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我好還比我火,想不通!20年火鍋老炮哭訴轉型陣痛

2023-04-12   火鍋餐見

原標題:沒我好還比我火,想不通!20年火鍋老炮哭訴轉型陣痛

導語

只聽新人笑,哪聞舊人哭。殘酷的火鍋餐飲市場,不乏新秀品牌做得風生水起,相比之下,一批老一代火鍋人卻面臨著轉型的」陣痛「期。

一位來自江浙的20年火鍋人老於,和我們聊了聊他的轉型心聲。

菜品、環境、食材都沒我們好

但他們就是火,我真想不通

「我覺得他們菜品、環境、食材都沒有我們好,但他們就是很火,想不通」,乾了20年餐飲的老於鬱悶了好久,向火鍋餐見發出了這樣一句肺腑感慨。

而他口中的「他們」,指的就是現在市場上一波波的新生代網紅火鍋。

我們看各地點評、抖音熱門榜,定位不同城市,諸如武漢、上海、天津、西安等,發現排名靠前的均是朱光玉、後火鍋、楠火鍋、萍姐等火鍋新秀品牌。

天津/上海火鍋熱門排行榜

它們的新玩法、新產品等引導了市場,而像老於這樣堅守了20年的火鍋品牌則被襯托的不溫不火。

老於來自江浙一個小城市,上世紀90年代畢業後,機緣巧合進入火鍋業,2000年初自己單幹,當時江浙一塊火鍋店還很少,沒什麼競爭壓力,他的第一家店300平左右,20多張桌子,夏天都排隊。

「那時候連小天鵝、德莊在旁邊,都干不過我們,真是開一家爆一家。」好食材、品質環境加上乘著電視、報紙、傳單廣告的東風,輪番轟炸,老於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打法,幾乎開一家火一家。

乘勝追擊,老於創立了自己的火鍋品牌及餐飲公司,成了區域小有名氣的品牌。

如今已在紅海浮沉20年,曾經他的店都是大排長龍的爆店,如今在一輪輪的洗牌,一批批的新品牌衝擊下,有些店已經變得不溫不火。

顧客對口味食材要求變得更挑剔,同時環境方面,我們這一代火鍋人一直往品質方面發展,覺得環境要大氣、舒服,但最近去了重慶網紅店,發現年輕人開始喜歡「破破爛爛」的場景了。」

「同時門店之前商務宴請需求多,這部分顧客不在意價格,現在家庭、小年輕顧客增多,會覺得我們100~110元之間的客單偏貴。」

他也做過努力,19年把店面從1.0的川西民俗風,往品質感方向發展,但是感覺效果不大。又在前年開了幾個大店,1個店投資二三百萬,因為選址沒把關把好,回本很慢。

問題出在哪?該怎麼優化?是他這兩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也開始了求變之旅,哪裡有爆店他就打飛的過去考察,「不是我驕傲,我看他們其實哪哪都是問題,但他們就是火呀」。

新舊交替

老一代火鍋人的迷茫焦慮,並非個例

老於的困惑,也是千千萬萬火鍋人的縮影。

不說上世紀80年代的熱盆景火鍋,曾經的傣妹,還有小天鵝、秦媽等一批聲勢漸微的品牌,就連火鍋巨頭海底撈、呷哺也面臨著中年危機以及轉型的陣痛。

當然,大家身邊的例子也不少。比如甘肅張掖的蜀芳珍也是一個當時的老品牌,總經理張飛告訴火鍋餐見,「當顧客明顯老齡化的時候,我知道,該轉型了。」

還有成都的川江滋香,其創始人表示,「對顧客的認知變得不準確了,拿捏不住他們的真正喜好。」

火鍋餐見餐創聯會員,椒香城門口總經理陳老闆也說,「商業的本質就是去迎合消費者,去順應市場,等生意不好再去轉型就晚了,加上任何品牌都有生命周期,一定要在他鼎盛時期去找第二生長曲線。

椒香城門口

」同時,三年疫情對大家的影響很大,我們也不能全部再走中高端路線了,企業要拓展新的消費市場,而且我們必須創造出更多的好的平台,我們才能留住和吸納更多的好的員工。」

結合老於的自述以及火鍋餐見的調查採訪,我們總結了老一代火鍋餐飲人面臨轉型陣痛的多方因素。

1、面積大,模式重。「200多平我們都不願意去開,原來我們選店都是300-400,400-500,300平以下都不願開。」

像老於這樣的老一代餐飲人,他們的火鍋場景許多都是厚重的川西民俗風,講究的是氣派,所以都是大店模型。

這幾年影響下,大家明顯感受到一個店投資二三百萬,回本特別慢,老於從去年開始意識到他們模式太重了,必須往存活率更高的輕體量模式發展。

當下小店模式更為流行

「還有選址邏輯也變了,以前都是瞄準一線商圈的A類位置,現在開始選擇一線商圈的B類甚至C類位置。」

2、對新一代流量渠道反應遲緩。「現在這些新品牌太會玩了,給我的感覺他們是營銷公司,不是餐飲公司」。

包括老於在內,多位四、五十歲的火鍋人告訴火鍋餐見,他們感覺新一代餐飲人開店的時候,已經提前想好了傳播點,比如是某道菜品或者是某個場景,然後在抖音、小紅書瘋狂投放。

「而我們當時品牌成長的時代,是傳統的電視、紙媒,現在運營的也僅有大眾點評,對抖音、小紅書等這些新的營銷渠道反應遲緩,沒有抓住紅利期。」

3、戰略重心太過偏移。「我們5、6年前請了許多諮詢專家、老師給我們上課,許多都要求我們重視內功,比如團隊激勵制度、服務流程、企業大學/商學院等。」

老一代火鍋餐飲人,往往是從基層干起,他們許多受教育程度不高,但是特別吃苦、聽話、愛學習,但就像老於所說,人精力有限,你把重點放到哪裡,收穫就在哪裡。

「學了太多東西,反而偏移了重點,內功修了不少,但卻忽略了外部流量營銷的打法。」

老一代火鍋人到底該如何轉型?

具體到中小火鍋品牌上,結合本文主人公老於的思考,我們一起來梳理下思路。

首先,弄明白一個問題,顧客變了嗎?在口味、場景、客單價上要求確實變了。但本質需求變了嗎?老於一針見血指出,「其實沒變,他們需求的一直是高品質性價比」。

在此基礎上,經過這兩年的反思及考察,他告訴火鍋餐見,「其實做火鍋、餐飲的邏輯一直沒變,那就是好吃不貴+客人請進來」。

像他當初創業的時候就是如此,客單價在60元左右,而且就是靠傳統的電視、報紙、傳單這些當時盛行的流量渠道,瘋狂拉客。

「其實我們當時也是流量思維,但當客流穩定後,我們反倒因為重心轉向內功,而把最初的營銷打法給丟掉了,回過頭來發現新一批年輕人的流量平台,我們已經不懂了。」

抖音平台開始成為火鍋店信任背書

他決定接下來重點做兩件事,一,優化好吃不貴背後的單店盈利模型;二,把客人請進來背後的流量運營。

對於單店模型,老於說以前總覺得一個店每月要賣100萬80萬才算是很火的店,現在覺得一個店定位一個月50萬是正常的,20多萬也是賺錢的,只有幾萬塊錢的就需要再優化。

「先把定位做好,把原先的客群再細分提純,針對他們的特點,選定場景、菜品、客單價」。

他準備依據自己企業基因和團隊專長,選定20~30歲的年輕人,客單價在80~100元;啟用小份菜,把SKU精簡到70個左右,再加一部分引流品和網紅產品。

場景上,硬裝要輕,軟裝上突出川渝文化,往網紅元素上靠,同時面積上變小,「現在100多平方的也簽了2個,看看最終效果如何」。

火鍋餐見認為,如果原品牌已經固化,嘗試另起一個年輕副牌會更簡單,正如蜀芳珍張總建議,「先把客戶調查做起來,然後看市場變動,統計數據,再定方向,就多個品牌針對不同客戶群體開始著手」。

他們目前走的就是多品牌發展戰略,將自己打造成一個閉合的生態鏈,這個生態鏈上各個品牌會有虧有損,但只要它的循環是正向的,那麼這個生態鏈就能源源不動的生長。

對於流量渠道,老於說「營銷部這兩年跟我走了一圈,也知道該怎麼突破了,關鍵看執行。」

他也做好了準備,「我成功的時候,就是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了營銷上,接下來我也會讓年輕團隊去做年輕人的流量這個事情」。

火鍋餐見發現,疫情催化下,餐飲人更加關注短視頻運營,畢竟是萬店直播時代,不管是做好內容策劃,還是用創新人設打造差異化,又或者用高性價產品提升專業度,餐飲品牌都可在此浪潮下順勢而為。

而對於前幾年苦練內功的老於來說,人才,運營、供應鏈早已準備好,接下來的較量才是真正的開始。

你對火鍋品牌轉型有哪些看法?歡迎評論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