真觀察。
「中國天眼」,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
世界最大是什麼概念?
科學家表示:如果在裡面填滿炒飯,全世界每個人都能分到兩碗。
中國天眼的直徑是500米,主要任務是「巡視宇宙」,
如果對天空進行盲巡,與過去的巡天觀測相比,它的觀測深度提高了整整十倍。
如果用作觀測已知的系外行星,我們也在計劃和測試所謂的「跟蹤巡天」。
如此靈敏地大幅拓寬人類的視野,科學技術的發展速度,真是讓人震驚。
但有一個現實問題:第一次接觸的方式,未必是由我們來選擇的。
假設今天、明天、或者不遠的某一天,
外星文明真的出現了,我們究竟要如何應對?
劉慈欣說:
「如果這種宇宙文明狀態是真實的話,人類要想生存下去,唯一的選擇就是在宇宙中擴大我們的生存空間。」
換句話說,「我們必須離開地球的搖籃,在宇宙中開闢新家園。」
說起來不容易,做起來更難。
比如我們普通人想搬家,
首先會研究搬去哪,怎麼在那建個家?
其次還得知道如何達到新家,是計程車、地鐵還是自駕?
還要考慮搬到新家後,我們吃啥、喝啥,那裡可以滿足我們的需求嗎?
最關鍵也是最重要的是,我們究竟能不能「活著」抵達新家?
在漫長的宇宙中,地球與目標位置的距離通常都遠得嚇人。
相對於太陽系內的旅行,
太陽系外的星際旅行,用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技術來說,是一個可以把人「熬斷氣」的過程。
假設我們要達到半人馬座,用最高速度航行,
宋朝末年就出發,現在應該都沒回來。
而根據網上資料顯示,有研究發現人類壽命的極限是150歲。
幾百年旅程,
即便真到了,出發前還意氣風發的小姑娘、小伙子也早變成一縷青煙了。
所以,要想在星際航行中倖存下來、避免「中道崩殂」,
科幻文學中的一些畫面,就需要被實現了。
比如,「人工冬眠」,
用醫學讓人類睡個幾百年,全程無痛、無安全隱患,
就像在飛機上睡了一覺,醒來便是期待已久的目的地了。
這個可以有,這個也真的算是「有」。
現在已經能夠將一個人的核心溫度降低三四度,使新陳代謝減緩20%到25%,
而且,這種降溫控制在三到四個小時內是安全的。
雖然,與科幻文學中的「理想冬眠」狀態,相差還很多,
但問題一旦找到了撕開的口子,接下來的探索就充滿希望了。
除了「人工冬眠」,1991年科學家還做了一個實驗嘗試複製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統。
生物圈2號,是美國建於亞利桑那州圖森市以北沙漠中的微型人工生態循環系統。
有山、有水、有樹林,8名科研人員還在裡面停留了21個月。
可惜的是,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
生物圈2號的氧氣與二氧化碳的大氣組成比例,無法自行達到平衡,
最終宣布:實驗失敗了。
又一個美好願景破滅了?
不,人類探索的腳步永遠都不會停止。
因為,我們現在的所有努力,都不僅僅是為我們這一代人,
從中受益的,可能是我們的孩子,可能是未來的好幾代人。
紀錄片中有另一種更加感人的說法:
「我想起了我的父親,他攢錢讓我上學,他平日裡把東西存起來備用。」
之於未來的人類,任何微小的探索,都是積累到的財富;
路要一步步走,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值得後人尊敬的親人祖先。
這樣的關聯,或許也是科幻文學與科技發展的關係。
「科幻小說,把未來的各種可能性排列出來,包括一些很怪異的難以想像的可能性。」
創作者在科幻文學中預測未來,也在觀看者的心中撒下探索未來的種子。
而千千萬萬的種子,一旦有了生根發芽的機會,便會創造出廣袤無垠的精神綠洲。
如同劉慈欣在紀錄片中的一段話:
「未來總有一天,會有科學家與外星人對話,會有科學家解開』萬物理論』的謎題,使人類成為宇宙的主人。」
「也許那位科學家就是你的孩子,也許那位科學家正在收看這個節目,也許那位科學家就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