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論壇 | 探析地下空間作戰新特點

2024-08-29     中部城市生活指南

人類開發利用淺層地下空間由來已久,對於深層地下空間則賦予了更多神秘色彩,很多科幻電影都構想了災難來臨時人類將地下城作為避難所的場景。近年來,伴隨人類生產生活加速向地下延伸拓展,地下空間作戰日益成為現代戰爭的關注焦點,地下環境的特殊性使得人、武器、人與武器的結合方式都面臨全新的挑戰,能否制勝地下空間作戰,或將成為左右未來戰爭勝負的關鍵環節。

地下空間作戰緣何重要

從戰爭演進看,地下空間業已成為軍事競爭博弈的新興領域。「人類以什麼樣的方式生產,就以什麼樣的方式作戰。」軍事技術的發展推動戰爭形態不斷發生演變,從冷兵器戰爭到熱兵器戰爭,再從機械化戰爭到信息化智能化戰爭,發生變化的既有殺傷性武器作用距離從米級到數千米級甚至更遠的延長,也有釋放能量從體能到化學能再到原子能的躍升,更伴隨有作戰域從陸地向水上、空中、太空、網電環境的拓展。20世紀中後期,第三代盾構機技術快速發展,為地下施工帶來了革命性變革,電力能源系統、通信控制網絡、交通運輸系統等越來越多地部署於地下,促使世界各國進一步發展地下空間作戰能力。

從作戰環境看,地下空間已然成為兵力兵器部署的重要場所。「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地下環境具有天然遮蔽、易守難攻等典型特點,自古以來就是保存有生力量的重要場所。現代戰爭中,衛星過頂偵察、電磁信號探測、定向能「光速」打擊等技術手段,使得地面軍事設施更加難以隱蔽,「發現即摧毀」的秒殺風險促使各主要國家斥巨資建設地下堡壘。戰時地下指揮機構、通信樞紐、彈藥庫等重要軍事設施大量部署於地下空間,以色列、芬蘭、瑞典等國修建的地下工事能容納全國絕大部分人口。據統計,全球範圍內至少有上萬個城市地下軍事設施,如此龐大而重要的地下世界,是任何一支軍隊都不能忽視的。

從戰局控制看,地下空間可能成為雙方拉鋸爭奪的關鍵樞紐。「戰雖在兵,得地易勝」,「地利」對於掌握戰局主導權至關重要。地下空間易守難攻、軍事設施廣泛分布的特點,決定了地下空間勢必是敵對雙方激烈對抗、拉鋸爭奪的重要領域。研究近期爆發的局部戰爭不難發現,交戰雙方都在依託地下空間展開軍事行動,充分開展地下攻防作戰。未來,地下空間作戰的激烈度和重要性將愈發凸顯,特別是對於要達成肅清殘敵、控制戰局、奪占控制任務的一方,棘手的不是應對地面作戰,而是如何有效占領並控制地下設施。地下空間大機率將成為未來地面攻防作戰的最終收局場所。

地下空間作戰有何不同

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地下空間對人的體能、心理產生嚴重影響。現代戰爭,高新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武器裝備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但不管戰爭形態如何演進、武器裝備如何發展,人始終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根本因素。地下空間缺乏自然光照、氧氣含量不足、有害氣體易積聚,會對人體系統產生嚴重影響。有研究表明密閉或半密閉坑道會降低人體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功能,由此造成頭昏胸悶、乏力疲勞、生物鐘紊亂、內分泌失調等,使戰鬥員體能大幅下降、注意力受到影響。此外,陰暗潮濕、幽閉微光、狹窄崎嶇的特殊環境,也使得地下空間作戰遠比地上開放空間更加複雜多變、更為激烈殘酷,會對戰鬥員心理造成強烈且持久的影響,引發情緒低落、壓抑、恐懼、亢奮等不良反應,嚴重影響單兵技戰術水平發揮。

武器是戰爭的關鍵因素,地下空間對裝備效能發揮提出全新挑戰。地下軍事設施錯綜複雜的結構、星羅棋布的分布,對各類武器裝備效能的發揮造成極大幹擾。暗弱無光的環境會降低情報偵察裝備態勢感知性能,導致微光夜視、光學瞄準等設備部分功能失效或完全失效,面臨嚴重的戰場環境「迷霧」;狹窄密閉的環境使得火力打擊裝備運用受限,常規重型兵器難以展開,單兵班組火力打擊也面臨可控毀傷難題,一旦威力過大,極易引起地下結構坍塌、有害氣體燃爆;地下遮蔽的環境影響通信定位導航裝備使用,無線信號傳輸損耗大、長波導航信號難以穿透,多徑效應干擾嚴重,通信距離帶寬減小、信號傳輸穩定性下降,難以滿足強對抗環境下運用需求。

人與武器結合方式是戰爭的重要因素,地下空間對協同作戰提出新要求。地下空間人機協同作戰難,高風險、高傷亡的巨大挑戰使得地下空間無人作戰備受關注,然而地下空間的密閉環境未知性、通聯通視受限性等,決定了有人和無人系統在態勢感知、人機協同、自主機動、集群指控等方面存在遠高於地上的技術挑戰。此外,人裝結合訓練難,地下訓練場所建設耗資巨大,當前多採取戰場移位的形式開展訓練設施建設,如外軍就曾利用貨櫃模擬黑暗、狹窄、低氧等地下環境。但此種方式存在訓練容量小、擬真度低等矛盾,迫切需要運用人工智慧、數字孿生等技術手段,構設與地下環境高度一致、更加逼真的數字虛擬訓練場,以開展大規模「人在迴路中」的近似實戰的地下空間對抗演練。

地下空間作戰走向何處

作戰規模:班排對抗到旅營攻防。伴隨地下空間容量不斷增大、地下軍事設施急劇增多,地下空間作戰投入兵力呈顯著上升態勢。外軍作戰實踐表明,此前奪取城市大型地下設施的任務通常由特種部隊承擔,當前這種特戰任務正轉為常規任務。為適應這種趨勢,外軍在同步發展地下空間作戰理論和裝備,由為小型部隊提供地下空間作戰行動規範發展到開始為旅戰鬥隊提供理論指導。近幾年更是組織所有旅戰鬥隊開展地下空間作戰訓練,並為其配發可攜式智能無線電、自持式呼吸器等特殊裝備,以便隨時準備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下設施中作戰。

作戰時機:戰中偶發到全程必然。地下空間作戰並非新事物,早在戰國時期《墨子·備穴》中就有挖掘隧道進攻、地下施工監測的明確記載。更廣為人知的是,我軍在抗日戰爭時期的「地道戰」,根據村莊地形,挖掘連接主要道路的地下通道,構築防煙、防火、防毒、防水設施,有效牽制了日軍兵力,遲滯其進攻速度。所不同的是,之前地下空間作戰的出現,多為戰中偶發,依靠軍民創造性思想發展而來。從近幾場局部戰爭來看,伴隨鑽地彈、自組網通信、低頻磁場導航等地下攻防技術的進步,地下空間作戰將更為頻發多發,未來或將成為常見作戰樣式,貫穿首波火力打擊、戰中控點控局、戰後清剿控守全流程。

作戰協同:單域對抗到多域聯合。受人工開鑿地道作業效率低下的限制,傳統意義上的淺層地下空間容量有限,地下空間作戰基本可視作步兵到地下坑道行動,單域對抗特點鮮明。近些年,隨著地下施工技術發展成熟,地下空間向離地更深、容量更大、結構更複雜方向發展,與之相適應,未來深層地下空間作戰不僅需要步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防化兵、電子對抗兵等各兵種協同配合,在遂行火力封控、破拆爆破、環境檢測、網電攻防、地下突擊等作戰任務時,更需要人機協同作戰,操控地上、水中、空中各類無人裝備和無人集群,分布式完成微光環境感知、通信節點布設、可控毀傷打擊等多樣化任務。地下空間將與地上空間一樣,呈現出明顯的多域作戰、跨域協同的特徵。

信息來源:解放軍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cc968039a824372db5fb477aa5dfd41.html