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太學九先生」,北宋政治和文學的建樹者

2022-07-24     言語者

原標題:「元豐太學九先生」,北宋政治和文學的建樹者

「元豐太學九先生」是指北宋元豐年間(1078—1085)去中原汴京太學學習,研究「伊洛之學」的周行己、許景衡、劉安節、劉安上、蔣元中、沈躬行、戴述、趙霄、張輝九人,史稱溫州「元豐九先生」。九人在北宋政治和文學方面多有建樹。

周行己

周行己(1067年-1125年),宋代學者,字恭叔,世稱浮沚先生,祖籍瑞安縣芳山鄉文周灣(今屬瑞安市湖嶺鎮),溫州「元豐太學九先生」之一。宋元祐六年(1091年)進士,官太學博士,因親老歸教鄉里,詔授州學教授。後罷官回鄉自築浮沚書院,傳授程頤伊洛之學。其教學活動對溫州乃至浙江學術發展頗有影響。著有《浮沚集》。

許景衡

許景衡(1072年-1128年),字少伊,人稱橫塘先生,溫州瑞安白門人,溫州「元豐太學九先生」之一。生平奉公廉潔,剛直不阿,嫉惡如仇,憂國憂民,這些崇高節行一直為後人所讚賞,早在明末清初就被鄉人尊崇為「瑞安四賢」之一。許景衡不僅是一代名臣和傑出的政治家,而且還是個學識淵博、精通古今的學者和詩人,是溫州「元豐太學九先生」之一。著作有《橫塘集》、《橫山閣》、《池上》等。

劉安節

劉安節(1068年一1116年),字元承,北宋時期永嘉人,溫州「元豐太學九先生」之一。少與弟劉安上師事程頤,以學行為推重,號稱「二劉」。登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進士。官起居郎,太常少卿。除御史,決大獄,多所平反。後謫知饒州,徙宣州。值患水疫。安節設法拯救,全活甚眾。卒於官。安節著有《劉左史集 》四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劉安上

劉安上(1069年-1128年),北宋時期永嘉人,溫州「元豐太學九先生」之一,與從兄劉安節同入太學師程頤,俱以學行為鄉里所推,時稱「二劉」,稱劉安上為小劉先生。登紹聖四年(公元一o九七年)進士,授杭州錢塘縣尉,繼升處州縉雲縣令。大觀元年(1107),提舉兩浙學事,陛辭進對稱旨,徽宗稱其醞籍有大臣體,即日除監察御史。次年,遷侍御史,論事詳審。劉安上著有詩五百首,遺著有詩集、制誥、雜文30卷,現存《劉給事集》5卷(《永嘉叢書》本),《四庫總目》傳於世。

蔣元中

蔣元中,北宋時期永嘉人,溫州「元豐太學九先生」之一。後梁校書郎蔣湛之後,好學多聞,見識超群。紹興初,郡守張九成下車伊始,即口誦此論,他的學術思想,影響之大可見一斑。嘗著《經不可使易知論》,四方傳誦。

沈躬行

沈躬行,字彬老,北宋時期永嘉人,溫州「元豐太學九先生」之一。好古學,講明禮經喪葬之制。初師林石,已師程頤,其學以中庸大學為本,篤信力行,卓然以聖賢為依歸。王安石當政時,《春秋》經被禁閱,沈躬行設法手摹,歸藏於家,學者稱其為「石經先生」。

戴述

戴述,字明仲,北宋時期永嘉人,溫州「元豐太學九先生」之一。《宋臨江教授戴公墓誌》為戴述之弟戴迅著,《全宋文》未收,與戴述合成大小戴先生,有《二戴集》,已佚。

趙霄

趙霄(1062-1129),字彥昭,先世於五代時自會稽遷瑞安,居秀峴里。為人博學,喜論天下大事,年少時已嶄露頭角,10歲作《猛虎行》,受鄉人讚賞。父親早死,稍長後到京師入太學,為溫州「元豐太學九先生」之一。與許景衡都師事程頤,受洛學薰陶。曾作《兄弟訓》,博引古人以為勸戒,朱熹讀後,認為「論學大佳」。崇寧三年(1104)中進士,歷任長葛縣主簿、濟州教授,導學者以篤學力行,不專務科舉,士有成才,名聞京師,時稱趙顏子。召為太學正,兼攝司業,病卒於官。

張輝

張輝,字子充,北宋時期永嘉人,溫州「元豐太學九先生」之一,宋朝永嘉進士。天資穎悟,學問廣博,自六經史傅,諸子百家,皆誦習而辨析之。政和二年(1112)進士,授泰州主簿,轉洪州教授。部使薦於朝,官國子學錄。著有《草堂語錄》,學者稱「草堂先生」。

歡迎關注、留言、評論、轉發、收藏,帶你了解更多有趣的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d390ba814b0cd10c32362610c521c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